为什么有的老板就喜欢养一些庸才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3
手机版

  有些老板喜欢养一些比自己弱的员工,历史上也不乏诸多例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就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韩信成了这两个人成败的关键。

  韩信本为项羽效力,也许是看中了项羽的英雄才气,因此投奔项羽,但是在项羽阵容里,韩信得不到重用,而且项羽也不听韩信的建议,不给韩信带兵,韩信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因此改投刘邦。

  

  而刘邦不一样,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潜在的意思是“我不行,但允许我的手下行”,而不是“我行,但我的手下不能超过我”,项羽正是后者,他允许自己可以,但绝不允许别人比他强。

  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也是项羽尊敬的长辈,但是最后还是离开了项羽,因此项羽得不到比他强的人才,而刘邦就能得到,这也是双方最大的区别。

  

  听朋友说,有个公司的老板,经常说自己员工业务能力薄弱,各种各样比喻自己的员工,甚至说自己养了一群庸才,既然对员工不满意,为何不裁掉不满意的人,却每天都说这些令人不解的话,事实是他不仅不会裁员,而且招人的时候还是会招一些这样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公司有个精明能干的人会怎么样,假如有的员工比老板还有能力,那么心理结构是“我行,但不允许别人比我还行”的老板,会对比自己强的人实施一些干预,而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精明能干的人离开这个公司,这一点满足的老板的心理,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每次老板给别人说自己公司的员工是多么的不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告诉对方,他是行的,他是多么厉害,就是这么简单。

  

  这样做就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我认为很多的行为都是满足心理,有一本书《追风筝的人》,讲的是阿富汗两个兄弟之间的事情,为什么后来阿米尔想养自己好兄弟哈桑的儿子,其实就是在弥补自己以前的过失,弥补自己对哈桑的种种失德。

  甚至他冒着生命危险去接哈桑的儿子,被塔利班组织的头目暴打时,他反而很开心,因为他得到了释放,为了救好朋友的儿子而身陷险境,是在弥补自己对哈桑的过失,弥补后心理就会得到释放,这和一些贪官外逃后来回国反而踏实的道理是一样的,可见,人为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会做很多意向不到的事情。

  

  家庭也会一样

  不但在公司里是这样,而且家里也是这样,有些人会说这是领导做习惯了,习惯指挥家人了,有的人也说人家这是家里主要赚钱的,指挥家里人怎么了,实则不然,这是心理上需要的一种平衡,这个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打不破的,比如是领导,是家里管事的,但超越了这个条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怎么形成的

  这种心理是“我行,你不行”的心理,与之对应的就是“我行,你也行”的心理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均与家里教育有关,而且是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我行,你也行”,那么父母就不会对孩子横加干预,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我行,你不行”,就会对孩子十分照顾,因为父母认为孩子不行,孩子时刻都需要他们,所以就会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结果给的爱太多了,“妈宝男”多是后者。

  孩子长大后就会受到小时候的影响,会用那一套价值体系去做事,去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在社会上,孩子的处世能力投射着父母的处世能力,前面谈及的老板养庸才也是一样,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世界观,允许自己可以,但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

  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公司的老板,把公司交给经理人,自己活的快乐,活的清闲,这就是“我行,你也行”的心理,这样的老板允许自己的员工比自己强,很放心地使用一些人才,刘邦就是使用了韩信,张良和萧何,这些人在某一领域比刘邦强,但刘邦敢用,而不是让人才流失。

  

  那么这样的老板会很累,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很累,这个心理机制一直在影响着,企业因为得不到有用的人才而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有一次这个老板拿自己的女秘书出气,说自己一天能赚她一年的钱,没想到这个女秘书反说了一句自己活的轻松,活的很快乐,结果这个老板傻眼了,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从此就没怎么拿女秘书出气。

  因为女秘书打击了一下老板心理机制,也就是反抗,一般员工觉得没有必要和老板反着来,伤和气还不讨好,结果老板会更加严厉,你欺负弱者,如果弱者不反抗,就会继续欺负,满足自己“我行,你不行”的心理。

  还有很多人会说自己的下属确实不行,如果是比较厉害的下属,又不敢把权利下放给这个下属,怕以后的事情不好处理,那么这种心理也是前文提到的“我行,你不行”的心理,不信任下属还是觉得下属不行,具体怎么驾驭下属这就属于职场的内容了。

  

  最近《清平乐》在热播,电视剧前部分,吕夷简对比自己牛的人也会实施打压,学历史的都知道这是恐自己的地位不保,也就是权力欲十分高,想控制着一切,恐怕不只是吕夷简这么做,历史上的权相还很多,况且北宋中期没有像样的权相。

  我认为这是前文提到的心理,不允许自己的下属比自己强,如果有人想打破这个心理机制,他就会制造一些麻烦,以保证自己心理的平衡。如果有人强行打破了这个心理机制,他就会傻了,不知道做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退出,以保护自己,吕夷简后来就辞官了,退出了官场,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惜牺牲掉某种利益来达到心中的平衡。

上一篇:《除暴》提档11.20,王千源吴彦祖上演内地第一悍匪覆灭记
下一篇:如何看待「不遭人嫉是庸才」这句话?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