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走投无路向家臣诉苦,家臣听后悄悄走到背后,一刀斩下首级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3
手机版

  自从公元691年进入武周时期以来,大唐帝国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国内的各民族之间,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矛盾斗争。

  其中契丹族与唐朝之间宗藩关系的变化最为明显,使得李尽灭和孙万斩成为了武则天最想杀死的男人。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孙万斩并非死于武则天之手,也并非死于唐朝将士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家家臣的屠刀下。

  那么,为什么孙万斩会被家臣一刀斩下首级呢?事情的经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武则天

  唐朝早期的民族关系初探

  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国,不仅有着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而且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也有着超越前代的高明之处,特别是与契丹民族的交往上。

  在唐朝早期,唐朝与契丹族交往密切,相互促进。

  首先,唐朝会在契丹民族的活动中心地带设置羁縻州与羁縻府,虽然这在行政建置以及职权机制上和中原地区的府州存在差别。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自羁縻府州设置之日起,契丹民族就已经正式纳入了唐王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并且契丹府、州在官员的更换与职权的行使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灵活性,都督、刺使职位也都皆可以世袭。

  

  契丹族

  此外,唐朝会在经济上给予契丹扶持,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推动了契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始部落时期,契丹是生活在大漠之间,因此契丹民族的生活习俗是以畜牧改渔为食、以皮毛为衣。

  而在契丹归附于唐朝之后,他们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他们开始发展多种经营,他们的生活逐渐变成了民间以互市为主、官方以朝贡为主。除此之外,契丹民族也会经常派代表以使臣的身份来访问唐都的长安。

  这种频繁的经济往来一方面使得中原地区的农民解决了耕畜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得契丹民族获得了粮食、彩帛、陶瓷等,使得契丹感受到了唐王朝的繁荣和富有,并促进了契丹经济的活跃。

  由此可见,在唐朝早期,契丹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从主观上来看是积极配合的,因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友好。

  

  契丹族

  唐朝与契丹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根据历史的记载,从唐高祖到唐太宗在位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唐朝的民族政策都贯彻与执行得比较顺利,与各民族的关系也都较为融洽。

  但是,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民族政策不仅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再加上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而唐朝的统治阶级不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民族歧视与偏见。

  因而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与契丹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但是这一裂痕很快便被修复。

  

  唐高宗剧照

  在当时,契丹都督阿卜固想要反叛唐朝,唐高宗李治选派大将薛仁贵前往平叛,在战争中,薛仁贵手持弓箭,冲入敌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并手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回城复命。

  此后,唐高宗一边将契丹首领斩首示众,一边默默将契丹大贺氏部落的孙万荣推上了首领之位,这才修复了契丹与唐朝之间的裂痕,恢复了友好的宗藩关系,继续保持正常的朝贡往来。

  但是殊不知,裂痕一旦产生,便会一直存在隐患,这也为后来唐朝与契丹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唐高宗李治

  唐朝与契丹发生冲突

  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后,唐朝便进入到了武后临朝时期,也就是武周时期。从那时开始,唐朝政治日益腐败,朝廷的政治危机日益严重,与契丹的关系也逐渐僵化,甚至最终导致了较大规模的冲突。

  在武则天掌权后,她便开始逐步巩固自己的势力,对内剪除唐宗室诸王与异己臣僚,对外又连年出征,致使朝廷内外动荡不安。

  696年,契丹地区发生了饥荒,百姓生活穷困潦倒、苦不堪言。

  对此,唐朝营州都督赵文翙不仅不给予赈给,反而将契丹首领视为奴仆,还多番侮辱契丹部属,这一行为彻底激起了契丹民族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契丹人的反唐之心。

  

  武则天

  早在很多年以前,孙万荣曾经以侍子的身份入朝做过人质,因此他对于唐朝内忧外患的情况很是了解,以往因唐朝与契丹关系甚密的原因,他也就将此情况视而不见。

  但是经过此次饥荒之灾,孙万荣看清了唐王朝的态度,因而在失望之余,孙万荣与李尽忠共商大计,决定要抓住机会举兵反唐。

  同年5月,李尽忠率领部队彻底打响了举兵反唐的第一枪,彻底揭开了东北各族对中原唐王朝长达二百余年的战乱。他带兵攻陷了营州,杀了营州都督赵文翻,还俘虏了唐朝将士数百人。

  

  李尽忠

  同时,孙万荣先是孙万荣居于营州城侧,等候时机,之后又被任命为契丹先锋,率领将士向东冲去,进围檀州,逐步攻城略地,大败唐军,可谓是所向披靡。

  在看到李尽忠和孙万荣所取得的不菲战绩之后,不堪被唐朝官员欺压的契丹各部首领纷纷带着部落前来投奔,使得契丹的部队迅速壮大,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发展到了数万人。

  整装待发的契丹军又继续进攻崇州,成功将唐龙山军的讨击副使许钦寂俘虏。此后,契丹军的声势日益浩大,很快便传至了洛阳。

  

  契丹

  武则天得知消息后大怒,当即便决定要消灭契丹。此后,武则天召集了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少卿麻仁节等大约28将起兵征伐。

  同时还任命梁王武三思与春官尚书为榆关道的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共同屯兵于胜州,以备策应。

  此外,武则天还曾下诏将契丹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将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

  八月,在唐军来到西硖石黄獐谷之前,孙万荣与李尽忠早已带领部队从东北进入河北,预设埋伏。

  

  武则天剧照

  因此在唐军抵达后,契丹军通过多加引诱很快便歼灭了唐军,还俘虏了唐军的几大将军。

  西挟石战败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城中,动摇了武周政局的稳定,也增加了唐军的畏战心理。

  相反,西挟石大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契丹军队的士气,使得契丹军在河北地区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9月,武则天下令命天下所有囚犯及士庶家奴的骁勇者都加入唐军,重新调回大将军继续征讨契丹。10月,契丹“无上可汗”李尽忠身亡,孙万荣继承他的位置,继续统领契丹,举兵反唐。

  

  孙万荣之死

  此后,契丹从东北进入河北,但是因其势力的迅速扩大而引起了突厥的警惕。在这种形势下,突厥看到契丹南下队伍的后方有可乘之机,因而决定与武周朝廷联姻,共同讨伐契丹。

  在南北方的双重压力下,兵力弱小的契丹几乎陷入了没顶之灾,局面一片混乱。

  经此一战后,突厥以为契丹再无还手之力便很快撤去,而唐军也没有对残余的契丹军队进行及时的追击。

  这便使得契丹有了重新复苏的机遇,但同时突厥与唐军的结盟也为孙万荣之死埋下了伏笔。

  

  契丹

  此后,在孙万荣的领导下,契丹的残余部队迅速重新组织起来,重整部队,很快又进入了战争的状态,连下冀州、赢州,攻陷城池,屠杀吏民数千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时,武则天发动了对契丹的第二次征讨。此次征伐唐军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直赴契丹,另一路以为侧应,而契丹军则是在东砍石待敌。

  正是因为东砍石狭谷地形较为狭窄,再加之契丹军的埋伏,使得唐军在山地中首尾难顾,最终全军覆没,自此,武则天组织的第二次征讨也以失败告终。

  

  武则天

  697年,东砍石大战刚刚结束,同年4月,武则天便组织起了对契丹的第三次征讨。武则天先是重新选任唐军大将军组成一支主力部队征讨契丹,之后又派军领二十万大军续赴前线。

  战争中,被契丹所俘虏的文安县令逃归唐军,并将契丹内部的情况一一阐述,对唐军掌握契丹的动向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武攸宜成功破获契丹情报网,对契丹的情况了如指掌。

  为了一举攻下契丹,突厥与唐军又一次联手,使得契丹再次陷入南北受敌的境地。在这次战役中,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突厥对契丹后方的突袭,过程中契丹南下而后方空虚。

  

  武则天剧照

  于是突厥趁机远袭契丹新城,不出三日,新城失陷,使得契丹众心离散,军心动荡。

  此时,早年与契丹结盟的部队看到契丹大势已去后,纷纷趁机背离契丹,临阵倒戈,投靠武周,使契丹受到了意外的打击。

  战败后,孙万荣带领数千名骑兵想要逃走,途中多次受到埋伏阻挡,走投无路之下,孙万荣只能与家奴轻装逃到潞河东。

  逃亡途中,二人在树林下休息,孙万荣叹息道:“今欲归唐,罪已大。归突厥亦死,归新罗亦死。将安之乎!”

  

  契丹族

  可是谁也没想到,正是因为孙万荣的这一番话,使得家奴意识到他已经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于是家奴悄悄走到他背后,一刀斩下了他的首级,将其杀害。

  此后,家奴传孙万荣的首级于东都洛阳,获得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而契丹其余大部几乎都投奔了突厥,还有一些散往各地。

  就这样,契丹在武则天的第三次征伐中彻底失败,契丹民族的发展也暂时跌入了谷底。

  参考文献

  [1]岳东.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南下扩张[D].陕西师范大学,2000.

  [2]王成国.小议唐对契丹的政策[J].社会科学辑刊,1992(02):74-75.

  [3]何磊.武周时期的民族关系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6):42-47.

上一篇:中国票房突破500亿 好片依然被错待
下一篇:《杀人者的记忆法》|当连环杀人犯丧失记忆,碰到另一个杀人犯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