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美国扣押中国留学生,不让他们回国,他的回答让美国人动容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3
手机版

  “两袖清风,不为虚名富贵,一腔热血,惟愿民富国强。”这是对师昌绪最朴实的赞美。

  因为他为我国做出的卓越贡献足以令国人动容,没有他,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都会落后于世界。

  事情还要从上个世纪说起,那时候,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在大环境无比艰难的情况下寻求夹缝生存,其中要经历多少坎坷是有目共睹的。

  因为发展要靠人才,但是曾经浑身流着报国热血的年轻人们却被扣押在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坚决不释放留学生让我们本就崎岖的发展路更是举步维艰。

  这时候,是师昌绪挺身而出,他为了带领留学生们回国做了一个又一个努力,而当人问起师昌绪为何要如此固执时,师昌绪的回答感动了很多美国人。

  师昌绪的报国志

  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家,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以上的种种头衔不管是单独拿出哪一个都会令普通人叹为观止,但是师昌绪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包揽,人们无不感慨头脑灵活的先天条件能让后天的努力隐去光芒。

  但是谁又能想到师昌绪并不是一个天才,而是一个靠后天的拼搏走向人生巅峰的普通人呢?

  年幼时的师昌绪不仅学业垫底,还是同学们取笑的对象。

  老师让师昌绪背书,他背不下来,老师让他考试,师昌绪的成绩却一塌糊涂,明明班里的很多孩子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到了师昌绪这里,老师常常怀疑是不是他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因为师昌绪做什么事情都赶不上班里孩子的平均水平,老师绞尽脑汁地想提高师昌绪的成绩,但是仍旧没有起色,班里的孩子也在取笑师昌绪。

  师昌绪自己也感到懊恼,他也想和其他孩子一样考试考出好成绩,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于是他就做了一个决定,逼自己好好读书。

  别人看了一遍就能懂的知识师昌绪就看三遍,五遍,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不管怎样他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渐渐地,师昌绪找回了自信,成绩也从班级里垫底的那个成为了名列前茅的好孩子,那时候重视立志教育,比如周总理就曾将读书的目标定为中华崛起,师昌绪也有一个目标。

  他想做一名人民教师,虽然这个志向不如周总理那样远大,但是教书育人将知识传播出去不也是为中华崛起贡献了一份力量吗?

  有了目标的师昌绪更加努力,从那以后,他的学业就像是开了挂一样,1934年,师昌绪顺利地踏进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在师范学院读书时,师昌绪接受到了更先进的思想教育,在教书育人这方面,师昌绪也有了很多心得,原本应该按部就班的读完书然后成为教师教书的师昌绪却因为1937年的抗日战争而改变了主意。

  战火无情,师昌绪的学习因为这次战争停滞,而他也反思出了更深刻的道理,国家的安定需要自身的强大来维持,如果国家地动山摇,那他的梦想也无法实现。

  于是,师昌绪决定为国家的强大出一份力,可是怎么才能真正地站起来呢?师昌绪灵机一动:重工业!

  

  只要国家的重工业发展起来,敌人再想像现在这样欺负我们就是痴人说梦了,于是师昌绪又燃起了学习的渴望。

  他先是考上了西北工学院,然后又进入了四川电化冶炼厂工作,在冶炼厂工作与四年前他的梦想不谋而合,在工厂他能冶炼出更多的有益国家建设的材料,但是平静的生活又一次掀起了波澜。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深造,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他还不知道,但是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总归是没差错的。

  师昌绪像是背负了全国人民的希望一样踏进了欧特丹大学,两年多的时间里,师昌绪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了一个更具价值的科研人才。

  

  学有所成的师昌绪打算回国施展才华,他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中国的状况,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师昌绪回国的安排打了水漂。

  我是中国人!

  1950年初,国际战场上一片混乱,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没吃到一点福利,气急败坏之下,他们决定对身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下手。

  现在的局势很明朗,中国刚刚在中日战争中获得胜利,紧接着又在朝鲜战争中战胜了美国,而另一个强国苏联还是中国的好朋友,中国目前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

  一旦让中国发展起来,那将会成为美国最大的隐患,为了阻碍中国的进程,美国就想出了一个损人利己的招数,扣押中国在美留学生!

  那时候,美国有五千多名中国留学生,为了确保任何一个人都逃不出美国,美国政府就强制收走了留学生们的护照,而这些留学生的一举一动也都时刻被美国政府紧盯着。

  不仅如此,为了让这些留学生安心的待在美国,美国政府还让那些已经毕业的留学生为美国的科研事业奉献,其中就包括师昌绪。

  师昌绪不得不先顺应美国,但是他却从没有放弃找机会回到祖国,这时,美国人又打起了感情牌,他们很看重师昌绪的能力,所以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说服师昌绪。

  他们从美国能为师昌绪带来的利益开始分析,再到师昌绪这几年来积累下的人脉关系对师昌绪事业上的帮助,甚至师昌绪的老师也开始劝师昌绪三思而行。

  

  但是师昌绪却坚定的说:“我是中国人!”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我是中国人所以不可能留在异国他乡,我的祖国有亲人、朋友,更有我的梦想,美国再好我也终究是客。

  师昌绪的固执让很多人不能理解,师昌绪的老师更不明白中国到底有什么好,师昌绪却说:“我的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去,我必须回去!”

  这一句话堵得老师哑口无言,而且他也被师昌绪的坚定所震撼,究竟要有多么崇高的精神才能走向那明知是深渊不能回头的路呢?

  

  师昌绪是凭借着十几年前日本人侵略中国时给中国带来的满目疮痍,他永远也忘不了山河破碎的惨状,他必须要让他的祖国繁荣昌盛,让那些曾经践踏过祖国的禽兽们感到恐惧。

  在经历了美国几次三番的骚扰后,师昌绪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开始专心思考如何快速踏上归国之路。

  当时和师昌绪一样想回国的总共有几十个人,师昌绪便把他们组织到一起想办法,有人提出绕道回国,虽然麻烦了一些但是也总比待在美国好得多。

  可是很快就有人提出反对,美国曾下令只要是中国的留学生离开美国的领土一律视为回中国,如果被抓捕回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们只能再想办法,他们想要借助国家的力量,不仅要向祖国请求支援更要在美国做出不懈的努力。

  师昌绪先是托印度的一个外交官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诚恳地说明了情况,周总理很重视这件事,人才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师昌绪的计划也完成了一小部分。

  紧接着,他又开始在美国“兴风作浪”,师昌绪给美国总统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他们回国的目的,根本与建设祖国无关,只不过是他们已经到了适婚年纪想回家结婚。

  师昌绪也确实没有撒谎,他们人群中很多都已经是而立之年,娶妻生子无可厚非,这个做法蒙骗了很多美国民众,大家也呼吁美国政府放人。

  

  建国初期的科学家

  中国方面的施压加上美国的民意反馈逼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松手,师昌绪终于搭上了回国的末班车,建设祖国指日可待,但是师昌绪想得太简单了,那时候的祖国发展远远超出了师昌绪的想象。

  披荆斩棘,再创辉煌

  师昌绪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但是却被国家的发展速度惊掉了下巴,怎么能这样落后呢?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重创呢?

  其实,也并非我们不想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我们国家一直处在战争和革命的交锋阶段,工业发展犹如龟速,想要在战后几年内迅速成长根本不容易。

  但是即便面对这样的窘境,师昌绪还是要咬牙坚持下去,同时期和师昌绪一起回国的四个人有的已经坚持不下去了,收拾好行囊又踏上了去美国的路,但是师昌绪却对他们摆摆手。

  

  你们的权衡利弊,我不想知道,我的精忠报国,也不需要你们的理解,师昌绪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到了沈阳,开始了他的科研事业。

  幸好那时候国际上的局势还算稳定,苏联有很多科学家在中国,这对师昌绪来说也是一种安慰,最起码他不是一个人负重前行。

  但是随着中苏之间的关系渐渐发生变化,师昌绪又变成了一个人单打独斗,那时候他不仅要按时完成工作还要照顾生产后的妻子,一个人恨不得分成几半用,但是师昌绪没有抱怨,即使累到进医院,他也甘之如饴。

  在我们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时,师昌绪也竭尽全身之力为这个我们从未踏足过的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

  

  工程师们

  造飞机飞船哪是那么容易的,飞机上的每个零部件都要精准到分毫,而这些零部件的耐用性更是要达到几近严苛的水平,师昌绪为了能造出高温空心涡轮叶片熬白了头。

  20世纪60年代,我们在很多科学技术层面取得的进展还都需要依靠美国和苏联的支持。

  但是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掌握了技术才能长远发展,师昌绪经组织的安排正式投入了高温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发工作中。

  那时候师昌绪从没有见过这个涡轮叶片的真身,怎么才能造出来?但是不管怎么难他都得做,要不然岂不是要一直看别人的脸色?

  

  幸好他的好朋友荣科曾经在一次展览上看见过这个涡轮叶片,于是两人就着昏暗的灯光画起了涡轮叶片的草图......

  一年多的时间里,师昌绪好像已经分辨不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哪怕是做梦,师昌绪的脑子里都在念着这个涡轮叶片。

  有心人,天不负,在师昌绪的带领下,他们的团队竟然真的把涡轮叶片做了出来,并且经过改良可以大面积地投入生产。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荣科也很激动,犹记得一年多之前他们的大胆尝试,现在看来一切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这项科研成就足以超过其他国家十几年,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在不久的将来,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们将会收获更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科学成就。

  然而师昌绪为我国做出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他过过苦日子,所以知道我们取得的很多原始数据有多重要。

  事实证明,师昌绪的提议是很正确的,二十一世纪初,在建设一部分国家工程时,曾经的数据就派上了大用场,多亏了师昌绪的未雨绸缪。

  

  除此之外,师昌绪还在碳纤维、航空发动机的研究中贡献了大半心血,直至他因身体原因再也干不动了才渐渐隐退。

  在我国,向师昌绪一样无怨无悔付出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中坚力量,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学者,也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几十年前,师昌绪用一句我是中国人感动了很多美国人才让今天的我们为能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自豪,而如今,我们更应该向师昌绪看齐,自强不息。

上一篇:每日新游:《如龙0》建立在鲜血和女色里的金钱帝国
下一篇:孩子“幼小衔接”要注意什么?资深小学教师:家长们要做好这几点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