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英雄风骨不灭,民族气节弥坚 | 名家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文|饶曙光

  编辑|猫 叔

  电影《金刚川》这部精诚之作将镜头聚焦1953年金城战役中的志愿军战士,以多视角、全方位、多线索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我军修桥、美军炸桥”的故事,在粗粝但考究的影像里回望那座气贯长虹的、由血肉筑成的“人桥”,再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致敬那群血气方刚、满怀激情的“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保家卫国展开生死接力,用生命开辟出一条“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生命之桥,也是中朝友谊历史的生动诠释。

  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片,《金刚川》创新性地从“士兵”、“对手”、“高炮排”三个视角复现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誓死护桥、修桥的壮烈场面,呈现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美军士兵的肆无忌惮、无奈愤怒、无可奈何,高炮排的坚韧不屈、深厚情谊、不抛弃不放弃……三个视角相互交叉、彼此呼应,精巧新颖地共同呈现出了历史上悲壮的金城战役。在导演看来,“其实我们的主题是牺牲,中国人所以能在板门店谈判,凭的不是武器装备,凭的是勇气和牺牲。”悬殊的武器装备带来的种种棘手困境,也无法阻挡志愿军的强大凝聚力和意志力,那股在战火中淬炼集结而成的不灭风骨,让金刚川成为打不断、炸不毁的奇迹之桥。也正是这三个饱含情绪、层层铺垫的视角,汇聚到最后的篇章——“桥”时,便有了时空、历史、人性、情感的多重维度。可以说,流淌的情绪、迸发的力量、高昂的士气,在“冲桥”这一小切口上凝聚为巨大的爆发力,在叙事维度与情感温度双重层面上成就了一部磅礴悲壮的英雄史诗。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长津湖冰雕连、上甘岭钢铁八连、金刚川高炮连……那些让人泪目的英雄事迹、烽烟岁月回荡在历史深处,生动诠释了民族自信和中国力量。《金刚川》以精诚之作集体致敬中国脊梁,影片塑造了感人至深的无名英雄群像,他们纪律严明、铁骨铮铮、大气凛然,步兵连、炮兵连、工兵连团结协作,用血肉和筋骨筑起通往战场的人桥,这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真实写照,亦是中国军人风骨的时代缩影。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并未止步于对铁骨硬汉形象的雕琢,而是真诚朴实地深入剖决了多重人性,更真实地内化于战火中历史个体的丰富情感,塑造了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他们既肩负家国大义,也坚守袍泽之谊。如影片中的张飞、关磊、刘浩,亦师亦友亦兄弟,有着时刻准备牺牲的魄力,也有传递烤玉米、承诺拿奖章的温情。这一“铁三角”组合虽未参照“桃园三结义”的人物设置,但齐心御敌、生死相依的战友情深,在烽火硝烟中的细腻纯净,以及那份无悔青春的朝气与执拗,让观众不仅在共情共鸣中生发出无限怀念与崇敬,也对和平盛世的理解有了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如今,致敬老兵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传承,贯穿其间的便是“情未改、心不变”的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他们的故事需要被记住,老兵不老,也从未远去。

  在影片《金刚川》中,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一场为保证后勤补给运输、捍卫交通要塞的生死战,英雄群像与无畏个体的交相辉映更能震撼人心。全景大俯拍镜头里,过桥、炸桥、修桥重复演绎,真实呈现战争的残酷与惨烈,分别身处丛林、田野、桥面的志愿军士兵,不同的视角却千丝万缕地相连,他们心系战友、无畏牺牲坚守阵地,最终用血肉之躯担起钢铁之桥。此时,慢摇镜头里,一一掠过的坚毅面孔和顽强的身影,在轮番轰炸、冰水刺骨中屹立不倒,“士兵”与“桥”达成了“精神”与“肉身”的重合,人桥铸就而成的生命线,是民族的脊梁,架起的是通往和平盛世的希望之路。

  

  与此同时,影片在呈现集体冲桥的同时,也聚焦无畏个体,着眼“小人物”成长弧光,通过朴实的旁白、真实的特写、重复的呈现,描摹不断在战争中成长蜕变的士兵,如从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到英勇果断的张飞,从青涩少年、一腔孤勇到大气凛然的刘浩……可以说,个体的成长线索与护桥、修桥线索的叠合,典故的映衬与英雄精神的演绎,亦是对小人物与大时代、个体价值与家国大义的生动写照。

  《金刚川》对主旋律电影的创新探索也值得一提,这在复调叙事和多重视角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条平行线索、三个叙事视角的碰撞与呼应,让观众对这场战役在焦糊味中生发出别样的感动。一方面,志愿军视角里的“无畏牺牲、赢得胜利”与美军视角里的“震惊与不可置信”,诠释着属于中国军人的“速度”与“力量”。另一方面,影片打破以往战争电影中的线性叙事结构,“B26轰炸桥体”、“延时炸弹引爆”、“喀秋莎远程轰击美军阵地”等字样、场景重复出现,但细节上又有微妙差异,观众在影像呼应和信息叠合中全方位地沉浸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不同的视角在同一场景上完成历史性交汇,是强调,是重温,也是致敬,祭奠逝去的英灵,敬慰那些埋骨他乡的无名战地英雄。

  影片的最后,为掩护工兵连修桥,焚烧殆尽的丛林,张飞硬撑着残缺的身体,发射出最后一炮,即便被敌人的炮火焚烧也屹立不倒,生动诠释了“死过后人才活着”的精气神。尤其是当张飞唱起“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啊!”时,那种跨越时代的英雄气魄的感召,有了历史辉映的宏阔感和深邃感。

  还有令人动容的一幕,在被灼伤眼睛士兵的背后,一个个奋力过桥奔跑的战士,如同远处的微光,那是牺牲换来的希望之光,亦是民族之光。那座高高架起的人桥,是后来者的生路,也让更多的人找到来时的路,身处和平盛世,不忘英雄,不忘过去,初心不改。

  

  电影《金刚川》中方言的使用也是一大亮点,志愿军战士们讲着五湖四海的方言:江西话、“京片子”、川蜀方言……朴实真诚的口音里,饱含着来自不同地域的战士共同的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他们积极、奋进、乐观、坚强的形象,不妨说,也是对当代年轻人精神风貌的一种感召。更为可贵的是,在影片中,无论是志愿军小战士的成长,还是美国士兵的尊严,亦或是高炮排的信仰,导演是站在“人”的维度上去审视战争带来的毁灭、创伤、磨难与煎熬,以人为本与民族立场的巧妙结合彰显了大国风范与格局,这也是对民族自信的彰显,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某种呼应。

  综观当下国产战争电影,从《集结号》《捍卫者》《金陵十三衩》《我的上高》《战火中的芭蕾》到《红海行动》《战狼》系列、《八佰》等,内容创意、影像质感、技术呈现与演员演绎,成为造就精诚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戏里戏外的奉献、银幕内外的付出更是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或许,这同样是中国电影的韧性和力量。《金刚川》的创作也不例外,工作人员6300余人,出镜演员逾千人,短时间内打磨出1249个成片镜头,正是创作者们不遗余力的精雕细琢、非凡的创作历程,观众才得以了解这段鲜为人知却不容缺席的历史。勿忘,是最好的纪念,也是最崇高的致敬。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金刚川》也在电影工业化探索上作了优良示范,尽管也存在瑕疵,但在影像的饱和度、爆破戏份的设计、夜景镜头的噪点、视觉滤镜的使用上产生的强大视觉魅力,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导演之一的郭帆表示:“开机前就把跟特效有关的镜头,全部虚拟拍摄出来,明确任务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创作者的工业化意识与制作水准的提升,成为《金刚川》按时完工的重要保障,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保障也必将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拓开更为广阔的原野和更为广袤的星空。

  但也不容忽视,技术提升与内容创意是推动电影工业化的关键,硬件与软件的双剑合璧才能实现完美协作,工匠精神与创意力量的有机融合才能催发新动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高品质的创作亦需要经久连续的积累,那种植根于真实生活、情感与价值观的积累,方能让中国电影在厚积薄发中领略无限风光,在千锤百炼中释放无限创意与想象力。如是,中国电影需要着力人才培养,创作出更多像《金刚川》这样的优质作品,以电影化的方式充分挖掘文化潜力、释放文化动能,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传递民族自信,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共振、共鸣,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中国电影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声明

上一篇:《小羊肖恩2》看点揭秘 十处彩蛋致敬经典科幻片
下一篇:32岁的他却有少年的烂漫感,是大明星,却日常沉迷“死肥宅”不可自拔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