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战争中的“饥饿艺术家”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战争片是所有人必须去触碰的一类片子。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很幸运,战争的魔爪不会伸向自身。我们只能通过影像和文字这些媒介,触摸到那段历史,对那段历史进行体谅式的揣摩、铭记、反思。很多人看电影是为了消遣,喜欢商业片,那我只能说你根本不懂电影也不热爱电影。

  太多的战争片总是带着无比强烈的仇恨情绪,着力刻画反抗者的英雄形象从而煽情过猛,因此像“手撕鬼子”这种严重失实的情节遭到了众多网友的批评。

  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而是用冷静客观的镜头去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还原战争化做的三棱镜中折射出的复杂人性。不要额外渲染,不要虚假呼喊,要最逼真的“真实”。因为真实——本身就是最震撼人心的。

  《钢琴家》就是这样一部受到无数美誉的影片。豆瓣评分高达9.2,排名IMDb Top250第36位,有人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辛德勒的名单》。导演波兰斯基用一流的影像打造出这部作品,而布洛迪也贡献了年度最精湛的表演。两人分别获得第75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项。

  令人泪目的群像刻画

  《钢琴家》的背景是二战时期,聚焦的是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迫害。影片前五十分钟都是高密度的群像刻画:小孩子卡在墙下被打断脊椎骨而死,轮椅老人因为站不起来被径直扔出阳台活活摔死,一个被饥饿逼疯的人趴在地上舔食因为争夺泼掉的米粥,多说一句话就被一枪爆头的妇女,被迫推搡着向前去脏乱的安置地的五十万犹太人……

  被活活摔死的轮椅老人

  饥饿使人完全丧失了尊严

  影片青灰的冷色调配上纳粹暴行留下的惨状,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折磨”。纳粹像对待牲畜一样冷血、无情地对待犹太人。人尚且有恻隐悲悯之心,但在这些军官身上却只有人性的沦丧。战争仿佛驯化了他们,变成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令人毛骨悚然,让人生发对弱者的同情,更生发了对战争的极度恐惧。

  如果一部战争片做到了不宣扬战争,而是让观众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反对战争,而非热血沸腾的情绪,那它的基调就是成功的。

  生存的意志与本能

  本片的男主角斯皮尔曼是一位享誉波兰的钢琴家。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斯皮尔曼本人也受尽了种种羞辱和折磨,一直在朋友的帮助下逃亡。

  男主布洛迪为此片减重30磅(约14kg),每天练琴4个小时,因为《钢琴家》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为了吃饭,无奈低价贱卖了心爱的钢琴;

  当苦力搬砖时因为走神被军官狠狠用皮鞭抽打,拉着他的裤子求情,最后倒在污泥中;

  躲在公寓里等朋友送食,饿到虚弱无力只能吃发芽的马铃薯以致患病;

  因为太渴,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捧着喝桶里漂浮着污物的水;

  在废墟里游荡逃亡,满脸胡须,狼狈至极……

  兽性驱使,只为食物

  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生存。

  战争把人能够忍受的极限碾压到极致。

  战争来临,所有人的意志都受到扭曲,毫无例外。一个艺术家,原本拥有优雅、体面的生活,战争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骄傲与尊严,他失去了文化人的涵养和艺术家的洒脱——这在生存面前似乎不值一提,他只剩下被战争蚕食挣扎的生。在这样残酷的背景下,你的生命不受你左右与控制。而人,在绝境中又能爆发出多大的求生欲望?那些真实的“苟且”背后是强大的生存意志与本能。

  非常震撼的广角镜头

  整部影片没有宏观磅礴的战斗场面,导演从一个小视角切入,其实是反映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在战争与苦难面前,奋起抗争的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为了活下去会做出与钢琴家同样的选择——随波逐流,苟活于乱世。带着尊严赴死是一种选择,而带着恐惧与惊悚活命是另一种需要付出百倍努力的勇气。导演尊重与肯定这种生存形式——只有活着,才能洗刷活着的屈辱。

  艺术的存在必要性

  在残酷的暴行衬托下,影片中的音乐是一种非常美好真诚的存在。电影既然名为《钢琴家》,钢琴声必然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必要意向,在关键时刻响起的钢琴声有着充沛饱满的感染力。

  钢琴家的身份可以说是支撑男主斯皮尔曼继续生存下去的精神动力。生存的本能无法忽视,但如果仅仅着眼于生存的本能,就很容易沦为“华沙鲁滨逊“。作为一个钢琴家,与纳粹军官相比,斯皮尔曼本身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他的抗争是无比艰难的,艺术作为一种伟大的信念一直存在在他的脑海里,给予他力量。

  躲在安全屋里时,面对一架钢琴,他不由自主地想弹起来。可为了不被发现,他不能出声,他只能用手指隔着空气弹琴键,一个人沉醉其中。斯皮尔曼对艺术的热爱从来不曾抛却,只是被迫放弃。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把本片推向高潮,也是本片最值得一叙的地方:最后一个帮助钢琴家的人,竟是一个德国上校。

  斯皮尔曼意外中与一个德国军官面对面相遇。德国军官没有在第一时间杀他,在得知他钢琴家的身份后让他演奏一曲。

  残酷的战争语境下,非常美好甚至诗意化的场

  景

  斯皮尔曼原本是十分惊恐的,刚开始弹奏时,是有些犹豫和生疏的。逐渐,高潮迭起,节奏加快。音符飞快地跳动,仿佛是斯皮尔曼在借助钢琴声控诉着所有加诸于身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难。钢琴家倾注情感的演奏让这位德国军官动了恻隐之心,之后他一直暗中帮助斯皮尔曼,给他定期送食物直到解放来临,军官临走前还脱下了自己身上的军大衣给了斯皮尔曼御寒。

  有人评论这非常ridiculous,我根本不赞成这种想法。尤其这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它一点都不荒谬。

  一方面,艺术的存在必要性展现了出来。人类除了饱腹淫欲之外更有着其他的追求,所以面对艺术时人类才会有价值观上的类似趋同。

  另一方面,我要强调的是,这部影片贵在真实。你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人性。一个人的善恶与他所在的国家、党派没有必然的联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这位名叫霍森菲尔德的德国军官并非一个极端的纳粹主义者,他就是一个人性未泯的人。他的存在让影片直接升华了一个层次。

  这部影片可以叙写的角度非常多,我所写的也只是一部分。二刷这部影片时我发现导演对于细节的掌控力令人叹服。当你去看这部影片,结合更多的影评,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举报/反馈

上一篇:《扫黑风暴》口碑炸裂!戏骨飙戏细节拉满,改编自真实题材太敢拍
下一篇:6部限制级的欧美恐怖片,看过两部以上的是个狠人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