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的历史:信奉同一个上帝,手里却拿着不同的圣经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影片《绿皮书》剧照近日,中国影院迎来了超高口碑的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多家影评网站给出高评分,甚至超越持续大热的中国首部硬核科幻片《流浪地球》。

  《绿皮书》讲述黑人天才钢琴家唐·谢利(马赫沙拉·阿里饰),为前往美国南方州巡演,找到了犹太人托尼·利普(维果·莫腾森饰)做专职司机。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截然不同的两人由最初的矛盾不断,到后来的熟悉、理解和共渡难关,消除了偏见,结成了深厚的友谊。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自然而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问题。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45)社会传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而且根深蒂固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前夕,英属北美殖民地奴隶约有50多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6。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在选举中黑人人口只能按五分之三的比率折算成自由人人口。

  到了1860年,南部黑奴人数发展到了395.3万之多。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到1860年南北战争结束,林肯宣布《解放黑奴宣言》,算是废奴运动的彻底胜利。

  1865年,在林肯总统被刺杀之后,美国宪法终于通过第十三条修正案,宣布废除奴隶制。

  据美国2017年统计,非洲裔美国人口4680万,占美国人口13.2%,属第二大人口群体。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的1965年,恰好是美国第十三条修正案通过后的第100年,但是,通过影片,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美国社会中浓厚的种族歧视传统。

  直到今天,贯穿美国200多年历史的种族歧视理念,仍然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一大社会问题。

  种族歧视,是美国的社会传统,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但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仍在继续。

  影片《绿皮书》,之所以出现和引起关注,其实还是因为其所反映的问题体现着美国社会的某方面现状。

  林肯遇刺《绿皮书》:即使信仰同一个上帝,手里在却拿着不同的圣经

  影片主人公,黑人歌唱家唐·谢利,在出发前,将一本《绿皮书》交给自己这次南方巡演的专职司机托尼,让其负责按上面的指南安排好自己的行程。

  这是一本关于黑人在境内旅行的全面指南,包括能住哪些酒店、能吃哪些餐厅、遇到哪类问题应该怎么办等等。

  表现上,它像是为谢利专门定制的旅行宝典,加上他的专职司机、专车、轰动的演奏效应、各地白人的热烈欢呼,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一场私人定制的豪华旅行服务和演出流程。

  但当谢利被阻止试穿橱窗里的衣服、被拒绝在演出入住的酒店进餐、被安排在酒店储物间等候演出、被酒吧的白人混混无端暴打却没有还手、只能住在龙蛇混杂的贫民公寓时,托尼才知道,谢利是在用一种信仰的精神力量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即便,在托尼眼里,谢利是高高在上的有钱人,读书知礼有成就。但都摆脱不了他与生俱来的黑人身份。

  在与谢利相处的过程中,托尼知道了,这个国家不只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还有黑人和白人的区别,就像一路上的美景和风雪。

  托尼体会到的不仅是不同的风景,更是不同人的艰辛,哪怕是他认为的有钱人。甚至,那种艰辛,不是后天的贫富造成的,而是基因里无法抹去的,是在别人眼里无法摆脱的。谢利的遭遇也让托尼的内心遭受着从未有过的洗礼。

  《绿皮书》,就像雪利和像他一样的所有黑人的一本圣经。

  即使他和别的美国人一样都信奉上帝,但在他们与上帝之间,白人交给他们另一本圣经,他们只能按着上面的指示寻找自己的伊甸园。

  影片中的KFC,反映了一个深入骨髓的种族歧视因子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

  谢利和托尼到达肯塔基州的时候,托尼买了KFC(KentuckyFried Chicken,肯塔基州炸鸡),可是谢利却拒绝吃这种利普认为的美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隐秘的细节。

  为什么谢利不肯吃?因为这是谢利极力想摆脱的黑人身份的一部分。

  当托尼把一大块鸡排放到雪利一脸嫌弃的面前时,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托尼说了一句:“黑人都很爱吃鸡肉啊。”

  鸡肉,是非洲人的主要食物,在非洲,鸡肉的比牛肉更重要的食谱。现在我们知道,非洲塞内加尔的鸡肉Yassa或Mafé,马提尼克的烩鸡肉米饭,喀麦隆的炖鸡肉都是非洲菜的主要经典代表。

  1861年美国南方州但在影片中,在肯塔基州——当时对黑人歧视严重的南方州之一,吃KFC,不仅仅是一个小情节,而是反映了一种深入骨髓的黑人歧视因子——白人厌恶像黑人那样爱吃鸡肉。

  直到今日,有一种说法,美国人认为KFC是穷人填饱肚子才吃的食物。去美国旅行的人会开玩笑,美国的全家桶,分量比在我们这里卖的多很多。

  全球快餐连锁品牌肯德基影片浓重的压抑感,来自于那些微弱的调和的尝试信号

  片中的托尼,其实也不是美国社会的主流白人群体,他是一个犹太人。

  谢利的私人助理也不是白人,而像是印度人。

  更多的少数族群就是像托尼的爱人请来的那些干着修理管理一类社会底层工作的黑人。

  影片,还体现了一些有着包容不同人群观念的人:托尼的爱人、警察局的那个白人小警察、最后内心转变看法的托尼等等。

  托尼鼓励谢利勇敢迈出与外界沟通的那一步。谢利告诫托尼武力解决不了一切问题,哪怕是自己在被不公平对待时,也不要使用武力和对立的态度。

  这些都是导演试图给种族歧视一种解决的思路和信号,但在整个影片营造的沉重氛围中,显然太过于无力和渺小,反而更衬托出一种浓重的压抑感。

  这或许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王子》:记住你的初心,守住你的梦想
下一篇:东莞警民合力“让爱回家”:失散十六载,流浪男子与家人再相聚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