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竹讲书∣《被讨厌的勇气》:即使被讨厌,也要有勇气做自己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七竹讲书∣《被讨厌的勇气》:即使被讨厌,也要有勇气做自己- 第 10 篇轻阅读文章 -

  ▼

  《被讨厌的勇气》七竹解读.mp328:58来自七竹轻阅读

  点击收听全文

  你好,欢迎来到七竹财商轻阅读,我是七竹,本期为你解读的书籍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大概有10万字,我会用大约28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怎样从生活的烦恼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和幸福。

  听到这个书名和教人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会不会让你闻到一股子鸡汤味然后感到厌倦呢?

  别着急,这本书并不是乍一听很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

  它讲述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反而是所有励志鸡汤文的心理学理论鼻祖。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觉得书中的很多观点似曾相识,或者与你的生活经验不谋而合,但之前都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才会“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而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系统严谨地论证了我们那些零零碎碎的观点和虚无缥缈的感觉,科学指导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让你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也因此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七竹讲书∣《被讨厌的勇气》:即使被讨厌,也要有勇气做自己▲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也许你并不熟悉阿德勒这个名字,甚至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但阿德勒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比如著有超级畅销书《人性的弱点》的戴尔·卡耐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史蒂芬·柯维都深受阿德勒思想的影响。

  你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归本溯源,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了呢?

  等一等,阿德勒距离我们也是有快100年的“古人”了,直接研读他的著作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一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学30多年的哲学学者,通过他的诠释会让我们更容易走进阿德勒的思想殿堂。

  书中通过一位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和一位迷茫青年的深夜对话,讲述了阿德勒的主要思想以及在现代生活中如何运用。

  当你思考“要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时,不妨先想想查理·芒格常说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想要过得幸福,就先思考“怎样从烦恼中解放出来?”没有了烦恼,幸福自然就来敲门啦!

  接下来,我将从书中主人翁——那位迷茫青年的3个烦恼入手为你解读这本书的重点,相信他的困惑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困惑。

  青年人的第一个烦恼是关于过去。你是不是常常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悔恨?常常想走出过去,又不知道怎么做?阿德勒的“目的论”会给你带来全新视角看待过去,放下过去。

  青年人的第二个烦恼是关于人际关系。你是不是常常为和父母、同事、伴侣的关系紧张感到烦恼呢?阿德勒提出从“课题分离”入手走出人际关系的沼泽,通往体现自我价值的和谐之境。

  青年人的第三个烦恼是关于未来。你是不是常常担忧未来?那你一定要听一听阿德勒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因为这能让你一瞬间做到更好地活在当下。

  好,我们先来听第一个,关于过去的烦恼。

  我们很熟悉的“童年阴影”、“心灵创伤”,阿德勒说并不存在,他认为决定我们生活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本身,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们的看法。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诠释的方式不一样,选择和最终的结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拿经典的营销故事举个例子:卖梳子给和尚。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于是放弃,但总有一些人不会执着在和尚身上,而是看向香客,通过和尚不管是让善男信女们整理仪容还是作为开过光的纪念品售卖,都让看似无解的难题得到化解。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明白了阿德勒的一个重要观点: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东西。

  对于所谓的“童年阴影”、“心灵创伤”,就是在用找过去的“原因论”来解释事情。

  想想我们每当遇到自己的感情不顺或者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自己性格不好或是太软弱好欺负。

  然后会带来什么感受呢?我们会陷入痛苦消极的状态中,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改变过去,这种看着又束手无策的感觉不就是很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嘛?

  但是如果我们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解释事情,就会得到更加有希望的视角。

  比如书中的青年声称很想变成更好的自己,但就是很难做到。如果用“原因论”来解释,可能会找到比如自己学历低、起点低这样的理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尽管心里想要变得更好,但实际还是保持原样是暗含着对自己“有好处”的目的。

  这个好处就是现在的轻松安逸。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拍案叫绝!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就可以躺在床上刷手机、看不用费脑的综艺或小说,当然是很舒适的。一旦要改变,去考个职称证什么的,就不得不放弃这些耗时间的活动,去啃书去动脑,这当然是很难受的。

  而且在熟悉的领域一切都可以靠经验行事,即使遇到点状况也总能对付过去。可一旦走出舒适区,来到陌生的领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新问题,遇到了也要像“白痴”一样摸索该怎么办,一切都变得不可控,这些都会带来不安焦虑的情绪。

  所以,即使人们对目前的生活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即使他们没有意识到。

  

  如果你也有“我明明想变得更好,但就是很难做到”的烦恼,那用“目的论”去分析,就会变成下面两个灵魂拷问:

  你是否有决心摈弃现在安逸闲散的生活方式?

  你是否有勇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利用生活给予你的东西去改变和创造?

  以上就是第一个关于如何从过去的烦恼中解放出来的内容,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生活的不是过去的经历怎样,而是我们赋予这个经历怎样的意义。

  用“目的论”去看待它们会带来改变的希望,但同时也要面对责任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压力。你有勇气下“真正改变”的决心吗?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第二个烦恼:人际关系。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极端吧?换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

  比如孤独,相比起单身的人,同床异梦,相对无言的两个人更容易感觉孤独。

  再比如自卑感,这个词是由阿德勒第一次提出来的,在他所使用的德语中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既然是价值判断,就是要和人比较才能体现价值。如果没有人际关系也就不存在高矮胖瘦、穷富美丑之分,自卑感也就无从产生了。

  这样来说,你是不是更能理解了呢?

  另外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合理地利用,不满足于现状,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自卑感就是有益的。

  但如果把自卑感当作借口使用,迷恋自卑感本身,发展成自卑情结的话,就是有害的。

  比如何炅曾经也因为个子矮而自卑,但他发现自己的声音魅力可以塑造一个温暖甚至是高大的男人形象,于是认真做好电台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主持人,这样的自卑感让他成为了更好的人。

  而有些人因为自己个子矮,就以此作为找不到好工作、好伴侣的借口,蜷缩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肯走出来半步,这就变成了自卑情结。

  你看,不同的人对待同样是“个子矮”带来的自卑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也向我们展示了阿德勒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方法论。

  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顺应“追求优越”的天性,就是人天然就“希望进步”,让自己更接近“理想的你”。

  但不能发展成优越情结或是认可欲求,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这是非常不自由、不幸福的生活方式。

  就比如,如果何炅非常在意别人觉得他个子矮这件事,但长高又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沉溺其中,不把心思放在加强工作能力上,而是用晒朋友圈或者用哪位牛人抬高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很优秀,那我们很可能就不知道何炅这个名字了。

  这种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迫切又强烈地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是我们常说的,越缺乏什么,越喜欢秀什么。

  所以阿德勒才说:“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看似相反,但却密切相关。”

  如何做到专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呢?

  答案是:课题分离,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不操别人的闲心,你的世界就会清净许多,人际关系也会得到彻底转变。

  做到课题分离,首先要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举个例子:一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孩子,面对母亲的不理解很是烦恼。

  首先这是谁的课题呢?这是孩子的人生课题,如果TA想清楚了为什么不想结婚生子,知道自己放弃的是什么,想要换回什么样的生活,就可以坚定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即使以后后悔了,这个结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那么母亲的不理解怎么办呢?同样母亲如何理解孩子的选择是母亲的课题,孩子也不能干涉。

  但可以深入了解母亲为什么不理解,就会知道她其实是担心孩子以后孤独终老,无人照顾,害怕孩子不幸福。

  于是在母亲需要也愿意交流这件事的时候,就可以告诉母亲,孩子为了自己以后的养老和幸福在做哪些努力与准备,并且以后真的做到,解除母亲的担心和焦虑。

  这就是书中的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专注自己的课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要承受家人甚至是外人的不理解和讨厌,但却可以得到一件最宝贵的奖赏——自由。

  而那些扛不住压力,没有想清楚就随便找个人结婚了事的人,到最后只会越来越挣脱不开生活这张大网,作茧自缚。

  《被讨厌的勇气》的封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里不是说要主动去被别人讨厌,而是即使被讨厌,也要有勇气专注自己的课题。

  

  那么你可能会说,大家都去专注自己的课题,互不干涉,这个世界不是变得很“冷血”吗?

  就像刚才母亲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结婚的例子中,课题分离并不是放任不管,它只是入口,我们还可以通向更大的和谐之境,那里也是勇气的来源。

  它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共同体感觉。

  这个“共同体”不光是指家庭、学校、单位这样看得见的集体,还可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的无实体组织,甚至是更宏大的人类社会、宇宙万物。

  而在其中能够体会到“有自己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比如一个性格孤僻的小孩在学校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也很一般,但是他很喜欢日本动漫和日本的文化,就决定自学日语。

  刚开始就是不停地听日语歌,从学日语歌词开始,后来考到了国际日语能力测试最高级别。

  更重要的是他在生活中和网络上接触到了日语翻译和cosplay的圈子,不但找到了喜欢的工作,还结识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并没有发展成一个平庸甚至是被校园霸凌的人。

  这个孩子就是在另外一个“共同体”中感受到了“自己有位置”,进而迸发出更多勇气和潜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体会到共同体感觉呢?书中说我们需要同时做到以下3点:

  第一,自我接纳:这里用“自我肯定”来做对比,会让你更加了解“自我接纳”。

  比如前面那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如果努力把自己变得很“开朗”去融入班集体,先不论他能不能做到,但内心肯定非常痛苦,因为那不是他自己,这就是自我肯定。

  而他接纳自己性格内向的事实,转而去开发他喜欢也擅长的事情:学习日语,这就是自我接纳。阿德勒认为不用自我肯定,要学会自我接纳。

  第二,他者信赖:就是信赖他人,我同样以“信用”做对比,帮助你更好理解什么是“信赖”。

  信用有附加条件,信赖是无条件地相信对方,只有信赖才能建立深厚的伙伴关系。

  那你担心,如果我们遭到背叛怎么办?那么反问,如果我们怀疑,就可以避免背叛吗?所以记住,选择是否信赖这个人是我的课题,这个人要不要背叛我是他的课题。

  另外信赖也包括相信他人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课题,即使以你不喜欢、不认同的方式。

  第三,他者贡献:就是为他人做出贡献,这里要特别用“自我牺牲”和“他者贡献”做对比来分清两者的区别。

  他者贡献不是舍弃“我”为他人效劳,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再用前面那个内向小孩的例子:他在日语翻译圈中和大家共同完成了一部日本电视剧的翻译工作,并不是在牺牲自己为别人服务,而是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从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3点需要同时做到,接纳自我,不内耗,专注于自己的课题,才能有心态做他者信赖,有能力做他者贡献;在和谐深厚的伙伴关系中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不断贡献自己的价值,获得归属感,也加深了自我接纳和相互信赖的程度。

  三者相生相克,勇气生生不息。

  以上就是第二个关于如何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解放出来的内容。

  发现了吗?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解决之道在于找到通往自由的勇气,课题分离是入口,共同体感觉是归宿。

  最后讲第三个,关于未来的烦恼:阿德勒认为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这让我想到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一句台词。吉塔说:“爸爸告诉我,摔跤比赛一个回合是2分钟,但那也是120秒。”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把人生比作爬山,目标就是登上山顶,因为“山就在那里”。这也很符合我们前面说的“追求优越”的天性。

  但这里有一个很害人的陷阱: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这是书中第二个让我拍大腿的高光时刻,因为和我的感受非常贴合。

  这种一直“在路上”漂泊赶路的感觉很不好,而且不管是因为懒惰也好,还是挫折也好,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在努力往那个虚无缥缈的山顶前进,就会很容易失去生活的热情,自暴自弃。

  也有人说,把人生当成一场旅行,但~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那种吗?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条“线”,我们会希望它是完美的,不容出错的。有导游带着我们去每个景点打卡,不会走冤枉路,高效。

  但你也没有机会在一个好景色下驻足太久,更别说和当地人谈个恋爱了。

  况且人生没有导游,那不如做自己的导演,把人生看作是“点的连续”,活在“此时此刻”。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例子,想象自己站在舞台上,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地上有一张纸屑也会被看到,但如果只有一束强烈的聚光灯打向你,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

  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整个人生,才自以为看得到过去和未来。并不是真的看到了,只是一种错觉。

  但如果把一束强光对准“此时此刻”,就既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人的任务不是去看清远处模糊的东西,而是去做好身边清楚的事情。”

  七竹讲书∣《被讨厌的勇气》:即使被讨厌,也要有勇气做自己▲ 电影《灵魂奇旅》

  你心想,这不就是老生常谈的“活在当下”嘛,我也知道这样很好,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那我分享一下我从冥想中得到的感悟,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最简单的冥想就是专注呼吸,但你做了以后就会发现它一点也不简单。

  坐下来没两分钟,你的思绪就开始乱飞,等你发现时可能已经走神好一会儿了,于是你开始懊恼刚才怎么就去想别的事了呢?然后又害怕调的冥想闹钟快响了。就在你刚才懊恼害怕的时候,你又没有“活在当下”。

  不如即刻收敛心神,就在意识到走神时把注意力放到一呼一吸上,这,就是活在“此时此刻”了。

  以上就是第三个关于如何从未来的烦恼中解放出来的内容,人生不是爬山也不是一条“线”,而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

  我们要有勇气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此时此刻”,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一个呼吸、一个创意、一处风景,在这个人生回合的每一秒中尽情舞动。

  总结一下:也许你注意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也可以叫勇气心理学。

  对于过去,我们要有勇气正视和承担我们的责任,敢于对自己做出“真正改变”的承诺;

  对于人际关系,我们要能做到即使被讨厌,也要专注自己的课题,这需要我们从课题分离入手,在共同体感觉中获得勇气;

  对于未来,有勇气放下担忧和焦虑,专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

  如此,我们就能从这三大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收获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实阿德勒本人的经历就是体现勇气心理学的最佳典范。

  在跟随弗洛伊德研究神经科学长达九年以后,阿德勒越来越不能认同弗洛伊德的性泛论和原因论学说,于是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此后两人关系破裂。

  而阿德勒忠于自己的人生课题,敢于被别人讨厌,最终开创了影响后世的个体心理学。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祝贺你用20分钟收获了七竹财商轻阅读No.5本书——《被讨厌的勇气》的精华重点。

  ▌写在最后

  我为你制作了《被讨厌的勇气》思维导图,想要获取清晰原图可私信我[比心]

  

  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哪个对你触动最大呢?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交流哟~

  - 撰稿:七竹 -

  - 脑图:七竹 -

  - 声播:七竹 -

  你的每一次留言点赞和转发

  都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比心]

  

  一枚专注分享自我进化 | 读书变现 | 副业干货的30+姐姐

  轻阅读∣罗伯特·清崎 《富爸爸穷爸爸》

  轻阅读∣吉姆·罗杰斯 《街头智慧》

  轻阅读∣琳内·特威斯特 《金钱的灵魂》

  轻阅读∣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举报/反馈

上一篇:《消失的爱人》:在未来无数的日子里,你再也找不到可以在乎的人
下一篇:《阿飞正传》:文艺气息包裹下的“毅种循环”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