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剧中为何称为日本侵扰而非“侵略”?未宣战只是原因之一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1937年8月27日,国民政府授权蒋某人组建“战时大本营”并出任陆海空军大元帅,统筹对日作战事宜。大元帅称谓还没热乎几天,蒋某人少倾便改变了主意,决意继续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之职统率全国军事,他给出的理由是:国民政府并未对日宣战,不必另设名目,以军事委员会主持战事可也。

  确实,国民政府直至淞沪会战爆发也没有正式对日宣战,网上许多作者也据此认为蒋某人完全是出于软弱,其实并不准确。中国军队向上海战场投入大部分陆军精锐多达75个师70万人,摆明了不肯想让的态度,软也要打硬也得打,还差一份宣战声明吗?历史事实是,日本也并没有对中国正式宣战,双方都各有考量。

  在1937年11月下旬,日军将战火烧至南京之前,以及占领武汉、广州等地之前,还有下面几点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

  第一,日本政府仍然试图控制战争规模。

  在日本军部绑架文官政府“暴走”之前,其内阁还没有达到彻底疯狂的程度,也还没有把中日之间的交火定义为“战争”,而是谓之“中国事变”。换句话说,日本政府对战争事实仍然定性为武装冲突,即同意军部在华北、华东动用武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使其回到谈判桌前答应他们的无耻条件。

  既然是武装冲突的层级,日本人当然不称其为“侵略”,并且幻想通过华北和淞沪战场的军事打击,彻底解决伪满的地位问题、华北的“自治”问题。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这一企图,甚至不同意日军占领南京,很意外是吧?历史事实如此,内阁曾经对此特别知会参谋本部,而陆军参谋本部也在淞沪会战后也给前线日军划出了不得逾越的“制令线”。

  第二,日本军部与政府的完全立场相左。

  正因为在战争规模是否扩大化这个问题上,日本上层的内部也存在分歧,所以日军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对华战略,战争初期想的比较简单:不以扩大占领区为目标,而是要歼灭或者重创南京政府的主要军力,逼迫老蒋服软认输。所以在淞沪会战初期,双方都将其视为1932年淞沪抗战的翻版,力争在战场上取得军事优势,从而在未来的谈判中抢得先机,有鉴于此,南京方面在宣传中也没有使用:“侵略”的字眼。

  然而在惨烈的华北和华东战事中,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部的“强硬派”最终压倒了“稳健派”,连九一八事变元凶之一石原菀尔(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意见都没人听了。这就好像打架打红了眼一样,日本人只争眼前必须要赢,所以淞沪会战结束后,前线日军在强硬派的纵容下,抗命越过“制令线”攻向南京,而参谋本部最后对行动来了个追认,既然已经开始进攻对方首都,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了,只不过在三个多月前,双方还都没有这么想。

  第三,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影响了两国宣战。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以后,西方列强以美国为代表无耻地宣布了“中立”,为了假装公平,还宣布将对交战国实施武器和战略物资禁运,也就是说,如果中日之间互相宣战,将都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急需的战略物资。而日本没有了美国输出的石油和钢铁,那是无法支撑战争的,所以鬼子们肯定不会宣战,战争已经事实打响,一纸宣战书无足轻重。

  说美国无耻,是因为以当时中日海军实力的巨大差距,就算双方同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需物资,国民政府也很难顺利运送回国,因为日本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完全封锁中国沿海,反倒是日本从美国买来的杀人武器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东洋三岛,因此,美国和西方的措施,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

  第四,老蒋心中仍然没有放弃谈判的念头。

  从张学良到蒋某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恐日症”,即在了解日本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片面地认为中国无力抵抗日本的侵略,所以老蒋自全面抗战爆发之日起,就从来没有放弃过“以打促和”、以及期望国联裁决或者德国人居中调停的思想。从张治中早期两次奉命停止进攻、到《八佰》里的四行孤军、再到11月1日不肯撤退等一系列事件,莫不与老蒋的心态有关,总是幻想西方列强会出面干涉,从而拿到一个并不算坏的结果。

  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老蒋没有想彻底撕破脸皮,驻日使馆还在也就多了一个对话的窗口,不公开宣战、不强化“侵略”的宣传,都是想给双方最终能够达成妥协留一个台阶。然而日本人的要价实在太高,老蒋只能继续抵抗,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苦撑待变有了结果,12月9日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而中国军民已经整整打了四年多。

  “侵扰”是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用辞,放在淞沪会战期间已不太合适,毕竟日本已经动用了大部分常备军并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南京方面再扭扭捏捏实在毫无意义,反而会误导民众,结果是失大于得。

  举报/反馈

上一篇:18年前张国荣一跳成传奇,3大因素让他被世人铭记
下一篇:《玉骨遥》还不来?《星汉灿烂》完结后,秦俊杰新剧或接档!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