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基本法》:如何培养一个天才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天才基本法》正在热播,这部剧涵盖穿越、励志、青春、热血、亲情等多种元素,讲述了数学天才林兆生与女儿林朝夕、高智商少年裴之,在数学推理和双时空交互中寻找自我的故事。

  导演沈严,主演雷佳音、张子枫、张新成,演技与流量兼备,足以吸人眼球。

  

  同时,它改编自长洱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有着超高的人气与评价。当然了,改编自这种大IP难免引来争议,比如,书粉与剧粉吵得不可开交。一部分书粉认同剧版的改编,另一部分则认为剧版“魔改”失去了灵魂。

  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部剧都有成为今年炎热夏天一大爆款的趋势。

  不过,比起书粉和剧粉扯头花,更值得大家关注的,应该是对这部剧传达的价值观的探讨。

  01

  成功的关键是天赋还是努力?

  林朝夕从哲学系毕业后生活并不如意,她的内心埋藏着钻研数学的种子,却由于长期仰视父亲与裴之两位数学天才,导致她并不自信。

  

  直到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林朝夕来到了平行时空,这里的她只有十二岁,为了回到现实世界,她报名了张叔平的奥数夏令营。

  为了能在这个魔鬼夏令营中坚持到最后,裴之和林朝夕小组的所有人每天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会去找老林补课,会在寝室熄灯后打开手电筒继续学习,天才裴之也不例外。

  

  正是因为大家废寝忘食的努力,小组所有成员都留到了最后,并且裴之、林朝夕带队的五人组获得了晋杯全省奥数小学组的团体冠军,五人组中还包括了当初不被看好的陆志浩。

  

  终于,林朝夕通过努力,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她不再胆怯,不再害怕没有结果的努力,因为努力本身就值得骄傲,更因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剧中的天才少年裴之,同样也是通过努力,才没有让自己的天赋蒙尘,甚至他会比普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谈到一些卓越表现的时候,往往高估了天赋的作用,而低估了后天的努力。殊不知,很多的“天才神话”,只不过是假象而已。

  比如被誉为“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的莫扎特,5岁就开始作曲,10岁前就已经创作了不少曲目,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了解,人们发现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而且还出版过关于音乐教学的教材。

  早在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来自父亲的音乐培养,到了3岁,便开始接受高强度的作曲和演奏训练。据估计,莫扎特还没过6岁生日的时候,练习总时长就已经高达3500个小时。

  而且,即便如此,莫扎特童年和少年时期创作的曲子,跟长大后的创作相比,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

  他的第一部被视为传世佳作的曲目——《第九钢琴协奏曲》,创作于21岁。我们当然可以认为,21岁的莫扎特是年少得志,但同时也必须记得,在那之前,他已经接受了18年极其艰苦的专业训练了。

  原来,神童其实只是把正常人达到同样水平所需要的练习时间,压缩到了从出生到童年这段短暂的时光里而已;即使有些孩子真的是天赋异禀,也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比旁人学得快一些,但要想达到卓越的水平,大量的练习仍然不可或缺。

  这类例子在运动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

  以今年年初在北京冬奥会上大放异彩的女子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为例,同样是十多岁成名,并且收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视为“天才少女”。

  

  然而,谷爱凌公开否认过那些把自己称为“天才”的说法。她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对自己出色表现的看法,她认为,在这里面,天赋最多只能占1%,而剩余的99%都来自努力。

  她说,“训练的时候,我会第一个到场地、最后一个走;拍完8到10小时的时尚杂志照片后,还是会去健身房训练;假期时每天训练四小时,每周完成一个半程马拉松。没有人跟我说必须这么做,这都是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因为我知道努力是最重要的”。

  这些故事足以证明,想要有卓越的表现,就必须疯狂地练习,不管基因优劣、背景好坏、肤色如何。

  那些所谓的“天才神话”,只不过是假象,让我们误以为,成功有捷径可走。但事实上,捷径是不存在的,努力练习才是成就卓越的关键。

  02

  打破天才神话,造就卓越人生

  要想破除天才神话的束缚,首先要做的便是如同剧中的林朝夕、生活中的谷爱凌那般一以贯之的努力;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真切地相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努力,而不是天赋,这一过程更多的需要家长与老师们的正确引导: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斯坦福大学知名的心理学家德韦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她找来400个五年级学生,先是让他们解了几道简单的智力题。之后,每个学生在拿到自己的分数的同时,还会看到一句表扬的话,一半学生被夸聪明,另一半则被夸努力。

  后来,他们进行了第二场测试,这次学生们可以选择测试的难度。结果,被夸聪明的学生里,有三分之二都选择了比较容易的测试,因为他们不想冒险失去“聪明”这个标签。而被夸努力的学生中,90%都选择了迎难而上。

  再后来,学生们又统一接受了高难度的测试,所有人都没能解出答案。但是,两组学生应对失败的反应截然不同。“聪明组”学生把失败解读成自己终究还是智商不够高,而“努力组”学生则是坚持奋战,乐在其中,自信心没有受到打击。

  最后,实验兜了个圈,回到原地。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再参加一次测试,题目难度和实验最开始的时候相同。结果,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次,“聪明组”跟一开始相比,平均分数下降了20%;而“努力组”的平均分却增加了30%。这个结果表明,夸孩子聪明,反而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发挥正常水平;而夸孩子努力,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在这之后,德韦克的团队,又在美国不同地区,选取了不同种族,把这个实验过程重复了3次,而这3次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一个人被夸聪明之后,一方面会害怕失去这个称号、不敢挑战自我;另一方面会逐渐把结果与智商挂钩,开始相信“天才神话”,面对困难经常会妄自菲薄,觉得是自己先天能力不足,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差距,所以更容易放弃,也更容易堕入对自身缺陷的控诉。

  而当一个人被夸努力之后,他会更愿意迎难而上,坚持不懈,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挑战更高的难度;而且也会越来越相信,后天的努力能够改变最终的表现,最终真的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进步。

  美国的一家知名网球学校——波利泰尼同样采取这种教育模式,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会称赞学生刻苦努力,而不是天资聪颖;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强调练习的决定性作用;会告诉他们,失败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因此,这里的训练氛围比别的网球中心更加积极、火热,成绩也更为突出。

  因此,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会让孩子意识到,只要足够努力,终将抵达成功,而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他们会更加坚持不懈地努力,也更容易成功。

  剧中的张叔平虽然在第一天开营时,也向孩子们强调了努力比天赋更为重要。

  

  然而,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天赋论者,信奉“天才神话”,在后续一次次魔鬼测试中,他倾向于用残酷的考试淘汰他认为“不适合”、“天赋差”的学生,还美其名曰不想让孩子们走不适合自己的路。

  

  也正因如此,他不相信林朝夕和裴之能带资质普通的同学一起进步,把小组的平均分提上去;他更不相信普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卓越的成就,所以始终无法从老林的阴影中走出来。

  

  03

  写在最后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

  剧中的普通人林朝夕终于勇敢地拿起数学考研教材,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甚至达到比肩“天才”的程度;

  剧外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又有什么资格用“天赋决定论”来掩饰自己不去努力挑战能力上限的行为呢?

  天赋并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么重要,即使你现在的目标,远远超出了现阶段的能力范围,你依然有可能实现它。

  因为,你人生的高度能到哪里,靠的不是你生下来的时候,被赋予的“存量”,而是你通过后天的努力,一点一滴积攒的“增量”。

  欢迎大家点个关注,感谢支持

  举报/反馈

上一篇:4本末世流爽文推荐:男主一觉醒来,身旁的女友居然成了丧尸!
下一篇:《菊次郎的夏天》纯音乐钢琴曲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