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详述麦与娟的关系轨迹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热情熄灭,少了相拥与吻别,恋人的双眼,再也没有眯成一条线,乏味的日子,嚼蜡一般。情人的脸谱,从破裂的玫瑰色滤镜往外窥望,陌生得令人不安,斑驳失色的砖瓦,终究砌不出一座专属的家屋。说不出口的道歉与感谢,频频在心底打转,吞吞吐吐。直到松手,我们才逐渐发现,喧嚣、吵闹的不是泪水、思念,而是梦醒之后的恍惚与不可置信。谁也没有想到,相逢竟是离别的开端。

  

  若说一段爱情,必得走向离别,又该如何理解当初的命定与相遇?

  还是说,我们爱上的──自始自终就是暧昧的想像。或许,这恰巧解释了,为何感情时常日渐凋萎,纵然没有任何人出轨,但在精神世界,彼此早就双双脱轨。至此,关系会被挤压到尽头,并非受迫于不爱了,不过是再也给不出──对方期盼的爱罢了。

  到头来,恋如花期,终有凋萎,我们爱上的仅仅是虚幻的玫瑰。

  

  我把我的梦铺在你脚下

  轻点踩,因为你踩着我的梦──诗人叶芝

  人类之所以歌颂爱情,不仅因为它能折射出美好,也因为其中不可避免的苦涩、脆弱,不得不以诗、文、音乐或是电影,进一步加固、抚平颤抖的甜蜜。毕竟,爱情虽如烟花一般璀璨,亦如烟花一般短暂。

  

  以此来说,关于感情,人们试图挽留的不是人,而是时间;就如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所述,时针跟生日交叠的那一刻,我们得以从现实中逃逸,遁入魔幻的夹缝,仿若伸手拉住时间的衣角。当然,捕捉时间这件事,早已持续出现于背景,比如说麦与娟接吻时的那一盏红灯,就曾温柔地为两人按下暂停键。

  遗憾的是,时滞现象,始终仍是脑内的一种错觉,仅仅是虚构的浪漫情节,即便它能放大幸福,却怎么也拉不长──曲终人散之前的演出。相反的,越是执着,越是容易丢失。尤其少了妥协、让步,相处就成了一场场战争,无论烟硝四起,抑或冰冷如雪,往往两败俱伤,谁都讨不到便宜,一不小心,还推远了彼此。

  

  于是,放弃沟通、理解的恋曲,像是一张伤痕累累的老唱片,不管试图重新播放几遍,都找不回走调之前──让人摇曳起舞的主旋律。所以,如前所述,并不是麦与娟不再相爱,只是彼此的爱,有了无法跨越的经纬线;何况少了共鸣,又要怎么重奏共谱的蓝图呢?爱情,可不像打毛衣,一但交错了,反而编织不下去。

  当然,他们同样会挣扎,是否多给彼此一些时间,天真地以为──延长的话,即可把余晖酿成酒,时不时拿出来回味。只可惜,隔壁桌的年轻情侣,让他们想起自己走了多远,当中的距离,已经不是短短几年能够弥补,再度走向彼此,俨然是遥不可及的妄想。甚者,一味推迟、藕断丝连,更是在继续滥用彼此的善良。所谓依恋,或说舍不得,并非爱的表现,而是恐惧、懒惰与寂寞的体现。故此,放手道别固然让人心痛,却也是仅存能有的共识、祝福。

  

  说来讽刺,见证恋情开花结果的那一盏红绿灯,同样也目睹了这段感情的落幕,本来代表暂停的顽皮灯号,则转变成到此为止的终止符号。

  就结构面,《花束般的恋爱》作为一部纯爱电影,妥善运用编年体的方式,详述麦与娟的关系轨迹,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将关系里的执着、陶醉与遗憾,细细切片,似曾相识的烦恼、喜悦与不甘,诱导观众闯入故事,好再访心灵暗房内的那抹回忆:黯淡无光也好,隐隐闪烁也罢,都是点缀、灌养生命的露水。

  

  纵然情感浓烈,电影依然未下任何批判,两个人都对,但也又都没那么正确。在感情的世界,没有什么绝对,可能莫名其妙地出现,更可能一不留神就走远。

  承前所述,《花束般的恋爱》跳出典型纯爱电影的构架,收束于分离,而非破镜重圆,宛如一场命定悲剧──点明心心相印的魔法,仍然破除不了时间的诅咒,或精准来讲,伴随时间而来的改变;但是爱情真有如此易碎?经不起任何碰撞?

  

  关于爱情的起源,依希腊神话,人类过去拥有四手四足、双脸双心,其力无穷,遭到众神忌惮,因而被拆散、剖半。自此,汲汲营营于寻求灵魂伴侣,正是响应灵魂的破碎。换言之,我们渴望的爱,全因匮乏;投入爱,则是为了实现补完。

  前述假设,不仅能从神话中萃取,心理学家荣格,同样提出相似见解,深信爱情是调和心灵的途径,重点在于满足过去未曾饱食的饥渴,意即透过亲密关系成为相较成熟、完整的人。由此可知,谈情说爱,能够比拟成自我关系的变体,助人跨越未尽的课题,好缓缓整合破裂、混乱且仿徨的主体意识。

  

  所以,爱上一个人,除了着迷于肉体、皮囊,还会沉醉于对方刻画的生活、理想的姿态。为此,正如本文开头所述,爱的起点,或许极度自利,我们扑向的不过是自我需要、渴求的幻影,而非由衷的接纳与欣赏。

  诚然,少部分人很幸运,彼此的幻影,与其皮囊还有底下的真实刚好重叠,进而顺利走过漫漫长路;但大多数人就像麦与娟,走了一圈,才发现扑了个空,绕回了原点。毕竟,不可能真有人,完全契合私密的想像。况且,没有人是永恒不变的存在,我们越是沈迷于想像的游戏,我们就把对方推得越远。

  

  也因此,《花束般的恋爱》正巧跟电影内提到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互文:我们醉心于改变他人,却从未想过要挪动自己的位置,全都因为承受不了失望。狭隘的假设,使人难以接受,付出的体贴与关心,竟如泼出去的水,因着光影的更迭,一天一天慢慢地蒸发、消散。

  被我爱到极致的人,功用就只是存在,让我有一个爱的客体。

  在我的爱中,他完全无需参与,也没有一寸他可以参与的地方──梁慕灵

  正如《花束般的恋爱》强调的,不论多么心有灵犀,魔法都不会持续一辈子,也许相遇确实需要佐搭缘分,但如何妆点、经营,甚至改造,依然得靠努力。恰如《爱的艺术》所提醒,之于爱情,人类有一种定锚谬论,误以为爱情的难处在于找到对象。殊不知,实际的困难是找到之后──该如何去爱。荒谬的是,怎么爱一个人,不管是教育,还是各种社群的艺术作品,近乎鲜少阐明。我们所留下、凿刻的印记,都只是美好与痛苦,从未细谈过程的延续、结合与转型。

  

  至于该怎么去爱,电影早就在开头,偷偷塞藏了答案:一人一半才浪漫的真理,正是陷阱,爱情长久的秘诀在于一人一份。若此,在拥挤的想像与假设中,彼此都能挪出──做自己的空间。尔后,扁平的旋律,终有立体的反馈与理解,支撑相爱的两人,以合适的方式,接续拓宽关系的未来路径。

  综此,回到前述的反问:脆弱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赋予爱情形貌的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对方不如原本想像的美好。电影透过不算成功,但又不能说完全失败的爱情故事,温柔提醒同样载浮载沈的恋人们;爱情长跑,就是捏揉改变的过程,共同去调整,不管是外显的自我样貌,或是脑海中对于伴侣的期待,跳出执着、回忆的魅惑,借以促使彼此的想像与真实靠拢,好从渐行渐远的泥沼中脱困。

  

  整体而论,《花束般的恋爱》结构单纯,格局甚小,没有过于狗血的发展,仅靠朴实的叙说,勾起普遍的迷惘与感慨,不多不少,却恰恰好。甚者,魔幻之下的写实性,进一步使人理解爱的形态,不必非得是固态的结晶,也可以是优美但又淘气的四季,关系则正巧是承装变化的容器。借此,在不断变化的生命历程中,人们的深情、孤单,还有灵魂内的刻记,皆都能有合身的栖归之穴。

  举报/反馈

上一篇:九鹭非香改编运强,7部小说影视化,赵丽颖有望出演《与凤行》
下一篇:为了买100万的房子血亏48万,房子还没捞着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