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三部曲之《听风》,一部优质谍战剧带给我们的欣赏与思考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听风》是柳云龙导演的系列谍战剧——《暗算》中的三部曲之一,以解放初期,代号为701的国家某电讯侦听机构在谍报战线上与敌人斗智斗勇为背景,通过展现特招侦听员阿炳,从出山、立功到去世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传奇而凄美的故事。

  王宝强的出色演绎,带给我们一个“真实的”阿炳形象

  我始终认为,王宝强扮演的阿炳,是他演绎过的所有影视角色中最成功的一个,也是常常被人们莫名其妙遗忘的一个。

  王宝强出演的阿炳,是701在特定的关键时期,从江南小镇特招的盲人谍报侦听员,听力超常,但智商只相当于7、8岁的孩子。在阿炳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导演柳云龙和演员王宝强无疑是成功的。

  在改编剧本阶段,柳云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邀请王宝强出演阿炳这个角色。慧眼识人的柳云龙在看过电影《盲井》后认定,“王宝强身上有那种与剧中阿炳特别相符、特别本色的感觉”。可以说,出演阿炳,几乎是王宝强的必然。

  片中,王宝强浑然天成的表演,让阿炳的形象栩栩如生,将观众带进了阿炳的世界。阿炳的质朴与孩子气,阿炳的脆弱与敏感,阿炳独特的聪慧与傻傻的无知,都是那么让人难忘。特别是阿炳那双既茫然空灵又充满期盼的双眼、用耳朵专注感知一切的神态,是那么传神逼真。

  每看此剧,我几乎从来没有想起过眼前这个阿炳,其实是王宝强扮演的,始终认为这位一脸憨笑、耳朵极其灵敏的弱智盲人,就是那个从江南水乡走出来的、本乡本土的阿炳。

  “没有人能演的像他那么真实。”是柳云龙对王宝强的评价。

  “这部剧让我找到了阿炳,也找到了自己,我不再是那个只能本色出演的演员了。”是王宝强的自我评价。

  扎扎实实的写实风格,逼真的年代感

  值得注意的是,该剧主创人员竭力追求一种扎实的写实风格,力求还原故事的时代原貌。从环境、人物造型、服饰、道具等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到“原汁原味”,充满年代感。

  在环境布置上,无论是阿炳家乡江浙风情的水乡古镇、还是701驻地巴蜀风味的偏远乡镇,其背景都力图做到原汁原味,充分展现了解放初期那个遥远年代原生态的民情风貌。

  在人物造型上,上至701首长,下至普通工作人员、战士和乡民,近乎素颜的朴素化妆、贴近生活的装束,配以近乎黑白片的底色、陈旧的道具等,无不指向解放初期那个艰苦岁月的重现,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此外,该剧以701安在天处长为第一人称,用略带惆怅的回忆语调缓缓叙说故事,黑白片的底色带来极其质朴的古旧感,与该剧令人伤感的结局、神秘的格调有机的融为一体,极大的强化了该剧返璞归真的风格、古旧伤怀的基调。

  贯穿全剧的诡异惊悚气氛

  与真实的年代感相辅相成的是,全剧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悬疑气氛,诡异而凝重。

  悬疑诡异的风格,经常是柳云龙主导的影视剧中追求的韵味。在《风声》中更是得到了特别的发挥。

  敌我双方的残酷较量、暗中绷紧的神经无处不在。潜伏敌特对我方人员的多次刺杀,以及我方的强力反击,无不揭示出斗争的艰巨性、残酷性,以及处处暗藏的危机感。这一切,在剧中得到一种新颖别致的展现,别有一番味道。

  例如:鬼魅般的影子,在水乡小镇的街头巷尾瞬间的闪过;古旧的西南小镇,幽暗破旧的房门中偶尔探头张望的老人面孔;昏暗幽深的院落,缓缓开启、吱吱作响陈旧大门;竹林中穿梭闪动的黑衣背影;幽深的巷子里,黝黑的窗口突然落下的石块,等等;就连水龙头滴答的水滴声,都在暗示着某种不安,烘托着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

  人们在沉溺于这种气氛的同时,不禁惊讶于一个谍战剧的氛围会拍的如此有味道。貌似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故事里,这种神秘不安的诡异气氛像迷雾一样慢慢扩散开来,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不安却又欲罢不能的魅力。

  吊足观众胃口的神奇听力和记忆力

  故事最大的传奇来自于侦听员阿炳超乎常人的听辨能力和记忆力,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敌方谍报策略的改变,造成我方监控的所有特务电台、所有频率一夜间全部消失。情报的丢失,意味着战局的被动;迅速找回敌方电台声波并纳入监听之下,等于在为前线战士的鲜血和生命赛跑。

  于是,找一个在听觉方面超常能力的人,迅速发现并截获敌台,成了701机构的当务之急。而找这样的人,犹如大海捞针。

  令执行寻找任务的安在天万没想到是,在水乡小镇千辛万苦找到的听力奇人阿炳,居然是一个拖着两道鼻涕、智商只相当于七、八岁小孩的盲人男孩。

  暗暗失望的心绪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见证阿炳听力奇迹的事件,却接二连三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两块手表放在耳边,阿炳立刻听出哪只慢,哪只快,并指出快的那只每天快了1分钟。

  门外两只嬉闹的土狗,阿炳瞬间听出是公是母,而且断定一只是另一只下的崽;连狗的主人都自愧不如。

  最神奇的是,小镇一个从未谋面的孩子放在面前,阿炳能立刻听出这是谁家的孩子,以及孩子母亲——一个三年前只来过一次的外乡人,说话的特征。超强的听力和记忆力,让在场的村民和安在天瞠目结舌、赞叹不已。

  镇里的上千人,有谁能把全镇人都指名道姓认出来?只有阿炳,只要是镇里人,只要跟阿炳说过话,他就能知道你是谁家的人,排行老几,家里有过什么事。这,就是弱智盲人阿炳的本事!

  阿炳令人毛骨悚然的神奇听力,经过多次检验,最终打动了701的上上下下。事急从权,特事特办,阿炳终于被特批成了701保密机构的正式成员。当然,没人会想到这种天方夜谭般的神奇功能最后会成了阿炳命断黄泉的凶器。

  事实证明,阿炳的奇特听力没有让701失望,更没有让安在天丢脸。借助阿炳超强的听力和记忆力,丢失的敌特电台波段全部找到,连敌方每一个发报员的发报特点都没有放过,被逐一登记编号,701创造了谍报史上的奇迹。根据截获的情报,隐藏在山区的匪徒被彻底粉碎。而阿炳,也成了701名副其实的大英雄。

  新颖独到的传奇故事总能让观众欲罢不能。

  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令人无限唏嘘的悲剧

  无论是《风筝》还是《暗算》,柳云龙导演的电视剧,之所以广受好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展现的内容往往超出了谍战剧本身。剧情和人物向着更广阔、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引发人们对人性、人生、理想与价值的深入思考,大大拓展了作品的高度和内涵,绝不是为谍战而谍战、为故事而故事那么简单,表现出一个谍战剧导演难得的思考深度。

  正如故事中阿炳的婚姻问题,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深度思考一样。

  立下汗马功劳的阿炳是被作为英雄来对待的。于是,作为英雄母亲的阿炳妈,提出了任何一个母亲都会想到的要求:希望单位领导帮助有身体残缺的阿炳成个家。

  尽快解决英雄的个人问题,成了单位领导和热心同事们心中的头等大事。

  或许从一开始,每个人都忽略了阿炳残缺的智力,喜怒无常、多疑脆弱的性格,甚至忽略了阿炳没有生育能力的致命缺陷。

  或许,曾经悉心照顾阿炳的护士林小芳,提出愿意照顾阿炳一辈子的那一刻,一开始就是个致命的错误。尽管她仰望阿炳的眼神,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

  是的,林小芳与阿炳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真正的爱情。婚姻是建立在林小芳对英雄的崇拜情节之上的,林小芳反而成了高攀英雄的人。这种表面上的“高攀”,硬生生的用英雄情结掩盖了二人之间的明显差距,也注定了婚姻的不幸结局。

  如果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来看,或者说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这种婚姻对一个心智正常的妙龄少女来说似乎是不般配的、有问题的,甚至是一种严重的畸形婚姻。

  然而在当时,所有的人们,包括林小芳本人看来,这似乎又是正常的、值得庆贺的。林小芳的出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英雄的奉献,也可以认为是对英雄荣誉与待遇的仰慕。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合适的”、“般配的”,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大好事。

  在701人看来,解决英雄的个人问题,满足英雄的婚姻需要,是第一位的。林小芳选择了阿炳就等于选择了荣誉、选择了英雄家属的待遇。与此相对应的是,她也必须要为英雄生理上的缺陷付出牺牲,为照顾英雄付出辛苦。

  为此,人们的心里是平衡的,欣慰的。总算圆满解决了英雄的终身大事,人们松了一口气。每个人心里都是那么的满意和熨贴,带着满满的欣慰,安然的促成了一场盛大热烈的婚礼。

  江南小镇走来的阿炳,传宗接代的意识是那么浓厚,他天真的以为,只要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女方就会自然而然怀上孩子。他不会意识到,每天趴在小芳的肚子上倾听有没有孩子的举动,对林小芳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折磨。

  一次次的“试听”伴随着的一次次接踵而来的失望,率真而高傲的阿炳终于失去了耐心,用“只有做亏心事的人才会断子绝孙,你要是不给我生孩子,我就不要你了”,作为最后通牒,把林小芳逼上了走投无路的崖边。

  没有人会注意到林小芳面临的绝境,要么宣布英雄没有生育能力、双方没有实质性夫妻生活;要么被英雄以不能生孩子为由休弃。两个选择,在那个年代,都是万万不能承受的死路……

  突然一天,听到林小芳已经怀孕的喜讯,阿炳高兴的给媳妇磕头,并向远方的母亲报喜。然而产房传来的第一声婴儿啼哭,彻底打碎了阿炳的所有梦想。听觉锐利的阿炳一下子昏厥过去,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孩子的真正父亲,是那个经常围着林小芳嘘寒问暖的药房老李——这是阿炳昏厥前的最后判断。

  阿炳终于用自己聪慧无比的耳朵,敏感脆弱的心,亲手了结了自己。用触电身亡的方式,维护了一个残疾智障人的尊严。在他看来,按照家乡的规矩,老婆生了“百爹种”,丈夫只有去死。

  而无地自容的林小芳,也在经历了百般自责后,在某一天的深夜,追随阿炳而去,消失在荒无人烟的竹林深处。

  母亲的期盼,领导的关心,同事的祝福,对英雄的崇拜情结,共同主导了一场注定的悲剧。让两个年轻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好心未必带来好的结局,没有坏人的悲剧才更加令人唏嘘不已,痛彻心扉。

  好心的人们,无法替代智商欠佳的阿炳把握自己的命运,阿炳最终成了一场好心的受害者。而不谙世事,过于年轻的护士林小芳,也因无法把握爱情与婚姻的实质,最终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了另一个受害者。

  现在的我们或许能意识到,婚姻的价值是不应该如剧中的人们那样去衡量的,人的幸福也不应该如同林小芳那样去诠释。

  然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又无资格对剧中的悲剧婚姻做“对”与“错”的评判。只能立足于以当代的眼光,对以往的悲剧作出理性的追思,引发对当代人生、爱情和婚姻的理性思考。

  时代与环境的不一样,造就了思维理念的不一样。不同的时代,决定了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传奇总是带着惊奇而来,带着遗憾而去。阿炳和林小芳都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祝愿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但愿阿炳和林小芳能在天国中各自找到幸福的归宿。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新手重打仗,老手看组织”,这土鸡汤“有毒”,要谨慎服用
下一篇:【党史学习教育】观影《金刚川》 感悟抗美援朝的精神光辉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