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宴】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开幕 袁隆平院士作主旨演讲(视频)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原标题:【学术盛宴】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文明论坛开幕 袁隆平院士作主旨演讲(视频)

  

  

  

  9月22日下午,2017中国城头山(首届)世界稻作文明论坛在澧县举行。论坛围绕“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与发展”主题,邀请农业、农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和考古学权威,共同探讨稻作文明起源,梳理稻作文化发展脉络,并对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论 坛 开 幕 式

  

  论坛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张露馨担任总主持人

  

  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德汉主持论坛开幕式

  

  澧县县委书记邹如龙致欢迎辞

  邹如龙表示,本次论坛专家云集、精英荟萃,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奉献各自的真知灼见,共同把这次论坛打造成开放务实、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通过专业的视角,宣传好论坛成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城头山、了解澧县。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发言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国别主任凯琳·里格若致辞

  凯琳·里格若充分肯定了中国在改善世界粮食安全方面所作的努力,期待能与中国政府、科学家、研究机构、社会力量和个人中心等进一步合作,将中国经验应用于彻底结束世界饥饿,到2030年,共同实现世界零饥饿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表开幕致辞

  

  论坛一:稻作文明进程与稻作产业前瞻

  开幕式完毕后,《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靳丽萍主持分论坛一,袁隆平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轻简栽培专家罗锡文,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邹应斌,台湾农渔联合会资讯中心执行长、台湾宝岛有机协会常务理事徐嘉鸿围绕稻作文明进程与稻作产业前瞻作了学术报告。

  

  

  

  

  

  论坛二:城头山遗址与世界稻作文明起源

  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伟民主持分论坛二、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赵辉,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员、主任郑云飞,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分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顾海滨围绕城头山遗址与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作专题报告。

  

  

  

  

  论坛三: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遗论证会

  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士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农业部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旺生,清华通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中心副总工、遗产展示利用研究所所长张瑾围绕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遗论证会作了报告。

  

  

  

  

  聚 焦 城 头 山

  郭伟民、邹应斌与杜晓帆围绕城头山遗址开发、保护、申遗等事项展开了座谈。

  

  本次论坛,与会专家还共同达成并签署了《城头山共识》(下称《共识》),《共识》充分肯定了城头山遗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城头山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堪称世界稻作之源。

  城头山共识

  2017年9月22日,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德市人民政府、《财经》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城头山(首届)世界稻作文明论坛”在湖南澧县城头山举行。来自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文化遗产价值”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一、洞庭湖西北岸的澧阳平原,不仅是我国史前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其连续、稳定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世所罕见。长期以来,在澧阳平原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成果卓著,在学术界享有美誉。

  二、考古显示,澧阳平原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可以追溯到距今60万年前,其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澧水文化类群。距今一万年前后,这里率先发生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为后来稻作农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彭头山文化是目前长江中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八十垱遗址发现的土垣围壕聚落,开创了我国南方环壕聚落的先河。大量栽培稻的出土,意味着八千年前就开始了稻作农业。澧阳平原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还提供了丰富的史前社会的资料,如建筑、墓葬、窑址、水稻田,以及陶器、石器、玉器等人工制品和动植物遗存,这些资料非常珍贵,有利于学术界开展史前聚落演进和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

  三、城头山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史前城址,堪称众城之母。在城头山的影响之下,长江中游出现了众多的城址。此后两千余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城址,它们在中国多元一体文明化进程中,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和最早中国的出现做出了杰出贡献。城头山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堪称稻作之源。发达的稻作农业是中国南方文明的史前基础,也是促进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支柱。

  四、关于突出的普遍价值: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发展的特定形态,是环壕聚落向城壕聚落发展演变的杰出范例,是对稻作文明形态与东亚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模式的基本概括。数十万年以来,山丘、平原、水、稻米与人的相互依存和发展,是这个史前遗址群作为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客观表达。总之,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提供了关于史前社会特别是稻作农业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解释,并为国际社会理解全球多元化和多样性文明进程提供了蓝图。

  五、史前文化深厚的澧阳平原,对于学术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人民精神家园,都是不可多得的地区。这样的地区适宜开展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适宜于建设和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澧阳平原独特的史前遗址群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示范性基地。专家们建议,在做好考古科研及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应适时启动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唐炜,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珠海九州控股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黄鑫,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贺浩华等出席论坛。湖南省农口系统、文物系统的领导和嘉宾,澧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徐荩及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相关单位领导,国内知名农业企业的代表,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财经》杂志、香港大公报-大公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5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论坛。

  

  参加稻作论坛的嘉宾考察澧县稻作文化

  9月22号,参加首届中国城头山世界稻作论坛的部分嘉宾前往城头山景区、余家牌坊博物馆和袁隆平院士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实地感受了澧县深厚的稻作文化底蕴和忠孝文化魅力,县领导徐荩、马永忠、冯文元、张晓莲、罗慧、邓连琼陪同。

  在城头山景区,嘉宾们先后参观了遗址博物馆、城墙剖面遗迹展示馆和稻田遗迹展示馆。博物馆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的先辈们夯土筑城、耕种的场景,让嘉宾们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聪明智慧和 6000年前的生活场景。

  相 关 链 接

  澧县自古乃“鱼米之乡”,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耕地103.59万亩,辖19个镇(街),总人口93万。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30万亩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10年至2015年,澧县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大县;连续6年示范推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技术,是全省2014年、2015年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试点县。2016年,县委、县政府着力于继承弘扬稻作文化,做大做强稻米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澧县粮食产业科技与生产水平,培厚培强产业发展后劲,诚挚邀请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我县共建共创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2017年,袁隆平院士在城头山建立了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对研发出来的优良超级杂交稻先试先种,把基地建好,把品种种好,把产量突破,从而获得大面推广的科研数据。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500年前)、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迹。该遗址两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头山遗址以“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制作成大型模型在中国馆展出。2012年,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这是一个以城头山古城遗址为核心的大型文化类公园,主题形象定位为“中国第一古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涵盖遗址博物馆、旅游专线公路、遗迹展示馆、地质博物馆、护城河疏浚整治、遗址外围景观带及游步道建设、民俗文化小区等九大工程。2016年6月,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资料来源/以澧为荣

  编辑/裴瑶

  责任编辑:

上一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一种相爱而不能爱的悲伤
下一篇:10年跨越三块大陆《极限竞速:地平线5》纪念版蝰蛇成为黑夜战神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