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罪与罚》:生来是罪,活着是罚,救赎是愿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鲁迅手中那支笔,堪称解剖灵魂的手术刀,把人性里面卑劣的成分,恶狠狠地摆在别人眼前。

  陀思妥耶夫斯基手中的笔不是手术刀,而更像上帝手中的权杖,能把人放在各种各样的坏境里去试炼检验,灵魂里面的善恶,因此叫人目瞪口呆。

  鲁迅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不仅如此,鲁迅还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

  “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之作,《罪与罚》究竟讲了什么呢?罪是什么?罚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罪与罚》探讨的问题就是犯罪和惩罚。

  贫穷的法律系大学生拉斯尼科夫,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更悲惨的是,他已经很久都没有交房租了,房租太太不仅催租如催命,更是停止了他的伙食供给。

  面对这样窘迫的困境,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不忘继续增加苦难,大学生遇见了因失业陷入绝境的一家人,为了家人,索尼娅被迫当妓女,大学生的妹妹也要嫁给自己讨厌的一个“无恶不作”的有钱人。

  活着就意味着受苦,在对现实苦难的思考中,拉斯尼科夫得出: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俯首帖耳做奴隶,在世上任人宰割;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随意杀人。

  生活一次次逼迫他,终于,他拿起斧头,杀死了放高利贷的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不是一个好人,心狠手辣,为了钱,什么都做。

  杀死她,拿走她的钱,然后借助她的钱好让自己为全人类和公众事业服务:你认为怎样?——几千桩好事不能抵消一件小小的罪行吗?用一条人命来换取几千个生命,使之免于腐烂和朽败,用一个人的死来换取一百人的生——这是很简单的算术啊!

  杀人之后,拉斯尼科夫逃了出来,并且没有被发现。

  第二天,他收到警察局的传票,不由得惊恐万分,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欠款的事情,可是在离开的时候,听到几个警官谈论昨晚的凶案,他竟紧张得昏厥过去。

  在拉斯尼科夫的理论里,他杀死“无恶不作”的老太婆,就像杀死一只蟑螂,一个虱子,那不是“罪”,可是他的良心却不能就此作罢,因此饱受折磨,一次次地露出马脚。

  这真的不是犯罪吗?

  “我杀了一只可恶的、有害的虱子,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她对谁也没有益处,她吸穷人的血,杀了她可以赎回十桩罪,这算犯罪吗?”

  在他的反问中,罪已经显示出来,罚也显现出来。

  

  警察追查凶杀案,他们对拉斯尼科夫虽有怀疑,却无证据,没有证据,就构不成法律上的犯法。

  但是每次遇到警察,拉斯尼科夫都疑神疑鬼地怀疑别人找到了自己的把柄,他内心饱受煎熬。

  然而,一个叫米柯尔卡的人向警察招供说是他杀死了“老太婆”,拉斯尼科夫奇迹般的脱身了,他可以不再受法律的问责了。

  按理说,这件事可以就这样“过去了”。

  但对于拉斯尼科夫来说,或者说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法律之后,还有良心的审判,这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没有良知和没有良心的人除外。

  尽管拉斯尼科夫一直在试图说服自己“这不算犯罪”,甚至他问那个为了家人甘做妓女的女孩索尼娅:

  一个是诬陷她偷钱的陌生人,如果不杀死他,就会让她入狱,导致她的继母和弟妹饿死;另一个则是她挚爱的继母。这两人如果必须杀死一人,她会选择杀死谁呢?

  索尼娅说:

  “您为什么要问不能问的事?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干嘛?这由我来决定,哪会有这样的事?谁委我做法官来决定让谁死,让谁活?”

  拉斯尼科夫一直都在这样反问:杀死恶人,算不算犯罪?杀了一个人救了一堆人,能不能抵消杀人的罪孽?

  他杀人并不是为了钱财,也不仅仅是因为肚子饿,他说,如果是因为肚子饿而杀人,他就不会那么痛苦。

  拉斯尼科夫在某些方面,是人格高尚的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可是他还是会把钱给更需要的人,他善良,就意味着他不能忽视杀人的罪过。

  “虽然我是一个杀人犯,但我要一辈子做一个勇敢和诚实的人”

  最终,他想到索尼娅对他说的那句话:

  到十字街头去,向人们跪下,吻一吻大地,因为你对它也犯了罪,再大声向大家说:“我是杀人犯”。

  他于是明白,他和索尼娅一样,没有权利审判他人的生命,除了上帝,没有人能审判别人的生命,法律可以判定人行为上的恶,却也无法在心灵上审判别人。

  自首的拉斯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

  索尼娅也来到西伯利亚,在索尼娅的影响下,他渐渐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本小说叫做《罪与罚》,那到底什么是罪呢?

  从法律上看,一切损害他人权益,伤害他人生命的言行,都可以称之为罪,杀人是罪,偷窃是罪,甚至伤人也是罪,不管是由于什么缘故,这是都是犯罪行为。同样是犯罪行为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罪,自然有法律来审判。

  从个人心灵的角度来看,罪是从心里产生的一系列的不纯洁、不善良的念头。

  就拉斯尼科夫来说,在他决定杀人的时候,他心里已经犯罪了,于他心里而言,罪就是没有权利审判他人却在心里审判了别人。

  就今天而言,法律上构成的犯罪,已经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自然会有法律来裁决,但是在法律疏漏之处,人心的罪,何以裁定?

  人心的罪,要先于法律的罪。

  《罪与罚》里面的社会背景是:穷人拼尽全力,还是穷困潦倒,富人为富不仁,为所欲为,这种上层对下层的压迫,才会有了下层的反抗,才会有了拉斯尼科夫的“无罪推理”,这样混乱的社会,这样民不聊生的社会,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占了绝大多数的人民,干着最多的活儿,过着最苦的生活,这又是谁的罪?

  在我看来,诸多问题向内心一问,都是人心的罪,这种罪由于被大多数人接受,最后都成了灾难。

  人心的偏见、人心的自私、人心的贪婪、人心的无明等等许多人性里卑劣的东西,都是罪的源头。

  只要人心的罪不曾真正消除,世上犯罪之事,就会时常发生。

  几千年的历史里,我们挺过许多无恶不作的案例,也见到许多处以极刑的警示,但是内心的审判,却非自己不能做。

  

  罪有法律上和心灵上的,罚自然也有法律上和心灵上的。

  杀人的拉斯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亚,判处苦役8年,这是法律上的惩罚。

  但对于拉斯尼科夫来说,心灵上的惩罚,在他还没有杀人之前就开始了,在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候,他内心就成了一个战场,一个纯洁和罪恶交战的战场。

  尽管内心的罪恶想方设法想说服他,“杀死的是一个无恶不作的老太婆”,“杀一个人可以救十个人”,但是只要纯洁一出现,他就知道,“自己无权审判上帝创造的生命”“更无权终结任何一个生命,哪怕那是罪大恶极的”。

  在这种战争中,他不得安宁,做噩梦,备受折磨,甚至于在这种折磨之中,他开始厌恶世上的一切,甚至对母亲和妹妹,也有一种憎恶。

  他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

  因为他得不到安宁,不管理由多么高尚,但恶就是恶,善不能抵消恶。

  这是内心的惩罚,是良知和人性的惩罚。

  《圣经》里面讲过一个故事:

  有人把一个妓女带到耶稣面前,主张要用石头砸死他,耶稣对那些人说,你们谁要是觉得自己身上没有罪,就可以向她扔石头。

  结果,没有人扔石头。

  这些人都有良知和人性。

  但是有些人,是没有良知和人性的,所以良心上的惩罚,因此不存在。前两天看到一个律师讲了一件事:

  有一个人,偷盗抢劫为生,其他的无所事事。

  被抓进监狱关了几年放出来,还是不去工作,依旧继续偷继续抢,再次被抓进监狱,又被关了差不多十年,出来时已经将近中年,找工作找不到,他就继续操起旧业,继续偷继续抢,这一次他更过分,除了偷抢,还奸杀女子,被捉拿归案。

  问他的时候,他说:出去之后,发现还是监狱里更好,有人管饭,就打算干点事情然后重新进监狱,本来没打算弄死她的,只是失手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个人语气很淡,没有一点愧疚,更加没有杀人的罪恶感。

  这样的存在,也许不能用“人”字来表达,只是一个没有良知的两脚野兽罢了。

  对于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文明是无能为力的。

  但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罪的惩罚,在法律之前,已经在心里执行。

  

  读这样一部小说,如果只读到“犯罪就要接受惩罚”这样的结论,那是还没有真正读懂这本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讨的罪,是人代替上帝行使道德权利的罪。

  任何人都是站在同样一个水平上,人和人是平等的,穷人和夫人拥有同样的灵魂,好人和坏人同样来自于上帝的创造!谁有资格去判定他人的性命?裁定他人的善恶?更加无权去决定别人的生死。

  并不会因为你有钱,你的话就是对的,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身无分文,他说的话就是错的。但是无论何时,“有钱(权)能使鬼推磨”的事情总是不少,“有钱就是标准善恶”有时候也格外突出,甚至有时候对错也变得简单粗暴。

  而《罪与罚》告诉我们,对错只在神的心里,并不是人的言行可以裁定的。

  当然,对错有一定的标准,但是真正的标准,只在神的心里。

  只有意识到这种,罪才有了救赎的可能。

  拉斯尼科夫最后意识到了,他的行为是荒谬的,他和其他那些“平凡的人”一样,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这样,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过,他所领受的罚,才可能成为救赎。

  只有这样,罚才能消除罪孽。

  在小说的末尾处,正在服苦役的拉斯尼科夫病倒在床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全世界都染上了一种瘟疫,凡是染上这种瘟疫的人,都疯了,他们疯狂地以为,自己坚持和认识到的才是真理,瘟疫越来越严重,只有少数的人得救。

  这个梦一直在拉斯尼科夫的心里,挥之不去。

  那段时间,索尼娅每天都去看他,直到有一天,索尼娅没有来,他心里慌了,他害怕索尼娅出事,直到收到纸条得知索尼娅生了一点小病,他才放心。

  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爱索尼娅。

  他也终于,在“罪”之外,看到了爱,那爱,是救赎。

  他所受的罚,真正成了救赎!

  受苦和惩罚,就有了意义。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人读不下去他的书,因为他的书和他的名字一样“臭长”,而且并不有趣,读懂了,是享受,读不懂,就是煎熬。

  所以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他都饱受争议,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一直很少。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

  别林斯基受不了他对人性剖析的无情。

  高尔基以为他是恶的天才。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放在最艰苦最充满诱惑的环境里,让他们的灵魂接受煎熬,熬出里面的罪,但也从罪里面熬出洁白。

  那洁白,就是救赎。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那纯洁的阿廖沙,那没有信仰的亿万,《白痴》里面那个“白痴公爵”······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陀氏并没有告诉我们,但他告诉我们,善恶之后,方是救赎之道,人身上没有单纯的善,也不存在绝对的恶,但上帝给人的路上,善人与恶人同行,痛苦和幸福并在,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

  文|不有趣灵魂

  举报/反馈

上一篇:《看见恶魔》
下一篇:3本精品小说,主角以画皮作戏,演尽人间悲喜,穷尽法术玄奇!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