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对现实的妥协,逐渐变成“郎平传”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2020年上映的电影《夺冠》原名为《中国女排》,在导演陈可辛的指导下,我们有幸在大荧幕上再次感受中国女排的精神。

  在女排国家队教练郎平眼中,“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在电影上映前期就面临着改名字的难题,原本的“中国女排”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所以剧组只能将影片改名为《夺冠》,于是,我们才能在影院如期看到这部令人振奋的电影。

  电影《夺冠》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电影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部纪录片,通过三个时间段的排球比赛来真实的展现中国女排精神。

  

  在这部影片开拍之前,导演陈可辛及其剧组人员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演员,为了让演员更符合女排的形象,剧组甚至直接到各地的排球队去物色演员,所以在这部电影中,很多演员都是素人演员。谈到中国女排,“铁榔头”郎平是必须要提到的,而且在《夺冠》这部电影中,郎平的戏份十分重要,在选角方面也曾是一大难题。

  无论是熟悉中国女排的人,还是对中国女排略知一二的人来说,郎平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要想演好这个角色,必须要有强硬的演技。导演陈可辛知道郎平这个角色不是谁都能演绎的,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影后巩俐,巩俐是一位可塑性极强的演员,也只有她才能演绎郎平这个角色。

  不出意料,巩俐饰演的郎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甚至连女排运动员都惊呼,入戏的巩俐就是真正的郎平,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细微的神态变化,巩俐都把郎平这个人物完美的塑造了出来。

  

  像《夺冠》这样带有纪实性的电影,演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她们都要演绎曾经大名鼎鼎的女排队员,在一些视频中,观众可以直接看到以往女排队员的风采。

  无论是从剧情来说,还是从选角来说,《夺冠》这部电影并没有悬念,因为它要讲述的是观众熟悉的体育赛事,甚至导演陈可辛让很多女排运动员直接本色出演,比如朱婷和惠若琪的出演。

  实力演员巩俐成功地塑造了郎平这个角色,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青年郎平是由郎平的女儿白浪出演的。导演陈可辛看着在镜头里挥汗如雨的白浪,他仿佛看到了现实中的郎平。白浪虽然是一位素人演员,但她这次扮演的是她母亲郎平的青年阶段,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

  在导演陈可辛看来,《夺冠》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这点在取景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正片开始,观众跟随青年陈忠和(彭昱畅 饰)的目光来到了漳州,在那里他认识了青年郎平(白浪 饰),也看到了那时的女排运动员残酷的训练场面。

  

  为了还原女排运动员训练的场景,剧组仔细推敲各种细节,甚至连墙壁上的排球印,在这部影片中都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中年的陈忠和由黄渤饰演,他最大的爱好是喝茶,剧组为了真实的还原人物性格,特意选择了一套茶具,虽然这种镜头在电影中是几秒带过,但剧组仍旧选择真实还原,没有一丝懈怠。

  电影《夺冠》最终能够突破8亿票房,这就是剧组精益求精的结果。陈可辛作为“香港十大导演”之一,他知道《夺冠》这部电影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不能辜负观众的期望,所以他才会事无巨细的盯着剧组。

  在电影《夺冠》中,对于比赛场地的还原是最真实的,不论是中国对日本的比赛,中国对美国的比赛,还是中国对巴西的比赛,这三个时间段就是电影的叙事线索。这三个比赛有很多的影像存在,如何才能还原是一大难题。

  

  在这些困难面前,导演陈可辛选择迎难而上,为了拍摄一些精彩的扣球瞬间,近景拍摄加上令人激动的背景音乐合二为一,把比赛的紧张气氛一下子传达给了观众。而在电影《夺冠》中,陈可辛都是采用48帧或者96帧拍摄,甚至还在电影上映的时候用了高帧率放映,这种高科技的技术会令观众沉浸式观影,这也是《夺冠》获得超高票房的原因之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女排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任何比赛中,尽管面临着败北的结局,中国女排也绝不放弃,她们骨子里是对排球的热爱,她们只想在比赛场上成为自己。在导演陈可辛的指导下,电影《夺冠虽然取得了高票房,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在豆瓣只获得了7.0的评分。

  刚开始人们会选择去电影院支持《夺冠》,是因为该电影的题材符合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因为这部电影是由实力演员和导演共同完成的,前期做足了宣传。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人们生活受挫时,人们需要一部令人精神振奋的电影,而且《夺冠》也是观众大半年来可以看的电影之一。

  

  尽管《夺冠》上映前遇到了重重阻碍,但这些都没有阻止它上映的脚步,也正是为了符合市场及其人们的认知,这部电影经过了大量的剪辑,所以在正片中会看到很多剧情不连贯的地方。

  这样,人们才会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有点失望,因为里面的剧情都是大家可以想象到的。在我看来,《夺冠》与其说是一部关于中国女排的夺冠史,倒不如说这是一部重点突出女排运动员人物本身个性的电影。

  很多人在看完《夺冠》后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何当初不把电影的名字改为《郎平传》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这部电影中,郎平的人物经历及女排精神成了该片的侧重点,虽然影片中也有其他女排运动员的身影,但这些人物都起着衬托郎平的作用,这种人物的拍摄手法令部分观众不买账。

  在一部讲体育精神的电影中,无非就是通过人物的成长或情节的推动来表现一种精神面貌,导演陈可辛拍摄《夺冠》也是这样一种态度,所以他才会力求电影的真实感。然而中国女排的精神实质没有在电影中得到完整体现。

  

  在人们看来,中国女排已经是一种精神化的存在,她们曾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让国歌在奥运会上响起,这种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对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种精神的体现与陈可辛之前的《中国合伙人》所体现的创业精神是两码事,当陈可辛把“真实”当作拍摄《夺冠》的出发点时,他已经忘却了电影的本质。

  一部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真实,更不是几个比赛片段的叠加,而是需要一种内核的东西作支撑,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在《夺冠》这部电影都没有找到。所以,在看完《夺冠》后,这样的纪实电影仍旧会给观众留下疑惑,甚至带来一种混乱感。

  中国女排在国人心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应该就是导演陈可辛不敢得罪观众的地方吧,他既不敢对人物性格有不好的地方,也不敢对剧情发展有太大的改动,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最为保守的拍摄手法,将几个重要比赛全盘复原,努力找到与原型人物一致的演员,只有这样,这部宣扬主旋律的电影才不至于落人口舌。

  

  《夺冠》原本是一部重点突出人物精神的电影,却在各种聚光灯的加持与各种大型比赛的衬托下,那些女排运动员失去了她们原本的性格,她们变成了一个个脸谱化的人物,让观众只记住了激动的比赛与夺冠时的兴奋感,无非真正体会到人物本身。

  当导演陈可辛把拍摄重点放在郎平这个角色上时,这部电影就开始走偏,由一部讲述集体情感的电影逐渐演变成一个人的独角戏。中国女排并不单指某个人,它指的是一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带给国人的影响,所以在展现其他女排运动员的人物魅力时,《夺冠》这部电影确实还有不足之处。

  相比于《夺冠》这部电影本身,我更喜欢看这部电影的纪录片,在电影的幕后故事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导演陈可辛的想法,他确实想拍一部经典的中国女排电影,但是篇幅及时长的关系让这部电影遭到了大量的删减,这就是为什么《夺冠》会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一部郎平传。

  作为一部写实电影来说,《夺冠》并不会令人失望,在这部电影中,人们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举报/反馈

上一篇:DNF:阿修罗继承衣钵,再现导师GSD龙人之塔神技
下一篇:《红楼梦品析》四十回(上):贾母、凤姐和刘姥姥三个女人一台戏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