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结婚率创历史新低!为什么这届年轻人都不急着结婚了?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结婚人数的连续下降,除了年轻人的压力更大,肩上的责任更重之外,也意味着,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了,不再把结婚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

  根据民政部上月底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数字达588.6万对。这是今年以来的连续三个季度下跌,第三季度结婚人数仅为172万对,若排除去年第一季度因疫情爆发导致的155.7万对结婚人数,这是首次跌破到200万对以下,创历史新低。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全国结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去年全国共有813.1万对新人登记结婚,这是继2019年跌破一千万大关后,再度跌穿900万大关。

  纵观这几年的结婚趋势,有一个显著的特性是: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结婚人数就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给年轻人带来的,除了更多的选择权之外,往往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压力与焦虑。

  结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奔着“好日子”去的。但在今天,“好”的标准似乎越来越难以衡量,尤其是在物质高度充沛的今天,温饱已经不再是好日子的标准。

  于是,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更高的期望。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都不急着结婚了?

  

  今年8月,民政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90后”总数约为1.7亿人,男女比例约为54:46,而登记注册结婚的“90后”不超过1000万对,结婚率只有10%,与此同时,90后中的离婚率也高达35%。

  结婚人数的逐年下降,源自于90后人口的稀少(和总人口相比),但根本上,决定着结婚人数下降的,还是取决于年轻人自身的结婚意愿。

  90后群体中的结婚率只有10%,是什么因素导致90后迟迟不肯结婚的呢?

  一个老生常谈的因素是90后们结不起婚养不起娃,这又与教育、房价和工作收入息息相关。

  根据《结婚行业洞察白皮书(2021版)》的数据显示,当下年轻人办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为17.4万元人民币,是新人双方月收入的8.8倍,这还不算一些地区的彩礼习俗、房子和车子等结婚常见要求。

  

  在新经济的趋势下,年轻人对于结婚的准备周期也显得无比漫长。白皮书显示,新人们筹备婚礼的战线,最长已经可以拉到5-6个月。从求婚、订婚开始,到婚纱摄影、买钻戒、敲定婚庆公司、挑婚纱礼服,事无巨细,处处都是雷点。

  婚礼流程越来越繁琐,势必带来的就是结婚成本的高企。《中国城镇家庭结婚消费演变研究:1980-2010年代》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来,许多以往并不必需的流程,如今都成了人们重金投入的婚礼项目。婚戒、婚纱照、蜜月旅行、婚礼录像……人们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少做了哪一项,似乎都让心中的完美婚礼打了折扣。

  短期来看,买房、买车,再到动辄十几万的结婚开销,短期内如此庞大的支出,是阻挡90后结婚意愿的重要因素。

  长期来看,对自身收入的不确定性,教育开支、生活负担沉重,是造成90后不结婚的长期因素。

  尽管今年5月份也已经推出了三胎,其中也包括一系列鼓励结婚生子的措施,但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这些措施反映在数据上,暂时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推进效果。

  要想对90后催婚,可能还需要药剂更大的一剂猛药。

  年轻人不结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确实结不起,被迫“躺平”的,也有追逐事业,暂时把爱情晾在一边的,还有少部分的不婚主义者。不管是哪种原因,归根结底,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这或多或少都标志着:年轻一代中的部分人,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迈入低欲望社会。

  

  共青团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未来十年婚姻主力军的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结婚意愿也普遍下降,这反映出未来十年的结婚人数恐怕会继续下降。在这项调查中,2905名18至26岁的受访未婚城市青年中,有34%的人“不认为成家立业是理所当然”,其中女性比男性更不想结婚。

  男性结婚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以及车子和房子的必要性。而女性结婚,则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个人生活,把更多的重心移到丈夫和孩子的身上。在传统女性和男性的身份属性下,压迫和没有自由,是年轻人除开经济因素之外不结婚的另一大主因。

  而在农村地区,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浙江宁波的农村,平均结婚费用30.78万元,最高达到200万元,大头开销是彩礼和婚房,男性是其中承担的主力军。对比之下,当地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9132/年。

  男青年未婚的首要原因是“没有稳定高收入”,女青年未婚的首要原因是“择偶标准高”。

  的确,放在男女比例为54:46的90后群体中来看,女性的确是有这个天然择偶标准高的优势,但另一个现实又在于,凤凰男是少数,能够满足女性择偶标准的男性,也是少之又少。

  在农村地区,新婚仅仅只是结婚费用这一开销,就会占到双方家庭当地人均年收入的数十倍,而这一费用主要是由男方家庭承担。

  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件事成本越大,双方就有必要更为重视。但婚姻不单单是纯理性的,也是感性交织的。数十万的婚礼费用,换来的也有可能是夫妻双方婚后的感情不合,90后中离婚率35%,就足以说明了一个事实:结婚费用高,开销大,换来的不一定是老一辈们那样厮守一生的亲密关系。

  要想让年轻人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结婚,看起来彩礼是需要打击的一个环节,但事实又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在前面也说了,90后中男女比例失衡,是“天价彩礼”在今天能够被如此广泛接受的关键一点。在一个市场中,一件“物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价格升高,而供过于求了,自然就会价格降低甚至会出现倒贴的现象,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供需原理。

  尽管我也不赞成把婚姻过度市场化,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今天的婚恋市场,已经足够“市场化”了。

  那是什么导致婚姻如此地市场化呢?除了男女比例失衡之外,恐怕房子车子和收入是不得不提的点。

  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我在最具备持有价值的时候嫁给了你,自然会选择那些能够长期持有的潜力股,如果我现在看不到你身上的潜力股属性,那么你就只好搭配其他的优质资产(婚礼婚房)了。

  对于男性而言,在适龄阶段,二十多岁的年纪,反映到薪资中,大多数人是不会有什么潜力股属性的,于是只好搭配其他的资产了,例如彩礼和婚房。

  这是物质上的要求,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风险可控。彩礼是未来应对风险时的紧急资金,而婚房则是居住属性。

  除了物质上的要求之外,三观合则成了今天90后们的新要求,目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契合。一个人光是享受物质还不行,还必须要以精神来搭配使用。

  精神要契合,物质要满足,在这两大条件中,要想从1.7亿90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另一半,所谓的“完美爱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概率接近为零。

  

  于是我们又会看到这样一些标准。我们三观不合?那没关系,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你没钱?那也不要紧,只要我们三观相同,价值观相同,一样可以在一起。

  完美恋人既然很难,那我就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一样。在这样的取舍之下,有的人选择了物质条件,有的人选择了三观契合,而这一点,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女双方自身的收入情况以及家庭资产情况。

  对一个连饭都吃不起的男性或女性来说,你不可能还要求他/她选择三观。同样的道理,对一个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的男/女来说,他/她可能也就不会那么在乎你的物质基础。

  在婚姻市场中,女性之所以会索取彩礼,不仅仅是受限于男多女少,更多的原因是,在婚姻中的家庭地位,包括女性权益而言,她的付出都比男性要更多一点,例如户籍问题、土地问题、生娃带娃做家务还得赚钱等等。

  一味地要求女性降低标准,不要彩礼、婚房摒弃结婚陋习,这是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的。

  那怎么办呢?

  我们在此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男女人数比例结构性就存在着差异化,这就好比左手比右手长,要么截肢、要么增长,没有别的办法。

  重男轻女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还不是这短短的几十年就改变的。不过好消息是,这一观念也正在当下发生改变。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抽查了100多万在2009年11月到2010年10月出生婴儿的详细信息,还统计了婴儿母亲的学历。

  结果发现,母亲学历越低,婴儿中男性就越高。

  在研究生妈妈中,她们的孩子性别比只有女100:男106.47。而在小学妈妈中,她们的孩子性别比反而高达女100:男126.80。

  学历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反而越能够摒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歧视。

  

  在义务教育的推行下,我们也许可以更为乐观一些。在未来,在更多的孩子中,重男轻女这一观念终将会消亡。男女比例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最终将会打破。

  届时,彩礼问题、婚房问题,也许都能够得到妥善的改善。那时,结婚将会没有那么多的物质束缚,妇女也能够真正顶起半边天。

  至于眼下,所有的选择,都是当下时代大背景下的主动或被动的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举报/反馈

上一篇:从《冰雪奇缘2》看迪士尼如何“种树”~
下一篇:《犯罪都市2》:鬼压床般的绝望,由马东锡的拳头来化解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