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不买房子了?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买房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商品房诞生以来,它就不仅仅只承担了作为居住场所的单一功能,还附加了金融投资属性、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作为婚姻的必备条件等功能。在当下中国,“人人有房住”成为理想社会的一个必然选项。

  01

  房子什么时候开始变贵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子越建越多,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达到了近十万家,建的房子已经超过了2.5亿套(还不算自建房和没有产权的房子),如果算一个家庭3口人,中国人至少是不缺房子住的。

  而且我们的房子不但越建越多,还越建越高,特色的鸽子笼楼盘也向香港看齐,不仅比写字楼高,狭窄的楼间距让邻里之间更加亲近,密密麻麻,像模型一样。在城市生活的当代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分明就是一个个工具,每一个房子都是一个工具盒,我们被摆放在了工具盒的每一个格子里。

  

  房地产这个行业的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79.9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77561亿元,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两次去库存的阶段,房地产肥了一波又一波参与者。直到2021年之前,整个产业大体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房价显然没有因为房子变多变高而下降。恰恰相反,房价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其实对于大部分老百姓而言,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房子一直都很贵。

  从官方的统计数据看,1987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统计。1987年,中国的商品房才诞生不久,当年全国平均房价是408元/平方米。虽然看起来不高,但相对于当时600元的年平均收入来说,也是大部分人都难以承受的。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单看房价本身并不能得出房价是贵还是便宜的结论。

  月收入50块时,房价是400多,换算成现在5000块的月工资,房价就是40000以上,而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工资可能会比5000要高,所以现在的房价相比那个时候并没有更夸张。而是相反,房价从一开始就很高,普通人难以企及。

  虽然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但是1980年才逐渐有房子的交易买卖。直到1991年,全国24个省份、自治区、城市推出了住房改革方案。

  1991年的房价是786元,万科同年在A股上市。

  90年代早期,房价炒作起来一点不比现在逊色,海南1992年的房价5000元/平方米,相比前一年暴涨了257%,听起来实在是夸张,普通老百姓极少能在海南买得起房,泡沫不可谓不大,当时还流传“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1998年我国结束了单位福利分房的住房制度,开启了住房全面市场化的路子。此后,房价开始分阶段往上彪,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炒房团、地王、汤臣一品、房奴、去库存、泡沫、投机、房住不炒、房贷、学区房等等词语成为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热词。

  直到今年,房价在顶部的位置似乎终于绷不住了,大型房企资金链断裂,烂尾楼越来越多,多个楼盘引发断供潮,就像多米诺骨牌一般,中国的房价终于没有再向上走的迹象了。

  很多人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况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十分相似,因为日本那时候也经历了房地产泡沫,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处在萧条状况中。

  实际上,我们还是太过乐观了,1990年的日本一线城市东京,住房价格相对于年均收入是18倍,而2021年的中国深圳,住房价格相对于年均收入是将近60倍。更何况,我们2021年的工资水平还比不上1990年的日本,但是房价却比日本高几倍。

  02

  买房观念的变化

  房价的“贵“与“便宜”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房子是否买得起的问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主观认知的问题,它是我们头脑中的观念,这一观念会影响对一样商品是否便宜的判断。不管我们买不买得起,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我们的判断仍然是根据另一个事实来进行的,即一件商品的生产成本,钟薛高的雪糕很多人都能买得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贵,就它的生产成本而言,它仍是贵的。同理,奢侈品也是贵的。

  一套房子假如建设成本占去了30%,土地成本占去了30%,剩下的则是其他成本和利润。也就是说,一套卖200万的房子,真正用在建设上的只有60万,很有可能还不到60万。

  不过,对于房子来说,无论是客观事实上买不起,还是主观上认为脱离价值太远而不想买,都有很多人存在,为了让这部分买不起房子的人和另一部分不想买房的人都能够和愿意买房,贷款这个概念应运而生。

  中国人一向爱储蓄而不爱超前消费,在买房这件事上,这一消费观念被成功扭转了过来。

  

  至少2000年以前,贷款买房还是一件很少有人会做的事,我父母出生于六十年代后期,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处于九十年代,此时中国经济正在大踏步向前,一年变一个样。他们从未考虑过贷款买房的事,一直在广州打拼,既没有想过在广州贷款买房也没想过回家乡的城市贷款买一套房子,即使是2000年初期,他们也正年轻力壮,城市里的土著居民也许早就开始首付买房了,但他们从没有想过这件事,在他们的认知里,身背贷款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甚至是件丢脸的事。

  

  全国第一笔个人房屋贷款发生于1992年。1997年,商业性个人房贷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全面铺开,这一年,整个国家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200亿附近,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是38.32万亿元。

  2001年,特别是08年以后,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贷款买房逐渐大规模地流行起来,以至于06年的时候出现了“房奴”一词,再往后几年,买房贷款成为了一个基本选项。即使如此,贷款对于上一辈的农村人来说,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找对象必须要有房的观念。

  03

  啃老概念的逐渐消失

  当下社会,普通人想要在三线以上的城市买房,基本只能通过贷款。从大学毕业到工作三年,这段时间如果仅靠自己,很大概率连房子首付款都付不出来。

  除非啃老。

  这几十年,我们对啃老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啃老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件耻辱的事,社会舆论也普遍鼓励大家靠自己打拼实现独立。但房价的过快上涨不仅让我们的储蓄观念发生了变化,也让我们对啃老也没那么唾弃了。

  

  当今时代,啃老是一件幸福的事,甚至大家都不愿意再提“啃老”这个词了,我们都默认了在有老可啃的情况下尽量啃老。

  在房价上涨势头不停止的前提下,通常是先买先享受,后买要花更多的钱,付更多的利息。所以那些不愿啃老的人则被那些先前一步通过啃老上车的人骂为傻子。

  关键是有没有老可啃,而不是啃不啃的问题。

  这一切,都是房价上涨而我们的收入不涨惹的祸。作为金融属性的房地产,变成了一项击鼓传花的游戏。后买的人总是比前面的人所付的代价更大,当最后大家终于承受不住更大的代价时,房价也就走到了尽头。后面买得起和愿意买的人越来越少,房地产这列火车终于在2021年停下来了,2022年更是看到了崩盘的迹象。

  04

  买房优惠政策各显神通

  让房价降下来的推动因素很大,但不足以撼动阻力。但如果房价降不下来,人们不愿意再像过去流行的做法那样背负巨额债务,我们的买房观念又从当年的不愿意贷款到接受贷款再回到不愿意贷款。

  于是,为了勾起人们的买房欲望,近两年,在买房政策上,各个城市都是各显神通。

  

  首先,年轻人工作没几年,存款不够,可以向家里凑,上文已经提到过,啃老一点也不耻辱,不仅要啃老,还要动用所有家庭成员,拿出六个钱包,肯定能够买上房子了,六个钱包针对的是已经结婚的人,因为没有结婚的人凑不出六个钱包,需要双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共涉及到六个家庭。

  六个钱包是2018年提出来的,再看看近两年,为了让我们凑够首付,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有了六个钱包就有买房的可能性了,但是以前的限购政策下,有些年轻人没有购买资格,于是有些城市就取消限制,本来就没多少人买了,限购的意义也没有了。

  与六个钱包遥相呼应的是,今年至少有14个城市出台“一人购房全家帮”,1991年,我们效法新加坡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公积金里的钱可以用来买房,也可以用来还贷款,“一人购房全家帮”意味着,父母的公积金可以用来帮我支付首付款,实行公积金家庭代际间互助,这不仅将房子与我自己进行了捆绑,还与帮我支付公积金的父母进行了深度捆绑,这样倒不怕还不上贷款了。并且,即使如此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公积金,父母是农村的人根本没有公积金可用。

  要是没有六个钱包、也没有公积金怎么办,不用怕,既然房子可以按揭,首付为什么不可以再按揭一次呢,于是又有了首付分期的政策,房贷本身也是一种分期,首付分个期也不是不可以。俗话说,世上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同样,在买房上没有分期付款解决不了的事。除了首付分期外,还有直接降首付、最低5%首付的方式。

  如果不想首付分期怎么办,没关系,还有别的招,比如农产品抵首付、买房送猪、首年0月供等优惠举措,这是开发商为了自救提出的招数,相当于变相降价了。

  最近,某地又出了预发未来工资抵首付的政策,体制内人员提前发放未来6年多的15万元工资,用于买房首付。

  

  这些创新手段目前看起来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买房的人并没有一下子增多,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其实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最关键的是解决信心问题,没有信心,负债买房就是一件需要斟酌再三的事情。

  有一种力量叫做观念的力量,当一个人观念已经形成,要改变他的观念是一件困难的事,当一群人的观念被新观念取代时,要改回来更是难上加难。社会上大家普遍持有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不仅是关于是否买房的,而是对整个人生、对如何过好生活的回答,如果回答比较一致,成了一种普遍的声音,我们就会互相印证自己的观念,更加坚定这种观念。什么时候房地产市场会回暖,我们没办法预知,我只知道,不是现在,很有可能也不是2022年。

  文/阿银酱(个人公众号:阿银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

上一篇:《绿皮书》:人生而自由且平等
下一篇:A股靠近3000点,股民:该轮到券商股启动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