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强人》:终于打开视野的TVB
在2018年11月的TVB巡礼剧单中,《白色强人》的片花曾被许多观众质疑不够“TVB”,这种担心不能说毫无缘由,连《白色强人》的监制罗永贤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也曾提到,他并不担心《白色强人》能否在TVB经典医疗剧中夺得一席之地,而更担心“大家会觉得这部剧‘太不TVB’”。
2019年6月10日,《白色强人》正式开播,总长度25集。
至笔者停笔时,《白色强人》已更新至15集,剧情中的重要势力已悉数登场,主要矛盾也已尽数凸显。仅就这15集来说,《白色强人》并不会让喜欢TVB的观众失望,开播7天时,《白色强人》的跨平台收视已达到28.7(数据来源于TVB官方微博),可以说,只要后续剧集仍然保持前15集的水准,《白色强人》也的确有足够资格在TVB经典职业剧中留下名字。
但监制罗永贤与编审黄伟强追求的,恐怕不仅仅是在TVB上留下剧名。《白色强人》更像是一种在微妙时刻的尝试,它不再试图用传统的爱情戏码打动观众,甚至也不太想塑造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经典角色,它用超过剧情半数的医疗镜头来展示这一职业的种种面向,又用“医疗改革”这一话题将病人、医生、政要、商人尽数裹挟其中,在这种集集有反转、处处有矛盾的剧情里,所有角色都被时代洪流拍打至扁平,成为ta所代表的立场,而不是ta本人。
而这种呈现手法,在多年前的TVB,是很难看到的。
三种立场:对医疗改革的尖锐描摹
作为职业剧,《白色强人》试图映射现实的野心是很明显的。片中常常强调年份与时间,也常常将曾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SARS”事件挂在嘴边。制作团队对真实世界的强调,令剧情中配角的生死变得动人心魄,也使大的论题言之有物。
医疗改革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在短短一部电视剧中呈现它的方方面面,恐怕很难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因此,制作团队简化了香港地区医疗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令故事冲突主要集中在三种立场上。
首先是杨逸滔所代表的尖端科研立场:
以杨逸滔为首的医生,十分推崇医疗改革,希望能够将香港的公营医院私有化,引入商人投入的巨额资金,令医院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医生拥有最充裕的科研基金。如果站在推动香港的医疗发展的立场上,杨逸滔的观点不仅没错,甚至还可以说,的确代表着医疗技术应当发展的方向——即相关科研人员不应被科研之外的障碍束缚,只应将所有精力都投放至科研本身上。
但将公营医院私有化的理念一旦推行,香港的医疗体系势必经历大地震。在彭博社(Bloomberg)全球最有效率的医疗卫生体系排名中,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居第一(和经纬、李紫琳:《全球最有效率的医疗卫生体系如何应对挑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医疗管理体制、医疗改革举措及对内地的启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年12月第11卷第12期)。它拥有全球最高的人口预期寿命和最低的婴儿死亡率,而在如此卓越的人口健康指标后,香港的卫生总费用却仅仅花费GDP的5.7%,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地区。这种数据背后,显示的正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优异的医疗体系:首先是满足市民基本需求,全民覆盖的公立体系,其次是市场主导,用者自费的私立体系。后者由十一家私家医院与遍布全港的众多私家诊所组成,市场化运行,依靠行业自律,不受政府规制。前者则统一接受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领导,食卫局下属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医管局)负责具体医疗服务的提供,卫生署负责公共卫生事务,医管局负责医疗,分工十分明确。
1990年成立的医管局曾是香港医疗体系中最大的特色,这种非盈利的法定机构管辖着香港42家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48家专科门诊,73家普通科门诊,拥有十分健全的管理机制,最高决策机构为医院管理局大会,成员由特别行政区政府直接委任,以代表公众利益和政府监督,这些成员均为各行业的专业人士,体现了高度的代表性。在剧中,由郭晋安饰演的杨逸滔,姜大卫饰演的吕仲学等医生,都为医管局大会成员。
也正如剧中首集所提到的那样,香港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确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人口老龄化首先冲击的便是公立医疗服务,绝大多数老者都高度依赖价格低廉的公立医疗,而伴随着慢性病多发,公立医院也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服务压力。起初,公立医疗系统为体现其人性化,不设立任何资产审查,但却自然而然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福利依赖(welfare dependency),除此之外,这种廉价的服务也使不少病人轮候时间极长,例如更换器官等迫在眉睫的手术,却不得不因为轮候排满五年甚至更长。
这正是剧中极为重要的第一个矛盾:公立医疗服务的廉价与便利使政府不堪重负,不得不严控医疗投入,医生无法获得更充裕的基金救治病人或是深入研究,尽管多数港人受益于目前的医疗体制,但也有不少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不得不在长久的等候中放弃希望。
可是一旦将公营医院私立化,800万港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等级划分:有钱人可以得到更优良的治疗,但等级末端的人则可能处于无钱看病只能等死的境地。而这正是以唐明为首的医生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剧中的第二种立场。
尽管马国明所饰演的唐明医生被观众诟病“太过圣母”,但其实唐明的立场才代表了大多数民众的立场。诚然,在香港的公共医疗服务中,不少民众享受着看似远超医疗成本的服务,并且也已习惯这种服务所带来的便利。特区政府每年通过食卫局向医管局常规拨款近600亿港币(与剧中所提到的587亿相符),同时要负担基建及应急支出,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医疗科技的进步,卫生总费用也持续增长,在2017至2018的财政年度中,医疗卫生预算已经占据特区政府财政预算的14.3%,如果不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到2030年,政府财政总支出中,将有近30%需要花费在医疗卫生上,这对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更威胁到现行医疗体系的运行。
医疗卫生体系不得不改,但一旦改革却会威胁到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曾经的医疗卫生体系能尽量做到令八百万港民不分阶层、职业、收入,在医院得到同样的服务,但却令财政不堪重负,而将公营医院私立化,却意味着很快会出现第一例“患者因无钱救治病故”的社会新闻,无论是哪一种变化,都是唐明与广大普通民众不想看到的。
相比于上述两种立场,创作团队对第三方的立场刻画则稍显浅淡,无论是医管局的政要,或是引导公众舆论的媒体,医改对他们而言都是实现自身目的的途径,与医改本身无关。出于对剧情主题的考虑,也出于对观众接受度与收视率的考虑,创作团队削减了大量政斗的内容,将主要矛盾聚焦在“医生”这一身份上,是可以理解的。
两方对立:规则与病人
创作团队很擅长塑造矛盾。值得庆幸的是,在《白色强人》中,我们终于又回到了多年前的TVB职业剧,看到了大量极为专业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会犯错,同样有自身考量,但当穿好无菌手术衣,戴好无菌手套,走入手术室时,他们所展现的专业性却令观众赞叹。
剧作的亮点之一也在于其从不回避具体手术时的镜头。
2005年播出的《妙手仁心Ⅲ》,曾因饰演尸体的演员全裸出镜而被观众诟病,但《白色强人》的团队却使用了更为大胆的镜头语言,这些镜头并非为了博噱头,而是为了使剧情更真实。笔者曾在TVB五十周年的专题中提到TVB职业剧的一大特点:利用职业剧,在服化道等细节中凸显职业的专业性,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相关职业,避免面具化的误解。《白色强人》则将这一理念推崇到了更高的台阶。同样在羊城晚报的专访中,监制罗永贤提到:
“剧中有描述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进行的开颅手术。为了拍这场戏,我们特地从德国运来了一台价值几百万港元的仪器,连医生们看到都说:‘哇,厉害!’剧集后半段还会有一个自体心脏修补手术,这些手术都会让观众感觉开了眼界。”
这种专业性是TVB职业剧中一脉相承的手法,《法证先锋》系列中同样利用了大量真实的检测仪器,在片尾中首先鸣谢的各方专业人士也是这种专业性的体现。
无论是危急事件处理的过程,或是手术过程的具体步骤,都彰显出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也带出了剧情中第二个重要矛盾:
究竟是医管局设立的规则重要,还是病人本身更重要?
规则的设立是为了平庸化与大众化而服务,在医管局所设立的规则下,具备行业资格的医生,只要遵守规则进行救治,大体上都不会有太多错误,也不会因离谱的原因导致病人过身。可在紧急情形下,一味遵守医管局的规则流程,可能贻误重要救治时间,让病人失去最优的治疗效果,这也是主角唐明常常逾矩并绝不悔改的重要原因。
在剧中,唐明医生多次因为不遵守医管局的规则而进入聆讯程序,并始终坚持病人应当排在医管局的规则之前。对于医术精湛的唐明、杨逸滔等人而言,便宜行事意味着许多病人能够侥幸捡回性命,可对于大多数医者而言,游离在规则外只会引来更多的舆论麻烦。这种对立并不仅仅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对立,也是剧中医改矛盾的衍生问题:只有医学进步,才能使绝大多数医者凭借医学本身而非自身天赋拯救更多生命,而为了保证充分资金投入,医学研究就必须独立于公共事业,不再受公共财政的限制。否则,绝大多数医者必须遵守医疗守则,避免因个人失误带来更多伤亡。
一种观点:以人为本
尽管在《白色强人》中,创作团队刻画了不同势力方,他们拥有各自的盘算与立场,但仅就主角而言,他们却始终坚守着作为医者的底线——以人为本。这正是香港医疗体系改革的中心,也是《白色强人》的主题,更是观众与民众所期待的理想状态。
在医疗技术上超越旁人,拥有不可替代性的杨逸滔常常使用“主刀”来交换利益,但真当病人濒临死亡时,他却可以抛下立场成见,心无旁骛地为病人进行手术,这种人物处理方式,令游走在诸多势力间的杨逸滔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兴趣,即便他利用权势,颠倒是非,但仅因固守“以人为本”的底线,也仍然令观众喜爱。
相比于杨逸滔,制作团队对唐明的塑造则更为纯粹,唐明是完全意义上“以人为本”的医生,他不仅致力于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同时也考虑病人的心理因素,宁可违反医疗规则,也将达成病人的心愿。剧中用无数小事件串联起了这一点,也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舆论争议中愈显可贵。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香港医疗体系改革的重点。正如剧中所言,香港的医改探索已经持续了很久,1993年、1999年、2000年、2005年与2008年,香港曾尝试五次医疗改革,试图建立覆盖全民社会的医疗保险,或者引进个人账户保健存储计划,但五次医改尝试均告失败。在剧中,姜大卫饰演的吕仲学正是这五次医改失败的见证者,这也使他无论如何都要阻止新一次的医疗改革。
五次尝试失败后,特区政府也终于意识到,任何通过强制缴费的筹资改革在香港的现实环境中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而提出自愿性医疗保险计划,并在2010年获得市民认可,逐步推行。2019年,特区政府打算在今年第三季度,以葵青区康健中心的经验为蓝本,积极推展在其他17个区成立康健中心。现实中香港的医改仍旧强调以人为本,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重视预防的措施,利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减少患者住院的就诊频率等等。这一医疗改革究竟会为香港的医疗体系乃至全港带来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得知。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白色强人》强调以病人为本,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先,世界卫生组织倡议“以人为本并以基层医疗为核心”,香港医疗体系也重新定位,再次强调“以人为本”时,在学术研究中也早已涉及了这一问题。
不少学者都注意到,随着现代医学的技术进步,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反而被越拉越远——这一点,在剧中也有不少细节体现。
当医生为病人进行检测与化验后,病人可能存在的问题都体现在检测结果上,医生信任数据带来的结果,也据此设计病人的治疗方案。但在病人看来,医生却并不关心自己,甚至没有过多询问就为自己的病情下了结论。医生每天要面对无数病人,无法耐心对每一个患者及家属解释每一个专有名词(事实上知识壁垒的存在导致没有人可以这样做),但病人与家属却因此认为自己被蒙在鼓里,医生与病人间的距离被高端的医疗知识隔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这种情形只会愈演愈烈,不少医患矛盾也因此产生。
在剧中,不少病人还能得到医生的特殊对待,不仅治愈其肉体上的伤痛,也从本质上缓解其内心焦虑,但若将目光投射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微乎其微。仅靠现行的医疗体系,根本无法照顾到每一个患者及家属的内心情绪,病人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不难想象这样的场景:
当一位病人走入医院,相关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各种检查,依靠仪器的回馈制订对其的治疗方案,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手术及其他治疗手段,在解决病人的生理病痛后安排其出院,在这整个过程中,医生找不到与病人过多交流的必要,也没有时间去了解病人患病的经过,或者被病痛折磨时的心理变化,病人在整个过程中是失语的,而医生也逐渐失去作为人的情绪,仅仅剩下“医生”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在剧中,创作团队也多次借主角之口说出,医生不应流露太多情绪,只要在治疗过程中问心无愧,就应以平常心面对生死,尽管这会显得过分冷漠。
结语
很庆幸,在香港回归二十二周年之际,观众可以看到《白色强人》这样的剧集。逐渐失去竞争力的TVB终于意识到,像曾经那样,只着眼于个人的情感,一家的命运,并不足以打动新时代的观众。《白色强人》不再有酒吧谈情,不再将个人的情感纠纷作为剧情重点,而是大胆披露政策弊端,勇敢呈现社会问题,这为新时代的TVB职业剧开启了新的篇章。
《白色强人》不回避主角的人格缺陷,也不回避医生这一职业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为那句盛行多年的“我们已经尽力了”做出了精致注解。
至于拥有极佳开局的《白色强人》能否在后续剧情中解决目前抛出的矛盾,又能否逃开TVB医疗剧的种种窠臼,让我们拭目以待。
至少笔者十分期待。
举报/反馈
上一篇:《冰雪奇缘2》发新歌,原声专辑11首曲目全曝光
下一篇:中戏小花演技爆棚,《二十不惑2》的姜小果不甘社畜,手撕上司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