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情困惑,读一本他的书或有答案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这是高尔基对斯蒂芬·茨威格的评价。

  在世界文坛上,茨威格确实算是另类的存在。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在描绘被内心情欲困扰和控制的女性,身为一个男人,他似乎比女人还更了解女人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如果把茨威格的小说遮住作者,那么十有八九的读者,都会猜测这是由女性作家撰写的小说,因为实在太过细腻和温情。

  很多人对茨威格的认知或许止步于此,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茨威格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他甚至像是一个谜。

  作为一个以心理分析见长的作家,茨威格对人的内心、灵魂有着再深刻不过的理解和洞见。但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他却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茨威格还有很多了不起的标签——“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中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畅销几百万册,获得了罗曼·罗兰、托马斯·曼、高尔基等众多名人的认可,但在后来很多学者心中,他却是一个只会写风花雪月的通俗作家。

  在这一系列悖论背后,真正的茨威格变得模糊不清,关于他作品的真正价值,关于他真正的人生态度,我们似乎只能从为数不多的信息中,去拼凑、组合。

  或许,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茨威格。

  “

  1

  灵魂猎手

  要说茨威格在中国流传度最广的小说,要数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爱情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徐静蕾将这篇她一次次看哭了的小说拍成了电影,孟京辉又用先锋、超现实的方式,将这一经典名篇搬上了话剧舞台。

  

  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你估计会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底有多好?竟能引得后人孜孜不倦地改编?仅看小说里描写女性心理的这一经典段落,你就略知一二了。

  “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却毫无感觉,就像你对口袋里装着的绷得紧紧的怀表的发条没有一丝感觉一样。怀表的发条耐心地在暗中数着你的钟点,量着你的时间,用听不见的心跳伴着你的行踪,而在它嘀答嘀答的几百万秒之中,你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但凡你曾经暗恋过某个人,都能从这段心理描写中,感受到这种煎熬和卑微。正是这种细腻、优雅、诗意的心理描写,成了茨威格小说公认的最大特色,连精神分析宗师弗洛伊德都对此拍手称赞:“它们看上去就像透明的衣裳熨贴在古典雕像身上。”

  

  著名德国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也翻拍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一个女人的内心独白构成。这个女人从13岁开始,就暗恋着邻居作家R,他们多年后相逢和作乐几次,可R都始终没认出她。女人从未向他爱慕的这个男人暴露身份,始终默默地历经艰辛,受尽折磨......直到她身染重病即将辞世,才给男人写下这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每一丝情绪变化都了若指掌,并用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把她暗恋时的心绪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字里行间,体验着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为她对爱无所求报的献身精神而动容。

  就连高尔基,在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也被深深地击中了:“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

  

  孟京辉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陌生女人这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爱情,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疯狂、愚蠢和不值得的,但在爱情越来越沦为商品的时代,她的这种英雄气概和对爱情的信仰又显得多么宝贵。

  就像孟京辉说的:“你可以说她的情绪是极端的,态度是偏执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她的行为,看到一种可以称之为“信念”和“意志”的东西。我觉得情绪可以酝酿,态度可以伪装,但一个人的信念是制造不出来的。”

  “

  2

  为激情而辩护

  正是因为对心灵挖得深、看得细,所以茨威格从来不会站在道德层面,指责和嘲笑她笔下这些痴情女人,而是深刻地理解、尊重和同情她们。这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尤为典型。

  寡妇C太太出于同情,挽救了一个沉溺于赌博的失足青年,同情演变成了恋情,在和这个青年度过了销魂荡魄的一夜后,她决定抛家弃子,和他远走高飞......

  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这个女人在同时面对伦理道德的约束和本能欲望的支配时的激烈内心斗争,看到激情是如何一步步摆布着她,并让她整个一生的命运,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影《不安》根据茨威格小说改编,由罗西里尼执导、英格丽·褒曼主演

  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眼中,C太太的行为是不守妇道、愚蠢至极的。但茨威格并没有站在道德层面去审判这个妇人,而是赞赏了她的勇气和承担:“一个女人如果无拘无束、热情奔放地听从她自己的本能,这样倒是更为诚实。”

  不管你是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是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都有可能经历过对第三个人动心的时刻,继而遭受着痛苦的心灵交战和道德拷问。茨威格不能帮你做出选择,但能给你安慰,缓解你的焦虑。

  他说 “一个女人在其一生的某些时刻处于神秘莫测的力量的控制之下,只好任凭摆布,这既非她的意愿,她自己也不知晓,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否认这个事实,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对自己的本能,对我们天性中的恶魔成分的恐惧罢了。”

  

  茨威格和第一任夫人弗里德里克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女人的激情总是来得极其迅速,在那些瞬间,她们已经没有理智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家庭造成的影响,也不在乎这种行为会遭受旁人的嘲笑,她们的命运完全属于自己。

  “使得一位三十三岁、品德无可指责的女人一夜之间就把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抛弃,随随便便跟一位素不相识的纨绔子弟远走高飞的,有傍晚时分在平台上的两小时谈话和在花园里喝一小时黑咖啡这两件事大概就足够了。”

  “我一生里还有什么时候比在那一个小时更感到幸福呢?”

  “二十四小时就足以决定一个女人的整个命运。”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数不清的分分秒秒,但有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往往只是因为那稍纵即逝、毫不起眼的瞬间。在那一瞬间里,你心灵的窗户完全打开,积攒的欲求得到满足,内心的奥秘袒露无遗,而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瞬间将你攫住。

  “

  3

  优雅的人道主义者

  茨威格曾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这么写道:“我从来不愿意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一一他们深深吸引着我。”

  茨威格笔下这些身处爱情的女人们,偏执、狂热、如飞蛾扑火般孤注一掷,最后往往沦为失败者。但在她们的悲剧里,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为爱牺牲的信念、直面人类本能欲望的勇气、独自忍受心灵孤独的担当......而这些,就是茨威格最为珍惜和赞赏的人性之光。

  在这些女人身上,我们可以窥见茨威格的人生轨迹,而茨威格对她们的同情,也是他对自己的勉励。

  

  茨威格是一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但在欧洲动荡不安、烽火连天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着世界公民、和平主义的立场,憎恶战争,深深关切着人民的命运,并用他手中的笔和人性中的恶作斗争,创作了一系列反战作品。

  在战火如荼的情况下,茨威格发表了《致我欧洲的朋友们》的声明,呼吁一切在外国的朋友一起重建战前欧洲的人文精神家园;

  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给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所谓敌国的杰出作家立传,展现这些大师光环背后的不幸、痛苦与危机;

  他和罗曼·罗兰等朋友共同反战,就算背上 “卖国贼”“失败者”的辱骂,也依旧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的话,也绝不贬低别的民族。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茨威格毕生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欧洲共和国的信仰、美好的昨日世界,都在纳粹惨无人道的折磨和摧残中,彻底倒塌。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丧失了国籍,作品被付之一炬,他本人也彻底变成一个幽灵般的流亡者。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茨威格选择了服毒自杀。他在自杀前留下了一封冷静而优雅的遗书:

  “我的精力在流离失所、颠簸流浪的漫长岁月里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我觉得还不如及时以尊严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这个生命,结束我这个始终视精神劳动为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的生命为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漫长夜之后尚能看到朝霞!我这个人过于性急,要先他们而去了。”

  

  1942年,茨威格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关于茨威格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从这封遗书中,我们还是能捕捉到部分原因。茨威格已经对现实感到幻灭,他深知,与恶的斗争是漫长的,但他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与折磨,自杀是他为信仰和理想所做的最后抵抗。

  在茨威格去世的七十多年后,导演韦斯·安德森用一部《布达佩斯大饭店》致敬了茨威格,通过万花筒般的镜头,重现了茨威格的昨日欧洲,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茨威格的作品和人生。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的原型就是茨威格本人

  借着主角古斯塔夫之口,韦斯·安德森给人道主义的茨威格献上了最崇高的赞歌——“野蛮的屠场上,仍残留着微弱的文明之光,那就是人性”。而我们,阅读茨威格的小说,除了看到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要去寻找这背后的人性之光。

  举报/反馈

上一篇:《黑洞吞噬球球大作战 1.0 安卓版》游戏简单介绍_,最火的益智休闲游戏推荐
下一篇:“时间胶囊·给5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见证成长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