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韦莉创新式传承传统书信文化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韦莉将回信送给学校里的小邮递员。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驻京记者)武汉市汉阳区楚才小学校长韦莉“给学生手写回信700多封10万余字”的事迹经长江日报连续报道后,引起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高度关注。他认为,这是中国书信史上的生动典型案例,长江日报用新的传播手段讲述生动育人故事的同时弘扬了传统书信文化。

  4月15日晚,张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说:“韦莉校长的事迹让我深感震撼。长江日报首篇报道发表的当天,我就将其转发到文化学者集中的好几个微信群。我已经把长江日报的连续报道以及公开发表的韦莉校长和学生们的书信照片完整下载保存,收录到正在进行的中国家书史研究课题中。”

  韦莉校长的手写信

  具有新时代书信文化的鲜明特征

  张丁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韦莉校长朴素而暖心的坚持非常动人。“在长期的家书研究中,我接触到不同时期师生之间的大量书信。韦莉校长坚持给学生手写的书信具有新时代书信文化的鲜明特征。”

  “韦莉校长用书信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张丁说,“书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写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已经‘退场’,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传承书信文化的成功案例,大家关注的兴趣当然很高。”

  张丁说:“手写信是有温度的,带着鲜明的个性气息。孩子们的手写信图文并茂、生动鲜活,韦莉校长的字非常漂亮,让大家眼前一亮。”

  富有仪式感的书信往来

  是对传统书信文化的创新式传承

  “今天,街头很多信箱都荒废了,而韦校长的信箱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正向引导。孩子们的信被折叠成各种样子,像一个个手工作品,充满童真。孩子们选择信纸、信封到图文并茂地认真书写,再把它投递到信箱里,然后充满期盼地等待,等‘小邮递员’把校长的回信送到自己手里,打开之后认真阅读——这是一整套传统书信文化体验,对于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新奇并具有仪式感的。”张丁认为,这是对传统书信文化的一种创新式传承。

  “传统书信的一大魅力在于充满期待。”张丁说,“我在长江日报视频报道中看到,有一名学生举着一封信说:‘××同学,有你的信,校长给你的信!’收到校长回信的学生非常高兴。这种投递的仪式感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师生书信往来是心与心的交流

  启发家长把爱倾注于笔端

  张丁仔细阅读了长江日报报道中公开的韦莉校长与学生们的往来书信。他说:“看了这些信后,我感觉孩子们很真诚,把心里话和校长分享;校长的回信也很真诚,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开导或鼓励。校长和学生们推心置腹,这是心与心的交流。”

  张丁说:“正是这种充满爱的交流使书信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孩子们写给校长的信打动了校长,校长的回信又打动了孩子们,这种双向的感动也让广大读者共情。传统书信里最本质的特征——传递真诚和爱,在韦莉校长和孩子们的通信中得到了实践。”

  张丁表示,伴随手机、iPad、电脑长大的当代中小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很多人几乎没有手写书信、寄信、收信的体验。但是,渴望交流沟通是人的本能,而书信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话不好意思当面表达,或者有的人比较害羞,可以通过书信把心里话充分表达出来。书信可长可短,很多书信中画满了画,阅读时给人带来愉悦感。

  张丁认为,韦莉校长的书信还给我们一大启示:书信是破解家庭教育难题的一把钥匙。希望广大家长能从韦莉校长的这种书信实践中得到启发,拿起笔和孩子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优缺点,把自己的爱倾注于笔端。

  点击下图,看韦莉和学生的更多故事↓↓↓

  【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上一篇:《父母爱情》是一部国产良心剧,9.5分是有道理的
下一篇:剧版《小时代》成网络首播剧 海报曝光(图)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