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了辛亥革命后最有权势的人,清政府和孙中山都被他割了韭菜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近代河南军阀史话》 汴乐叟/文

  第二回

  慈禧回京慰亭迎驾

  项城窃国馨庵督豫

  庚子国难,慈禧光绪仓皇西逃。马玉昆率赵倜等人保驾随行。赵倜在此期间,立下奇功,被提拔为统领,跃入毅军高级军官行列。

  慈禧等人在西安过了一年有余。期间,李鸿章和十一国代表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以“中华之物力”,赢得了列强的“欢心”。和议既成,各国军队相继撤出北京。天下又太平啦,慈禧决定移驾回京。

  从西安返回北京没有选择走老路,而是经潼关、洛阳、郑州、开封,转而北上直隶(即河北),再入北京。为何如此呢?我想,一是出京之时,要赶时间,于是选择更直接的路线,经晋入陕,路途最短,时间最省。回京之时,时间不是问题,要行得舒服,所以选择平原较多的河南,少受颠簸之苦。二是老路线所经各地穷啊,没啥可搜刮的。河南相对富一些,回京路上,哪个官员不想孝敬孝敬老佛爷呢,好吃好喝是小意思,地方特产、金银珠宝少不了马驮车拉地送。三是河南地处中原,距南方近一些,路上能多探听些南方各省消息,以利国是决策。

  回京路上,各地官员将吃、喝、玩、乐、送安排得妥妥当当。慈禧被照顾得舒舒服服,看到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心情也愉快起来。

  返京车队经河南来到了直隶省。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已在顺德府(今邢台)城外恭迎多时。

  袁世凯来到慈禧、光绪驾前跪安,想到偌大的大清帝国竟落得个如此下场,不仅悲从中来。再加上前些日子生母刘氏刚刚去世,自己未能回家丁忧,且族中有人阻挠不让母亲安葬祖坟,胸中闷气愈发膨胀,禁不住老泪纵横,呜咽起来。

  慈禧本来心情已放轻松。看到袁世凯见驾就哭,自己好心情被破坏,既生气又纳闷。慈禧拉下脸问:“袁大人,你见到皇帝和本宫,哭什么啊?”

  袁世凯仰起面来,边抽泣边说:“回老佛爷,臣见圣容轻减,痛彻于心,不觉失礼。真是罪该万死!”

  袁世凯的回话勾起了慈禧对一年来奔波中的恐惧、恼怒、慌乱和疲惫的种种回忆,她不禁眼圈也红了,叹一口气,对身边人说:“袁大人真是一位至情至性的忠臣哪!”不仅没有罪责袁世凯,反而对他又多了一份信赖。

  慈禧和光绪的返程车队,接下来就由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马玉昆的毅军一起护送。

  慈禧回京乘坐的火车说起来,袁世凯和毅军还有些渊源。

  毅军最初由河南、安徽人成军,在皖、豫剿捻作战中壮大。袁的叔祖袁甲三当年在安徽指挥剿捻,就非常欣赏毅军的创建人宋庆,对他提拔加以重用。袁甲三还奏请朝廷,赏宋庆“毅巴图鲁”的勇号,毅军之名由此而始。

  袁甲三的儿子袁保恒和毅军统帅姜桂题(宋庆1902年去世,马玉昆1908去世,由姜桂题掌毅军的领导权)还是拜把兄弟。平日里,袁世凯对姜以叔相称,姜则直呼其“老四”,关系极为密切。

  此外,袁世凯北洋新军属武卫右军,马玉昆的毅军属武卫左军,是庚子国难之后清政府最精锐的两支部队。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有此渊源,袁世凯和马玉昆两个老熟人在回京路上免不了要寒暄一番,互致问候。一日,袁世凯邀请马玉昆小酌,马玉昆带了赵倜等亲信应邀前往。

  袁世凯注意到,马的随行当中有一个年轻统领,身高体壮,颇有精神。便向马玉昆问道:“马宫保,我对毅军还算熟悉。但这个年轻的统领,我有些面生,不知是何来历?”

  于是,马玉昆将赵倜从军后的表现、护驾西行中取饷款的事情向袁世凯如此这般一讲述,袁不仅赞道:“真是英雄出少年!赵周人前途不可限量也!”赵倜接过话说:“两位大人过奖!赵倜早就了解袁大人在朝鲜、山东的作为,对大人的胆识非常佩服。说起来,在下和袁大人还是同乡呢。”原来,赵倜家乡在汝南万冢(今属平舆县),距袁世凯家乡项城仅有百里,真可算同乡之谊。

  交谈下来,袁世凯对年轻有为的老乡赵倜十分欣赏。此后,袁渐渐将赵倜引为可信之人。

  春去秋来,寒暑九易。中国政局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由于清政府民心尽失,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短短数日,关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

  为挽回败局,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镇压革命。

  袁世凯清晰地意识到,清政府江河日下,再无回天之力。他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北洋新军,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好处。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清政府则在北京的寒冬中苦苦挣扎。

  在上海,清政府代表(实质是袁世凯的代表)和革命党代表的和谈已持续了月余,谈判的核心就是“和”之后由谁掌控权力,以及用何种方式行使权力。

  南北议和代表谈判艰难而激烈。不过,形势发展显然对袁世凯更有利。

  论军事,只要袁世凯想打,北洋军攻城拔寨是分分钟的事儿。

  论经济,民国政府刚刚成立,国库里几乎没有分文,靠捐助能撑多少时间?

  论团结,号称北洋三杰的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紧密围绕袁世凯,凝聚力超强。而革命派这边,内部是派系林立,互不服气,相互拆台。旧官僚、立宪派,甚至是部分革命派,巴不得孙中山早点把权力让渡给袁世凯这个“中国的华盛顿”。

  论外围,外国驻华势力希望中国“早日解决和局”。他们当然知道,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解决和局的主动权在袁世凯手里。

  此时,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临时政府,都被袁世凯——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玩弄于股掌之中。

  谈到最后,孙中山被迫答应: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愿让出大总统的职位作为回报。

  开出条件就好办。

  袁世凯指示北洋军段祺瑞等将领数次联名通电,巴拉巴拉讲一番道理,先是说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清帝尽早退位才是明智之选。然后又施压说:如果部分王公大臣不同意,他将“率全军将士进京,与王公陈利害”,这显然是赤裸裸地威胁了。

  面对军人逼宫,清政府真的是无可奈何。于是,隆裕皇太后代表年幼的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时间是1912年2月12日(农历辛亥年腊月二十五)。

  清帝退位诏书第二天,袁世凯就通电全国,表示赞成共和。孙中山则履行诺言,在同一天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这样,一个退位,一个辞职,清朝皇帝、孙大总统都被袁世凯割了韭菜。两边权力归于一身,袁世凯从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摇身变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受益者。

  接下来就是要论功行赏。其中,袁世凯把既是亲戚又是亲信的张镇芳派往河南任都督,统管军、民两政。(待续)

  举报/反馈

上一篇:《行骗天下 剧场版》:欢乐不减,布局更完胜日剧
下一篇:又一部真事改编泰剧走红,女主见未来公婆,却阴差阳错成四角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