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明教育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所有的心理疗法,目前谈话疗法——以言语交流为主的心理疗法——是主力军。

  所有的谈话疗法,都涉及叙事建构——将个人经历,组织成心理认识,形成理解个人经历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在意识层面,也可能在潜意识层面。

  谈话疗法通过帮助咨询者,将原有的“问题叙事建构”——形成困扰的看法——“解构”,重新建立“新的叙事建构”,走出问题困扰。

  通俗说,即是造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源自我们内心对自身经历形成什么样的理解。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否定、批评,形成“自己不值得被人爱”的看法。被父母否定、批评,是孩子的事实经历;孩子对这一事实的看法,形成的心理认识是“不值得被人爱”。实际情况是父母背负较大生活压力,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形成情绪控制较差、不懂得如何表达爱等,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值得被爱。

  “解构”,即是改变原来造成心理困扰的“自己不值得被人爱”,这一有偏差的看法——问题叙事建构。

  “重构”,重新建立“新的叙事建构”,走出问题困扰,即加入对父母压力大、情绪控制差等认识,对“从小被父母否定、批评”的经历,形成新的看法。

  好比盲人摸象,摸到象腿觉得大象像柱子;摸到象尾巴,觉得大象像绳子;摸到象耳,觉得像蒲扇。

  “问题叙事建构”相当于单个盲人视角,认为自己正确,属于事实,实际并不是事实,造成心理困扰。

  重新建立“新的叙事建构”,相当于看到大象全貌,不再认为大象像绳子或柱子,转变之前坚定的单个盲人视角对大象的看法,走出问题困扰。

  重新建立“新的叙事建构”的转变过程,涉及看法、情绪、感受等多个层面,不是仅建立新看法。

  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每一个当下体验,都包含看法、情绪、感受等,作为打包的整体心理体验加工。心理咨询的谈话疗法,重要作用虽是解构“问题叙事建构”,重构“新的叙事建构”,但并不是仅仅转变造成问题困扰的“看法”。

  为什么我会交叉使用“叙事建构”“解构”“重构”这样的专业术语,而不是直接用“看法”“改变看法”?为什么亲朋好友的安慰、讲道理难有改变,心理咨询能促进咨询者改变?

  “改变看法”的描述,容易让人误以为心理咨询是讲道理。心理咨询看起来多是谈话,像聊天,实际过程不是。

  心理咨询除了促进咨询者转变看法,咨询过程在言语和非言语之外,促进咨询者情绪、感受等的转变——这些“非看法”的转变,正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重要部分,也是亲朋好友的安慰,难以触及的部分。

  催眠疗法,有助于促进解构“问题叙事建构”,重构“新的叙事建构”。

  精神分析疗法,将阻碍改变的因素称为“阻抗”(有时称“防御”),其他心理疗法有不同命名,暂时以“阻抗”称呼。

  有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太阳比谁的本事大。它们约定谁能让路人脱下衣服,谁就赢。北风使劲吹风,风越大,路人把衣服裹得越紧,最后北风放弃了;太阳用暖和的阳光照耀,路人感到热,自己脱下衣服。

  有些心理疗法,遇到改变中的“阻抗”,“迎难而上”,克服“阻抗”,结果像北风,越想克服阻抗,咨询者越难改变。

  催眠疗法,像太阳让咨询者感到暖和而愿意改变。催眠可以先调动咨询者的积极情绪、感受,帮助咨询者处于安全、有力量、有控制感等积极体验中,并且按照咨询者愿意接受的改变节奏,容易促进咨询者愿意改变。

  生活中,如果我们很生气,情绪会抑制大脑的理智功能,对于别人的建议,哪怕明知有道理,也很难听进去做;如果我们心情好,有助于理智功能发挥作用,我们对别人的建议,能够保持开放性思考,做出有利选择。

  从我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催眠的经验,催眠状态下,可以促进咨询者处于积极体验中,保持较大的开放性。与咨询者的交流,有利于咨询者打破原有的“问题叙事建构”,重新建构“新的叙事建构”,走出问题困扰。

  催眠的改变效果,我的理解是:

  催眠状态的“重新建构”,涉及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涉及看法的改变;潜意识层面,涉及情绪、感受的改变。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下一篇:“没用的,我想死”:警惕!抑郁症瞄上“青春期”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