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新星之城跨越大城市门槛:莞佛跃升特大城市,普通地级市仍需补公共服务短板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吴文汐 实习生王小月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目前全国共有106座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1个Ⅱ型大城市。

  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划定的61个新星之城(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外,在普通地级市中,通过GDP、人口标准,还有城市群、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等战略定位以及人均GDP等标准,筛选出61座新星之城样本城市)中,共有45座城市进入到此次的大城市名单中。

  其中,广东省的东莞、佛山二市2020年常住人口超过500万,晋升特大城市;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2020年常州人口在300万-500万区间,成为Ⅰ型大城市;另有中山、惠州、临沂、淄博、温州、绍兴等共40座新星之城晋级为Ⅱ型大城市。

  

  东莞、佛山跃升特大城市

  城区人口超过100万,意味着进入大城市的行列。新星之城样本中,有45座城市符合这一标准。

  从城区人口数量来看,广东的莞佛“双子星”表现最为突出。2020年,东莞和佛山城区人口分别为955.76万人和853.89万人,是新星之城样本中仅有的两个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也是其中仅有的两个特大城市。同时,两座城市城区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居高位,分别为91.3%和89.9%,远高于其他城市。

  东莞是一座“不设区地级市”,也就是俗称的“直筒子市”。面积不大的东莞,是目前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级市。2021年,东莞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4259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东莞在七普中人口增加224.64万人,增长27.33%。但从其中一些年份的数据来看,东莞人口增速曾出现下滑甚至反复。2012年,东莞常住人口为829.23万人,而2016年为826.14万人,人口反而较2012年减少了3.09万人,比高峰期的2014年更是减少了8.17万人。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以制造业兴市的东莞近年不断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也为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创造契机。

  2021年,东莞GDP首次突破万亿,成为全国第24个万亿俱乐部成员,而在一年前的七普数据公布时,东莞就以1047万的常住人口成为千万人口城市,其中有超过700万的外来人口,可见东莞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同样列入特大城市行列的佛山去年常住人口达到961.26万人,比2020年末增长9.38万人,增速高于全省。在2019年时,佛山正式跨入万亿GDP俱乐部门槛。位于珠江西岸的佛山凭借航运优势,自古便是天下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的顺德、南海又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当地具有厚实的制造业基础。改革开放后,佛山以陶瓷业入手,抢抓家电制造业发展热潮,创造了“有家就有佛山造”的传说。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东莞、佛山近年来人口、经济“齐头并进”,均取得亮眼成绩。两地的共同特征在于,目前仍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佛山制造业占比虽高,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本地企业相当比例还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东莞亦面临存量产业转型升级,增量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突破的挑战。后续应从产业转存量、找增量上继续发力,释放经济增长动能,同时带动人口流入。

  位于江苏的“苏锡常”三市,皆为Ⅰ型大城市。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人口规模在新星之城样本中位居前列,2020年,苏州常住人口1274.83万人,总人口位居全省第一,也是江苏唯一人口破千万的城市。苏州未能入围特大城市,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事实上,人口众多的苏州,2020年时,城区人口仅399.1万人,大部分人口分布于下辖的县级市中。

  紧随其后的无锡和常州,2020年常住人口分别为746.21万人和527.81万人,城区人口分别为357.09万人和308.82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苏州、无锡、常州成为江苏人口增长前五位的城市,分别增长228.8万人、108.8万人和68.6万人。同时,三座城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均出现增长,三地占比依次为15.04%、8.81%、6.23%,分别提升1.74、0.71、0.39个百分点。

  从GDP情况来看,苏州已经迈过GDP两万亿门槛,2021年实现GDP总量22718.3亿元,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市;无锡也已经进入万亿GDP行列,2021年GDP为14003.24亿元;常州GDP虽仍未破万亿,但也是将来晋级万亿俱乐部的有力选手。

  工业是三地的共同强项。2021年,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电子信息产业晋级万亿级,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与上海、深圳共同位列全国三大工业城市之一;无锡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10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0家;常州工业总产值超过1.3万亿元,拥有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智能装备、新型材料、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培育已成气候。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城市群建设不断推进下,同属长三角地区的苏锡常三市近年来人口、经济、产业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三地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下进一步找准定位,主动对接龙头城市上海,承接上海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共享优质资源。

  40座新星之城成为Ⅱ型大城市

  除了上述五城,此次入围大城市名单的新星之城多为Ⅱ型大城市。

  从城区人口数量来看,广东的中山、惠州二市2020年城区人口数分别为274.28万人和266.89万人,正在向Ⅰ型大城市目标靠近。事实上,两地人口规模并不大,2020年,中山、惠州常住人口分别为441.81万人和604.29万人,在新星之城样本中处于中游水平。在广东省内,惠州和中山人口分别位于第7和11位,但却先于人口规模更大的湛江、茂名等市率先晋级大城市。

  2018年时,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其中提出,广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外围节点地区对转移人口的吸引力,适度增加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和惠州市的人口集聚。

  近年来,中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人口保持稳步增长。中山七普人口数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增长129.7万人,增长41.56%;2021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446.69万人,比去年继续增长4.88万人。惠州2020年常住人口突破600万,与2010年数据相比增长144.6万人;2021年,惠州人口增速有所放缓,增长2.31万人。

  2021年,惠州GDP已接近5000亿关卡,达4977.36亿元,在广东省内稳居第五位。近年来,惠州与深圳同城化发展加快,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高达64%和44%,2021年经济增速(10.1%)与两年平均增速(5.7%)在广东前五大城市中均位居第一。

  中山2021年实现GDP总量3566.17亿元。2021年,中山经济增速略高于全国,但在今年上半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为1697.99亿元,同比增长1%。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中山当地产业仍以灯具、家具等传统产业为主,区域内新兴产业较为稀缺,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另一方面,从广东规划的五大都市圈来看,惠州位于深圳都市圈,核心城市深圳的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相比之下,中山所在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珠海带动作用还未充分释放,中山的经济增长潜力仍有待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40个晋级Ⅱ型大城市的新星之城中,大多数经济体量仍在几千亿量级,但泉州、南通二市已经是万亿GDP俱乐部的成员。

  2020年,泉州常住人口为878.2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数量为135.4万人。从人口规模来看,泉州是福建省内人口第一大市。2021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7%,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泉州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但胜在增长速度比较稳定,从近年来的增长趋势来看,泉州人口规模一直以较为笔直的斜线上涨,未出现明显波动。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泉州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晋江模式”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佼佼者。虽然去年GDP被省会城市福州反超,但泉州已担任省内“经济一哥”多年。泉州之所以能有此地位,是凭借多年发展形成的建材家居、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鞋业等九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均为实体经济,产业链较为完整,在国内或是世界范围内均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泉州产值最高的建材家居中的石材进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0%,运动鞋产量约占全国的40%。

  南通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强市中较为特殊的一点是:GDP突破万亿,但人口在过去却长期外流。南通人口规模并不算小,2020年时,南通常住人口为772.66万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早在1975年时,南通户籍人口已超过700万人。2021年,南通常住人口为773.3万人,仅比去年增长0.6万人左右。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众多,南通人口面临外部虹吸压力。南通统计局数据显示,南通外流人口大部分流向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

  在人口外流压力下,南通正在寻找突破口,推动产业能级提升。2016年,南通确定了“3+3+N”产业发展方向——以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以及航空、生物医药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南通正在积极与上海对接,吸纳产业转移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2021年,南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分别增长31.1%、38.7%,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7.1个、14.7个百分点。

  从GDP增速来看,湖北的宜昌、襄阳二市脱颖而出。2021年,两地GDP增速分别达到16.8%和14.7%,两座城市的GDP均在5000亿左右量级,分别为5022.69亿元和5309.43亿元。

  省域副中心概念提出并兴起后,宜昌和襄阳成为其中“资历最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03年,国务院批复《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将襄樊(现襄阳)和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近年来也对宜昌和襄阳寄予厚望,提出全省GDP武汉占三分之一,宜昌和襄阳合计占三分之一的目标。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宜昌、襄阳合计占比约20.7%,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但在经济高增速下,确有冲击这一目标的可能性。

  “十四五”时期,多个新星之城就人口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例如,温州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将力争达到1000万人;同时,人口分布更趋合理,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到2030年,“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地位更加巩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相对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而言,普通地级市拥有的资源较少,在城市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人口吸引力相对较小,反而还要面临上述城市的人口等资源虹吸压力。不过,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市群、都市圈不断发展,一城独大难以为继,众多大中小城市共生共存的格局逐渐显现,在普通地级市中表现优秀的新星之城,或将迎来人口增长趋势。在吸引人口流入下,新星之城也应注意人口集聚或将带来的医疗教育、交通设施、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应在科学合理规划下完善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宜居宜业环境,充分释放人口红利,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举报/反馈

上一篇:值得一看,生不逢时,《流浪地球》重映却只剩铺垫第二部的作用
下一篇:《我的波塞冬》被击败,《八零娇妻有点苏》提速上阵,评分9.9!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