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记忆】文宣队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文宣队,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简称,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从县、公社到大队各级都普遍建立了这类文宣队。六十年代初,“文宣队”这个名称还没出现,是叫某某大队“俱乐部”的。建俱乐部的初衷,一是为配合宣传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二是旨在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大队俱乐部的成员了。

  “广播响,电灯亮,俱乐部里闹头场”(指的是头场锣鼓)一到晚上,劳作了一天的社员、特别是轻年人,从各个生产队赶来,纷纷集中到大队俱乐部,有敲锣打鼓的,有吹拉弹唱的,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大队俱乐部“升级”成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参加人员比原先俱乐部多,活动内容也有所增加,并且要经常开展节目演出活动。每年,县、区、公社还要组织各级文艺汇演,对文宣队开展评比。此时,各文宣队都要精心排练,拿出最好的节目去参加汇演,争取拿到领先名次。

  当时的文宣队演出的多是配合形势的自编节目,形式局限于快板、三句半、民间小调等短小节目。天天是“这碗老和(下)饭”,社员们看得有点厌倦了,“老是咚咚锵、咚咚锵,三句半听得耳朵都起茧了”!“爱格伦登哟——”这句马灯调的过门唱词,台下观众比台上演员出口还早……要求文宣队演出新一点、大一点、长一点节目的呼声高涨。

  确实,那时候传统剧目被认为是“封、资、修”产物,遭到封杀;新的革命样板戏还没出台,文艺演出处于青黄不接,社员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如饥似渴。此时,大队小学的李老师从绍兴有关部门搞到了一个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老剧本,队长征求队员意见后,决定“小班子做大戏文”,排演《智取威虎山》。

  

  网络图片,文宣队

  剧本经钢板蜡笔刻写、油印之后,人手一册分发到每个角色,演唱曲调定为沙地老百姓喜欢的“绍兴大班”。

  消息传出,群众相当支持。许多复员退伍军人把军衣军帽送来了;退伍军官老熊把军大衣借了出来,解决了杨志荣、少剑波两角色的演出服装;为搞到一顶杨志荣角色的“大头帽”,父亲将家里的一只大白兔杀了,兔子皮毛往采石场工人给的藤编安全帽上一缝,问题解决了;老党员老张把一件小羊皮帮身(马夹)从身上脱下来,借给队员当饰演“小炉匠”的演出服;村里有名的木匠“牛师傅”,为文宣队制作了十几支形象逼真的“驳壳枪、步枪、冲锋枪”,队员们争相佩戴。有了这家伙,排练时再也不用拿破扫帚当枪使了!

  简单的道具基本解决后,队员们利用晚上和不出工的雨天时间,刻苦排练节目。有的在死记硬背台词,有的在“咿咿呀呀”练习绍剧唱腔,还有的在摔跤打滚学翻“空心卷斗”(沙地方言,卷斗即跟斗)……大约一个星期排一场戏,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苦排练,《智取威虎山》全剧总算排成。

  

  网络图片

  迫不及待欲一睹本土“剧团”演出风采的社员们,早已伸长了脖子。第一次演出安排在了最先预约的第五生产队。演出当天,五队的社员自觉从家里背来门板,在队舍道地上搭起戏台。孩子们搬来的长凳、高椅,在台前一字儿排开。没到演出时间,台下已是人头攒动。

  当闹头场的锣鼓最后一响以后,绍剧的专用乐器——板胡随即拉响,在高吭激昂的绍剧曲调声中,演出正式开始。演出中,队长走到台下,边看演出,边听观众反映。从反馈意见看,社员们对演出基本认可,反响不错。

  约一小时四十分钟,演出结束。尽管是隆冬天气,饰演杨志荣的我已是满头大汗。一是缘于初次演出心情极度紧张,又是在演出中不小心将角色小炉匠穿的皮毛马甲扯破了,担心“吃赔帐”。造成的原因是,剧中杨志荣将土匪栾平(小炉匠)拉出去枪毙时,相互之间动作没有配合好。队长一番安慰之后,我的心才放宽了许多……

  

  网络图片

  我们大队文宣队演出《智取威虎山》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度名声在外,附近许多公社大队都来邀请演出。队长认为这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极好机会,对来邀者一概应允。因此我们的“演出业务”很好,几十里方园内,都有我们的热心观众。文宣队对外演出,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兄弟公社、大队文宣队也会将好节目送来我大队交流演出,从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更加活跃,更丰富多彩,深受社员群众欢迎。

  当时,对外地演出全是无偿的,从不要吃要拿。队员们在自己家里吃了“早夜饭”,带上道具骑车出门。年轻人消化能力强,四五个小时下来,几乎都是前肚贴后背了,但演出结束后,邀请方提供的每人一碗糖放面或者是菜沃面,还是被谢绝了,然后空着肚子回家吃半夜饭。

  队员们“政治挂帅,思想領先”,从排练到演出,从不计斤斤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贡献。一位生产队长在年终核审文宣队员的“娱工工分”时,发现队员的工分没有多记。事后感慨地说,我总以为“排演智取威虎山,工分开支王步山”(沙地话,王步山即瓜沥航坞山,形容娱工工分数目大),谁知他们多数是尽义务的,真是“斗私批修”学到家了!

  一九六九年,杭州大批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其中不少是在校时的文艺骨干。他们被充入到了文宣队后,文宣队有了“新鲜血液”,更显得有朝气活力。之后又排了样板戏《沙家浜》,群众欢迎程度比看《智取威虎山》更胜一筹。

  文宣队,这个时代的产物,早已离我们远去,即使曾经为之参与过、奋斗过的人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了当时的情景。今天重新记忆,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东东君札记

  看了朱大杨老先生写的这篇《文宣队》,东东君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50年前的文革时期,那个时候文化内容单一,主要就是样板戏。但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朱大扬老先生等文宣队员依然热情爆满地老百姓表演节目,为他们点赞!

  时过境迁,现在的文化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我们可以看各种类型的电视剧、电影,3D电影、看书、去各地旅游等等等等,所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吧。

  --THE END--

上一篇:《天盛长歌》宁弈眼神飚戏看着凤知微心碎,网友:这演技给满分!
下一篇:2022港片影迷盛宴将由此片集结,阵容炸裂坐稳年度第一部港范大片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