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气温偏高!冬眠后毒蛇出没,咬伤多地市民,它们怕什么?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3月以来,全国气温大范围回暖,云南、河南、海南等地的最高气温已经超过30℃,让人直呼仿佛提前入夏一般!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图像也表明,今年3月1日~4月1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偏热的状态!

  

  其中,国内三大流域普遍偏热2~4℃,局部偏热4~6℃,“暖三月”已无悬念。尤其是3月底,南方气温持续升高,华南地区最高气温屡次突破30℃。随着气温升高,度过冬眠期的蛇虫开始活跃,毒蛇咬人事件也开始频繁起来。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毒蛇咬伤患者高达42~184万人,其中有2~9万人死亡。在我国,毒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分布广、野外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剧毒蛇类有10种,包括五步蛇、竹叶青、银环蛇、烙铁头、眼镜蛇、蝮蛇等等。

  毒蛇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从每年3~4月份开始,国内的毒蛇咬伤病例就会增多,7~8月份进入高发期,11月开始急剧锐减。当气温降低至10℃以下时,毒蛇就会进入冬眠状态,不吃不喝。当气温升至18~20℃时,蛇类的活跃度开始增加,此时的毒蛇应激性较强,和人类遭遇时容易伤人。

  

  毒蛇咬伤在单日和一年内的数量分布

  近日,我国南方多地的市民被毒蛇咬伤,外出踏青时要提高警惕了。

  清明假期前夕,浙江温州的潘大伯上山劳作时被一条竹叶青咬伤,这条蛇看起来并不大,但咬人后所引发的症状却非常严重。据潘大伯描述,被咬后没多久脚踝就发肿了,疼痛感很强烈。从症状来看,潘大伯当时已经中毒较深,好在送医及时,经治疗后并无大碍。

  

  事实上,竹叶青是南方地区很常见的一种小型毒蛇,体长一般不会超过1米。据统计,在广东南岭以南地区,大约有70%的毒蛇咬伤都是竹叶青所致。在深圳市某医院接诊的244个被毒蛇咬伤案例中,有89.3%的“作案者”都是竹叶青;排在第二的是眼镜蛇,占比只有3.7%。

  无独有偶。3月12日晚上9点,浙江余杭的周先生也被一条毒蛇咬伤了,左手小拇指上可以看到两个清晰的咬痕,伤口明显肿胀并向外微微渗血。经确认,咬伤周先生的是一条蝮蛇。就医时,医生为周先生及时注入了抗蝮蛇血清,同时外敷蛇伤散,中毒症状这才有所好转。

  

  根据杭州市的毒蛇分布图来看,蝮蛇确实是当地常见的蛇种,五步蛇、竹叶青也比较多,银环蛇数量相对较少。这些毒蛇的毒液含有多种毒蛋白,蛇毒发作时间不等,神经毒素最短可在几分钟之内发作,血液毒素可在几小时内发作,抢救不及时的话非常危险。

  毒蛇的危险之处就在于蛇毒的致命性。不同种类的毒蛇,毒素的作用机理也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相应的代表种类如下:

  神经毒素: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液毒素:烙铁头,竹叶青,蝰蛇;细胞毒素:眼镜蛇;混合毒素:蝮蛇,眼镜王蛇,五步蛇。

  蛇毒是自然界成分最复杂、浓缩度最高的天然生物毒素之一,一般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区区几毫克就可能产生致命威胁。以银环蛇为例,其毒液在腹腔内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0.029mg/kg,对于一个体重为70公斤的成年人,只需被注入3毫克的银环蛇蛇毒就有致死风险。

  银环蛇是世界公认的剧毒蛇,在国内曾引发多起命案。2018年7月9日,陕西渭南一名21岁的女孩通过网络平台购入一条银环蛇当“宠物”,结果在饲养时不幸被银环蛇一口咬住,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广州花都区的唐先生也曾被银环蛇咬伤,险些失去性命

  银环蛇的毒素属于神经毒素,人体被咬时痛感不明显,伤口不肿也不红,几乎“没什么感觉”。但十几分钟后,被咬者的舌头、喉部就逐渐发麻;2~4个小时后,被咬部位发黑,患者出现头疼,头晕,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银环蛇比眼镜蛇、蝮蛇还要可怕,能在不知不觉中留下致命隐患。

  还有一些毒蛇,毒性不是很强,但排毒量非常大,威胁同样不容小觑,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五步蛇。

  五步蛇的学名为尖吻蝮,也叫七步蛇、百花蛇,是国内非常有名的蛇种。五步蛇的常见体长为1.2~1.5米,大的能达到2米以上,头部呈三角形。据试验测量,五步蛇一次平均排毒多达210毫克,最大能达到400毫克,这也是五步蛇被列为最危险蛇种之一的原因。

  

  虽然毒蛇非常危险,但它们也有惧怕低温的缺点。除了“不耐低温”之外,毒蛇在自然界也有很多天敌,蜜獾、蛇獴、野猪、貂等都能捕食毒蛇。另外,眼镜王蛇也是毒蛇的一大天敌,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等毒蛇都在它的捕食名单内。在饥饿的情况下,眼镜王蛇甚至会与同类相残,是蛇类中有名的“煞星”。

  

  眼镜王蛇体内自带多种抗蛇毒血清,对其他蛇毒免疫,再加上体型巨大、性情凶猛、行动敏捷,其他毒蛇在眼镜王蛇面前只能束手就擒。得益于特殊的捕食习性,在眼镜王蛇活跃的地区,一般都看不到其他的毒蛇。

  

  毒蛇害怕的其实还有人类。一般情况下,毒蛇不会轻易攻击人类,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主动躲避人类。只有在繁殖期等特殊时期,母蛇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在家中发现毒蛇后,千万不要擅作主张徒手抓蛇,应第一时间向消防、林业的部门求助,由专业人士处置,这是最保险的应对措施。

  研究表明,在20~30℃之间,蛇类的活动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多。深圳某医院的毒蛇咬伤案例显示,气温达到29~31℃时居民最容易被毒蛇咬伤,一旦气温超过31℃,被咬频率又急剧降低。

  

  某医院毒蛇咬伤案例和气温的关系

  在国内,夏秋两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长江以南是全国蛇伤的重点高发区域。由此可见,毒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季节性,气温始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截止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都在20℃以上,近10天南方最高气温已达到28~32℃。和正常年份相比,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偏高,高温日期有所提前(重庆3月11日就已出现30.5℃的高温)。这意味着蛇伤的高发期也可能提前,南方的朋友需要加强防范。

  那么,普通人究竟该如何预防毒蛇咬伤呢?

  1,了解蛇类的活动规律。大多数毒蛇的活动时间都有规律可循。比如,银环蛇主要在夜间18:00~22:00活动,在有该蛇分布的地区,居民可避开以上时间到山林、田野、草坪等场所活动,因为大多数毒蛇咬伤病例均发生在这些区域。

  2,避免直接接触。不要徒手抓蛇,也不要捡拾看似死亡的蛇。实例表明,被蛇咬伤往往是在直接抓蛇或者主动打蛇时才引发的悲剧。蛇反应迅速,游走灵活,徒手抓蛇很容易被咬伤。蛇类生命力顽强,被斩首后的蛇头依然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活力,甚至还能注射毒液,危险性不容小视。

  

  3,可以适当打草惊蛇。在广东广西等地,外出郊游时建议穿长衣长裤,随身携带长木棍,适当敲打草丛。温州市蛇类研究所所长陈俊彪也指出,适当打草惊蛇确实可以减少被毒蛇咬的可能性。

  

  最后要说明的是,即便被蛇咬伤也不要过于慌张,约有20%~50%的毒蛇咬伤为“干咬”,即咬破皮肤后并不释放毒液。被毒蛇咬后,最好在4小时内就医并注射专用的抗蛇毒血清,最迟不应超过8个小时。同时,大家要尽量学会“认蛇”,或者拍下实体照片,只有确定了种类,医生在注射血清时才能更有针对性。

  举报/反馈

上一篇:《阿飞正传》:一场充满甜蜜与艰涩的人生
下一篇:01.《电锯惊魂9》北美票房夺冠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