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百余名战士与大山齐消失,70年后一山村为世人揭开感人真相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1934年,贵州的一座山上,170余名红军战士被前方人数众多的敌军逼得步步后退。

  而且很奇怪的是,这些红军战士虽拿着枪,却没有对离他们越来越近的敌人开枪,他们在顾忌什么呢?

  随后,更加离奇的事发生了。就在这一天,这些没有对“敌人”开枪的红军战士神秘消失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当初战斗的这座山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最后竟然无人知晓这座山的下落了。

  

  1934年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时消失的那170多名战士本属于红六军团。20世纪60年代初,当初红六军团中的老兵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些消失的战友们。为了追寻当年这些战友的踪迹,他们委托红二方面军的一位调查专家就此事进行调查。

  这位专家立刻去到了贵州省石阡县,因为据红六军团的老战士们回忆,他们就是在这里和战友们分开的。

  考虑到红军战士们失踪的事已经过去多年,军史专家便把调查的方向转向了当地的群众。他挨家挨户地拜访当地群众,希望从他们口中得知这些战士的去向。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地的百姓虽然知道当年这里发生过一场恶战,但并不知道这场战斗最后的结局。就连红六军团的老战士们回忆的“困牛山”也没有人知晓。

  

  一群人失踪了,困牛山也“失踪”了,这背后的原因实在是难以想象。

  军史专家的这次调查行动最终失败了。

  很快又过了十年,这十年里,国家在发展,当年的红军战士们也增长了年岁,但大家心里仍惦记着那些失踪的战友们。

  不甘心就此放弃的军史研究部门在这一年也重启了调查行动。他们派了更多的人前去贵州石阡县的各个山区走访,但得到的结果和十年前一致。

  就此,这桩红军战士和困牛山失踪案,就成了一个谜。

  2002年,距1934年已经有68年。这一年里,贵州省石阡县召开了县人大代表会议。

  在会议开展期间,三十多岁的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偶然接触到了红军部队在石阡县的相关资料。

  但这份资料里只记载了寥寥数行字,而记载中的困牛山也无迹可寻,杨又铸觉得很疑惑,但他不愿就此放弃。

  他随后回到了贵州,并去到离石阡县较近的几个县城去查阅历史资料。然而这些历史著作和回忆录里都只记录了当时的概况,并没有说明战士们的去向。于是,杨又铸开始询问石阡县年纪较大的同事们,这才得知了困牛山的事,但是他们只知道那座山大约是在龙塘镇,却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

  

  为了寻找这批红军战士的下落,杨又铸带着几名干部去到了龙塘镇。考虑到之前的两次调查都没有结果,这次的调查也面临不小的困难,杨又铸便索性和干部们一起住在了龙塘镇。

  他们先是住在了一个村民家里,但调查组的干部们怕全住在这个村民家里会给他们添麻烦。于是,随行的几名同志回到了县城里住,杨又铸就留在村里。

  如何开展走访调查工作呢?杨又铸会在每周的星期六回家换洗衣物,而他回家时就要坐班车出村。班车上总是坐满了村民,所以,杨又铸便利用这个机会和车上的村民聊天,以调查出当年的情况。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又铸就这样坐着班车跑了10多个村庄,并找到了10多名当年红六军团与敌军对战事件的见证者,而这其中,还有一些红军后代。

  两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杨又铸和调查组的干部们最后被龙塘镇甘溪槽村的村民们的一个举动所吸引。

  甘溪槽村是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庄,村庄里的人很少和外界联系,所以周围村落的村民们和他们来往甚少。但杨又铸听说,甘溪槽村的村民总会在重阳节的那天祭祀。外人不知道他们为何而祭奠。

  杨又铸一下来了兴趣,他隐约觉得,这件事可能和红军战士失踪一事有关。

  重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祭祖的日子,难道他们在祭祖?那为何是全村的村民一起?

  在石阡县,这种全村人一起祭祖的现象就只有甘溪槽村有了,这背后的原因深深地吸引着杨又铸。

  杨又铸带着调查组去到了村里,在走访了当地村民后,杨又铸才知道,他们是在祭奠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和这个地方有何关联?就在杨又铸深感疑惑之时,当地村民又向他透露了一件事:他们每年重阳节都要去一座山下举行祭祀,而那座山,被唤作“困牛山”。

  “困牛山”这三个字,让调查组成员们倍感兴奋,他们感觉真相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他们一边继续走访村民,一边查阅甘溪槽村的历史资料。经过反复的论证,他们认定,那批“失踪”的红军战士当年就是在这里进行了最后的战斗!而当年所发生的事,也在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讲述中被还原了出来……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是红军长征中的先头部队。他们准备带领部队从湘赣苏区突围,然后去到黔东革命根据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

  这年10月,红六军团收到了朱德签发的一条命令,其中称,桂系部队已经往南边来了,让红六军团的战士们向江口前进并往北走,以避开他们。

  任弼时、萧克、王震三人商议后,决定执行上级的命令,调头北上。

  

  但此时,桂系部队也接到了一条新命令,他们的上级让他们改变路线往北走,与那里的军队汇合“围剿”红六军团,从而阻止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合。

  双方都往北走后没几日,这两个部队就相遇了。他们的相遇地点正是在石阡县的甘溪一带。

  两军对峙,战斗一触即发。由于红六军团连日来奔波疲劳,对方又有24个军团,我方寡不敌众。这场战斗,红六军团损失惨重。

  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红六军团边走边打,最后撤到了龙塘镇里。

  情势危急,如果再这样耗下去,红军中的弹药补给肯定支撑不了多久。且战士们都已经战斗了十多天了,大家都十分疲劳。此时再不摆脱敌人的追击,很有可能整个红六军团都会被“剿灭”。

  为了摆脱敌人的控制,萧克命18师第52团的800余人掩护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撤离。并在其后前来与冲出重围的主力部队会合。

  

  52团的师长是龙云,团长为田海清。他们当即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但龙云却在领命回去后陷入了苦恼之中。

  原来,前一天晚上,炊事班的战士们在当地买了些食物,但是他们在购买油时误把桐油认作了食用油。而战士们在吃了桐油做的菜后都开始拉肚子,所以,他们此刻的战斗能力被削弱了。

  龙云也因为误食了桐油而一直在拉肚子。但眼看突围在即,龙云便没有把此事向萧克禀报,他无论如何也要帮助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突围。

  而萧克之所以会让52团的战士们留后负责掩护工作,则是因为这支部队在靖州新厂一役中守住了一个重要阵地,萧克十分信任第52团的作战能力。

  红18师第52团的师长龙云,本就是贵州人。早年就参加了革命的他,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从一个小战士一直到成为师长。身经百战的龙云更是与粟裕、寻淮洲等战将齐名。

  此时的龙云虽感身体不适,但为了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顺利撤离,他也只有放手一搏了。

  突围行动很快就开始了,在龙云的鼓励下,战士们即使肚子有些不舒服也尽力战斗,最后,在52团的火力掩护下,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顺利突围了出去。见主力部队走远了,完成了任务的龙云带着战士们沿着主力部队的方向撤退。

  

  在中午12点左右,龙云带着52团来到了一个路口,发现这条路已经被前来增援的敌军封锁了,所幸,敌人没有发现前方的主力部队。

  但敌人发现了龙云等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走在前面的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听到了后面的枪声,萧克担心52团的情况,便派第18师49团回去增援。

  49团往后面赶的同时,龙云正带着战士们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但因为刚进行了一场战斗,火力损耗了不少,再加上战士们也有些身体不适,所以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

  

  为了保全剩下的战士们,同时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龙云便率部将敌人引到了近处的密林中。狡猾的敌人立即赶上来,将密林围住了。

  敌众我寡,龙云和战士们想要冲出密林更加不容易。正在龙云为战况发愁之时,49团赶到了。在49团的协助下,敌人的包围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龙云等人得以脱离敌人的控制范围。

  接下来,龙云本可以率领部队和49团的战士一起前去追赶红军主力部队,但龙云和49团的团长商量,让他们先去追赶主力部队,他则和52团的战士们一起往西走,从而隐藏主力部队的行进路线。待摆脱敌人之后再与主力部队汇合。

  现在看来,也只有按照龙云的建议而为了。49团的战士们只得告别了52团的战友们,在龙云等人的掩护下去找主力部队了。

  随后,敌人发现龙云带着一众战士往西撤离了,便以为他们是去追赶红军的主力部队。于是,敌人紧跟其后,想要跟着他们追上红六军团。

  龙云虽是贵州人,但这个地方他并不熟,所以该带着部队去哪里,他也不知道,只想着要带敌人远离红军主力部队。

  

  此时,52团中仅有400余名战士了,如果不清楚方向,一味地乱闯也会害了战士们。在前行了一段距离后,52团的战士们终于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村民,这个村民愿意为他们指路。

  在村民的指引下,他们一直沿着去往困牛山的大路前进。而“困牛山”也并不是这座山本来的名字。

  它本是一座没有名字的山,但因为当地人家养的牛时常会跑到山上找不到下山的路。所以,当地人便给这座山取名为“困牛山”。

  因此,多年以后大家想寻找这座山时却发现资料上没有记载,这个名字只是村民们自己取的罢了。

  他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困牛山上。然而因为这个村民也没上过几次困牛山,所以当他们一行人快到山顶后,才发现山的两面都是悬崖,并没有下山的路。

  而且困牛山三面都是河,除了有两面为悬崖外,四周有不少高山将其围在中间。52团的战士们上困牛山后,敌人就分别占据了四周的高山,所以,没有退路的战士们就只能在敌人的追击下往山顶退。

  

  更令人气愤的是,52团的战士们本可以向敌人开火,以阻挡敌人的进攻。但敌人在上山途中抓来了不少村民,这些村民都被敌人绑住,押在了队伍的最前方。为了不误伤这些无辜的百姓,红军战士们开枪时十分谨慎。如此一来,52团的战士们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他们到达山顶后,观察了下地形,发现困牛山的悬崖并不高,而且崖壁上还长有许多藤蔓,战士们可以顺着藤蔓下山去。

  52团的团长田海清向龙云提议,由自己带一部分战士在山上进行火力掩护,他带领另一部分战士先下山。

  龙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决定带着200名战士下山,由田海清带领另外的200名战士断后。

  在这200名战士的掩护下,龙云带着众人沿着一个接一个地抓着藤蔓,踩着凸出来的石块下了山。

  而在山上的200名战士,则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团长田海清也在战斗过程中不幸牺牲。

  到最后,山上只剩下170余名战士了。敌人故技重施,将先前抓来的村民再次押到了队伍的前方,以逼停红军战士的反击。

  眼看敌人带着无辜的百姓一点点逼近,170余名红军战士不愿开枪,他们最后被困在了困牛山一个约500米长的地方。

  

  这些战士们哪里忍心伤害无辜的百姓。见自己无法突围了,一名战士吹响了军号,其余的战士们纷纷将枪支摔烂,并毅然转身跳下了悬崖。

  与此同时,成功突围的龙云师长和200名战士在撤离的途中再次遇到了敌人。战士们在这场战斗中大都牺牲了,龙云不幸被捕,他后来被押到长沙,不久后也牺牲了。

  红军战士们跳崖后,被敌人押着的那些百姓也被放了。他们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些战士们会为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跳崖。百姓们哭着去山下找他们的遗体。

  杨又铸在甘溪槽村走访时听到村民们回忆:

  “牺牲的红军,他们穿着很破烂的制服,地上的马壳子(弹壳)一堆一堆的。”

  跳崖的170余名红军战士中,也有小部分人幸运地活了下来,陈世荣就是其中一个。

  陈世荣原名何步荣,湖南人,他14岁参军,后来成为了红六军团18师第52团的司号员。

  当时那个在跳崖前吹军号的战士就是他,只不过这次吹响军号,却是为了冲向悬崖。

  

  他虽然和战友们一起跳下了悬崖,但他在半山腰处被悬崖上的一些藤萝接住了,这才活了下来。陈世荣还将那把军号带到了村子里,这把军号也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陈世荣和另一名战士一起逃到了村子里,但却被赶上来的敌人抓住了。敌人残忍地杀害了那名战士,就在他们要杀害陈世荣时。村民们纷纷站出来指责敌人,敌人见陈世荣年纪小,便将他放了。

  

  他后来被当地的一户人家收养,并改名为陈世荣。

  另有十多名战士成功躲开了敌人的追击,他们便留在村子里养伤。村民们一直照顾着这些战士们。他们伤好后,便又动身去找部队了。但因为部队已经走远了,他们最后留在了附近的村子里生活。

  但这些战士们并没有对其家人说过在困牛山上的事,所以当杨又铸走访到这些村子时,并没有得到关于当年“消失”的170余名战士的消息。

  

  建国后,陈世荣入了党,还当上了农会主席,他也做了20多年的村支书。陈世荣去世后,他的两个子女也一直生活在村里。而这里的村民们,也会在重阳节这天自发地朝困牛山的方向祭拜。

  

  不巧的是,陈世荣在2001年去世,杨又铸来这里走访时没能见他一面。

  2004年7月,军史调查组在将收集来的资料整理后,终于理清了当年170余名红军战士“消失”时的情况。

  

  为了纪念这些红军战士们,甘溪槽村改名为困牛山村,这里还修建了红军壮举纪念碑,而那些为百姓而牺牲的战士们的故事,也在困牛山村里代代相传。

  

上一篇:内地版《绯闻女孩》超美版 Nate人物解析大比照
下一篇:《无人区》:你死我活当包袱 莫道鬼才不苍凉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