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人世间》原著,才知道这部小说要表达怎样的人生观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看完电视剧《人世间》,你是否还在感叹生命的美好,世界的美妙。其实,在原著中,人世间不仅有这些,更有现实的背叛和那些虚伪的任性。

  《人世间》,这部茅盾文学奖著作,值得再三阅读,读的次数越多越发现很多人世间不可言说的秘密。

  

  原著中,当周秉昆第一次去给郑娟送钱,被郑娟撵出来,为了能够拿到钱继续活下去,光明背着姐姐给周秉昆跪下。对于光明跪下这一行为,周秉昆受到极大的震撼,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

  当别人对你下跪相求时,表面看来完全是别人的可怜,往深处想想,其实也未必不是别人对你的恩德,因为那会使你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而看清自己,总是比看清别人更难得。谁都希望看清别人,希望自己看清自己的人却不是太多。真实情况很可能是这样——自己内心里的丑恶,也许比自己一向以为的别人内心里的丑恶更甚。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学会帮助他人,可是在我们帮助他们的时候,内心想的真的是无私奉献吗?很多时候,我们更期望的是,受帮助的人能够对我们心存感激。如此虚伪的心态,证明了有的时候付出的人,想索取的更多。

  而大多数人是不会承认自己有这样心态的,毕竟人的一双眼睛是看向外面,而不是里面。所以,人们更愿意评论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却很少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梁晓声先生告诉我们怜悯的真相。

  

  原著中,当周秉昆在酱油厂当工人时,他和德宝、吕川一起在车间说曲老太太的坏话。他们认为老太太住着那样豪华的房子,与社会上提倡的平等有所不符。殊不知,老太太把他们的话尽收耳中,并且出来告诉他们一个真理。

  平等是种理想,不平等是长期的现实,绝对平等是瞎忽悠。有些事不能钻牛角尖,转牛角尖的人只有三种下场——要么疯了,要么自杀,要么被打成反革命。

  平等这个词,现在经常的被说成公平。很多人都抱怨说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大,就业机会不平等。纵观历史,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平等从未出现过,相比之前的封建社会、印度种族等级制度,现在我们所在的社会已经很公平了。

  毕竟,只要你肯努力,有头脑,不怕吃苦,就能够获得一定物质上的保障,同时也能够提供给自己精神上的营养。

  

  在原著中周秉昆因为要把大房子还给原来的主人,暂时在出版社的地下室蜗居。他在劳动市场找了一个瓦工帮他砌炉子,在于瓦工的交流时,周秉昆发现哥哥周秉义曾经帮助过瓦工的哥哥,人家这次不要钱算是来还人情。

  人情关系乃人类社会通则,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通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些人靠此通则玩转官场、商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老百姓却要靠人情保障生存权利。这看起来很俗,却也就是俗而已。在有限的范围内,生不出多大的丑恶。丑恶的人情关系主要不在民间,不在民间的人情关系也没有多少人情可言。

  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避免不了人情关系。能够活用人情关系的人,一般都不会活得太差。可是就算这样,很多人也鄙视他人利用人情关系达到一定目的。这样的人大多数是自己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利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而那些有能力,有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明白人情关系在互相利用的情况下,不仅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也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密度。只要不是违反犯罪,也生不出太多的丑恶。

  

  周秉义觉得自己的爱人郝冬梅,有一个悲天悯人的心肠,这一点是女人最宝贵的,也是他最爱的。面对有些大男子主义的周秉义,周蓉不屑地告诉他,女人对于爱情的看法。

  爱是要靠激情来滋养的,热烈相爱的激情应该在爱人之间一直存在,只有到了晚年才允许它渐渐化作柔情。

  人们总是喜欢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得不承认,结了婚之后,那些柴米油盐会将爱情里的激情渐渐吞噬。可是,没有激情的爱情能够长久吗?没有激情的婚姻能够长久吗?

  即使激情在老年的时候变成了柔情,那也无非就是激情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说到底,爱情里面是不能缺少激情的。而那些把爱人变成亲人的婚姻,只不过是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给自己的人生套上了一层幌子。

  

  原著中,周蓉为了冯玥在法国待了十二年,这十二年里,冯玥读书、考研。而周蓉为了金钱而打拼。面对北大研究生的妈妈,冯玥的成绩并不尽人意。冯玥也很懊恼,谁知道周蓉却这样说。

  你没必要与我比。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我对你的责任是,不能眼看着你在人生关键处走歪了而不管。

  周蓉没有望女成凤的思想,也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本周蓉她这一代,她和哥哥周秉义都是靠学习才有更好的未来。只是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却完全没有那么高的智商。

  关于智商问题,蔡晓光在原著中说过一句话;“他认为个人的智商都不仅仅是个体现象,而是每个家族的智商表现。一个家族的智商,有休眠期、活跃期和高峰期,之后会再度进入休眠期。”冯玥和周聪是例子,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也是这样的例子。能够接受这个事实的父母,反而活得会比较舒心。

  

  原著中,光明出家早,而周秉昆后来也不怎么跟光明来往,当郑娟从美国把周楠的遗骸接回来,面对郑娟的萎靡,还是蔡晓光提议让光明来开导郑娟。

  不论男女,一旦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感情的触须几乎必然就短了一些,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就又短了些。有的人甚至变得眼中只有老婆孩子或者丈夫孩子,渐渐六亲不认起来。对从前的朋友、哥们儿,也往往只以利用价值的大小来决定交往的亲疏远近了。

  亲情——草根阶层赖以抵挡生活和命运打击的最后盾牌,在艰难时代的风霜雨雪侵蚀之下变得锈迹斑斑,极易破损。周秉昆这么重感情的人,也难以例外。

  总有老人跟我讲,过去的人比现代的人更重亲情。我明白,这是因为过去的人太穷了,家家都差不多,显现不出差距来。所以,谁家有事亲戚邻里都愿意帮一下。而现代的人,贫富差距明显,人们更愿意守护自己的利益,自然而然亲情就疏远了。

  我听到过太多因为房产、地皮而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老死不相往来都算是轻的,打架斗殴,甚至砍伤杀死的都有。现代亲情的凉薄,真是让人觉得可悲可叹。

  

  原著中,郝冬梅在周秉义病逝几个月后就改嫁了,面对曾经的嫂子改嫁,周蓉在她的小说《我们这代儿女》中有下面一段描述。

  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即使活上两百岁,也不可能遍享无遗。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美好的事却又太少太少,少到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与之无缘。所以,即使我们的一种幸福感只不过是因为曾有一位好嫂子,也应谢天谢地。如果我的嫂子某一天不再是我的嫂子,成了别人的嫂子,我不但不会感到遗憾,反而会在内心经常祝福她——好女人不可以长期寡居。

  很多人看完这段说,郝冬梅怎么能够在周秉义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去改嫁,太没有人性了。我却觉得郝冬梅这件事做得对。首先,郝冬梅改嫁是因为周秉义的遗愿。其次,郝冬梅没有父母、亲戚、子女,她需要呵护她的人。即使周家的人曾经是她的亲戚,可是周秉义去世,周家的人对她的关注会和以前一样多吗?

  反对郝冬梅改嫁的人,大多数都是在道德绑架。道德是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理论,但它不应该成为阻止一个人获得幸福的绊脚石。很庆幸,面对嫂子改嫁一事,周蓉很理解,周秉昆从姐姐的话语中,也支持了郝冬梅的做法。

  

  这7个人世间的真相,是作者梁晓声先生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指导。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之前频繁提及,希望看过电视剧的朋友能够去看看原著的原因。如果你实在接受不了小说中那血淋淋的真相,就去江苏卫视看电视剧版《人世间》。

  关于这亲情、爱情、平等、怜悯等这些话题,你觉得我分析的对吗?你有什么样的见解呢?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王子》长大的王子未必是国王,也可能是烟囱清洁工
下一篇:南瓜,曾养活了印第安人,却成为美国人的“玩物”,浪费几十万吨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