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背后隐藏的冷战隐喻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对《狮子王》真人版,观众的评分并不高,想来这原因还是因为故事情节与动画版太过相似,甚至画面的相似度也极高,这样的电影的内在创意缺乏吸引力。

  看一个没有创意的故事,观众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效果上,而电影追求真实的效果,也让动物的形象以追求真实为目标,但动物的形象在人类的眼睛里看来,会形成一个族类有一个标志化的定型归类,比如大熊猫是憨厚的,猫科动物是慈眉善目的。如果再在一个总体定性的基础上,细分动物的表情,对于真人动物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而现在《狮子王》恰恰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动画版里,动物的表情,是通过夸张的动作来实现的,比如狮子王辛巴可以表现它的笑容,但在真人版里,就无法体现出来,因为狮子的整体形象被固着在威严的定位上,这样,《狮子王》里的动物表情就失去了众多的生动的维度,而只能以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被观众诟病为“面瘫”的原因所在。

  但是,《狮子王》在画面的营造上,还是达到了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效果。与动画版相比,它对非洲那块土地的史诗版的渲染,延续了一脉相承的美国电影的内在精神诉求。

  《狮子王》里实际上有一个关键的情节内核,那就是对霸权失而复得的孜孜以求与念念不忘。

  而这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美国现实社会对冷战的一种切实感受。我们可以看出,《狮子王》里的霸权雄心的起伏,暗合着美国社会在冷战前后的心态起伏线。

  在《狮子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都是狮子王一统天下带来的和睦景象,而恰恰在中间的部分,电影暗示出在离开了狮子王对天下的掌控之后所带来的黑暗世界,我们看到,因为缺乏一个对天下维护的世界警察的存在,草原上失去了生气,动物处于灭顶之灾,食肉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为什么会在失去狮子王的时候,草原失去了平衡?电影里提出一种理念,就是狮子王家族的存在,是维持了世界的平衡,而黑暗世界来临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顾忌的大肆杀戮。

  这是不是真实的非洲草原的生存状况?显然不是,电影里设定的非洲草原的生存理念,完全是移植自人类的,甚至可以说,主要是取自美国的现实生活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导致狮子王家族沉沦到黑暗中的原因,竟然是食草动物的盲目的践踏行为。

  在动画版与真人版里,我们看到,老狮子王遭遇不测的原因,都是因为遇到了像洪水一样袭来的角马群。

  这是耐人寻味的。在通常情况下,角马是狮子的猎物,但无数的角马汇聚成一股潮流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利器。

  影片里的反派角色刀疤及与他沆瀣一气的鬣狗群,欲害死老狮王,采用的办法,却不是一剑封喉或者背后插刀的手腕,而是引诱狮子王陷入到食草动物的洪流之中。

  《狮子王》通常认为它的故事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但在《哈姆莱特》中,老国王是被王子的叔父用毒药害死的,也就是叔父直接谋害了老国王。但在《狮子王》中,我们看到,刀疤有无数的独处的可能,害死老狮王,但两版电影里,都是角马的巨大力量让老狮王无力招架,给了刀疤可乘之机。

  可见,《狮子王》里推翻霸权的王朝的,根本不是内部的争权夺利,而是来自于荒野的野性的力量,是那些受制于帝王霸权的草根民众的反抗。联想到七十年代美国世界霸权处于“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的风雨飘摇状况,形成了当时美国文化的整体哀兵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电影中,一个显明的标志就是《星球大战》。在这一系列中,一开始出现的现实就是破败的荒原,世界处于土崩瓦解之中,整个电影的主题就是绝地反击,重振旗鼓。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拍摄《狮子王》的时候,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渗透在这部动画片中。

  到了25年之后重拍《狮子王》真人版,电影里的核心情节,与动画版的故事乃至对白基本没有较大的改动,人物的性格、情节的转换、故事的进展都与动画版走了如出一辙的脉线,但影片中的狮子王称霸非洲草原的勃勃雄心,依然可以视着美国文化里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在倾向。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附会之说。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我们中国人对非洲那一片原野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最近我们不少影视作品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非洲,如《战狼2》《红海行动》,但我们的电影中压根没有将非洲大地想象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块真空地带,而是将这里不约而同地设定为是别人的地盘,我们要在这里生存立足,就必须展开生死搏斗。

  想想《狮子王》里,我们看到,一开始时老狮王是一览天下小,对着年幼的辛巴说,这片太阳照耀的地方,莫非王土。整个电影里的视角眼光,完全是等同于老狮王的,观众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眼光,代入到老狮王的目光之中,从而能够跟随着辛巴展开他的夺回父亲王座之旅。整个电影的视角就是一种霸气的回归,这是美国电影的立场赋予了《狮子王》这部新老电影一以贯之的对非洲土地的鸟瞰与拥有的潜在观感与视角,而你看看中国电影里,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战狼2》《红海行动》中绝没有这样的感受。

  实际上,这背后反映中美文化对世界感知与认同的差异所在。中国电影很难想像会用《狮子王》里的霸夺草原的视角去展开对非洲土地的艺术呈现,而这种视角,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狮子王》里,我们看到,辛巴如何从一蹶不振到绝地反击,这背后刺激他的源头,并没有什么逻辑的推理,而只有一个简单的“你要记住你是谁”。新旧版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老狮王的灵魂对辛巴进行了一番励志教育,这份教育,使辛巴重新明确了自己的责任,走出了放任自流的逃避人生,那么,老狮王的理论是怎样的?看看电影里他是如何让儿子振作起来的:“你必须在生命的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必须知道你是谁。你是真正的国王。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有你这个儿子。你要记住你是谁”。

  可以看出,这里没有什么理论认证,只有霸权者的最直接的理由,那就是宿命的命定的安排,“你有着霸者的血统,你就应该成为霸者”,“你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这个“谁”,为什么能成为霸者,这个理由不需要阐述,也不需要申诉,你只要知道你有着命定的血统,就够了。可以看出,电影里的逻辑与立论,也是一种强者的霸者的思维方式。于是,在这一番逻辑的加盟下,辛巴实现了自己的思维体系的脱胎换骨,电影里立刻来了一段咏叹调,辛巴与青梅竹马的女友一起引吭高歌:“远方再远也要前往,成为自己伟大的王。”他们去完成命运赋予他们的强者与霸者的使命。

  可以看出,《狮子王》的电影核心基调里,隐含着冷战中的霸权体验与思考,而从软弱到勇毅的辛巴成长史里的精神支撑,同样隐含着一个霸者血统的无条件、无逻辑的价值维度,他就是一个霸者,是电影里的一个同样霸气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与《狮子王》的主题有着相似的肌理,我们会发现一个隐性的规律,这种对非洲原野的艺术想象,恰恰出现在那些有着王霸思想或者历史上曾经有过王霸思想的国度,这恐怕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

  举报/反馈

上一篇:“九层妖塔”曾吸引众多盗墓贼前往,为何挖到第七层却停止了?
下一篇:伤感的句子想流眼泪,经典有味,引人深思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