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博物馆见学记①|“让文物活起来”的世界级博物馆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打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哥特式博物馆的拱形大厅(Great Hall),气势恢宏,人头攒动。主页上呈现这样一句话:五千年的艺术将聚焦于大都会。背后是这样的动态镜头:来自全球各地、各民族、各年龄层的参观者,置身于绘画、雕塑、文物、装饰、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之中。

  支撑这幅画面的是底气十足的馆藏珍品。网站上45万幅免费授权使用的高清照片,均可下载用于个人欣赏,为参观者的“博物馆之旅”带来了视觉盛宴的“预热”。

  这些艺术展览与庭院景观,以400余个主题陈列、近千个展厅以及多次世界巡展的方式,将古典与现代、文明与原始、具象与抽象、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融合在一起。纽约也因人文、民族和历史色彩而“温暖”。

  自1870年成立以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大都会”)三易馆址,历经几次增建,新设分馆,重装展厅。现占地8公顷,有三层展馆,超过400米的长度已是其落成之初的二十倍。博物馆的改陈翻新从未止步:它拥有330万余件藏品,其艺术品位在美国人心目中不断攀升,它所代表的服务社会、全民共同参与的精神也在不断丰富。

  坐落于纽约曼哈顿中城(Midtown Manhatten)的大都会,与中央公园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人们可以沿着街心公园的碧蓝湖水一路漫步,转角即与“大都会”不期而遇。几步开外就是闻名遐迩的第五大道,那里是商业金融中心,而今以其为轴线,在曼哈顿岛上形成了著名的“博物馆英里(Museum Mile)”。人们得以在现代都市里穿越历史,在议价的市场外遇见艺术殿堂,对孩子和家庭来说,博物馆更是一座待开启的“秘密花园”。

  纽约中央公园一隅

  一眼望去,博物馆的门厅由罗马柱廊、高阶和雕塑构件组成,与后续扩建的印第安灰色石灰石建筑衔接,呈现出古典建筑与现代艺术的混搭之风。冬日的纽约,寒风急促,清冷异常,并不能阻止“朝圣者”如火的热情。

  每天上午十点,博物馆门口已排成长龙,我惊讶于队伍中讲中文的比例之高。近年来,纽约“大都会”年均700万名游客,中国人的比例已达30%以上。

  作为私人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其颇受赞誉的随意捐赠的门票机制,终止于2018年。因其内部经营问题而导致的资金亏损,让买票成为必然。大都会网站上公布的成本预算是每个人头需要40美金,但实际上,成人门票只要25美金,儿童门票只要13美金。而且纽约州有一定资金支持,州内常驻居民和学生可免费入馆。排队等待中,还听到中国游人议论买票过程,有的早早在淘宝上购买了博物馆套票。

  进馆后,参观者自觉将门票标签贴在衣物上。根据参观流程图,即可制定属于自己的博物馆之旅。游览时间可拆成三天,也能凭票在三日内观赏其他两个分馆(布劳耶分馆和修道院艺术馆)。无论时间长短,参观期间只许带水,不能自带食物。游人们短暂的补充能量,可以在二楼大厅的餐台完成。而馆内人员按要求必须在地下一层进餐。这也是对馆内大量画作和文物的一种保护。

  大都会拥有丰富的“非西方”艺术收藏,如亚洲艺术馆、古代近东艺术、伊斯兰艺术、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艺术及埃及展馆。亚洲艺术馆与全美另外15家博物馆(如弗里尔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共同建立了丰富的中国艺术收藏系列。因同行友人中有宋代文人画的品鉴者、商周青铜器的研究者,我的大都会首站就锁定在二楼左手边的亚洲厅。

  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馆藏史前至夏商大型玉礼器

  穿过熙攘的一楼大厅,登上主楼梯,感觉逐渐远离尘嚣。这座展厅游人稀少,却极富盛名,206展厅与临近的233展厅宽阔异常,展品体量惊人,且件件珍品,陈列有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造像、雕塑、壁画、碑刻等佛教文物。

  首先吸引我驻足的是,墙上悬挂的来自中国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壁的大型石灰岩雕——孝文帝礼佛图。这幅浮雕艺术品在紧凑构图中,描述了众人簇拥贵族和帝王礼佛的仪仗队伍,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身体姿态、随性伞盖、羽葆等细节均刻画细腻,连我这个艺术“门外汉”都可想见,当时洞窟内新凿后的精美程度。

  孝文帝礼佛图

  《纽约时报》的“大都会”攻略推荐名单中,高居亚洲艺术第一名的是一幅高达7.5米的创作于14世纪的中国彩绘壁画。据说,为了这幅“远道而来”——来自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的巨作,大都会特意为其修建了举架高耸的展厅,巨大墙面可容纳一整幅壁画(60平米)。曾有参观者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此画时流下热泪的情景。当你坐于壁画前的长凳上,与眼前这幅六百多年的古老壁画对视时,就能瞬间体会到这种心情。

  广胜寺的巨幅壁画

  “隔壁”规模略小的展厅里,进门的展台上,矗立着两尊辽代施釉三彩釉瓷佛像,即著名的易县三彩罗汉像。它们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按人体比例进行的创作,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雕像的巅峰之作。其造型之精美、质地之稀有、体积之庞大、技艺之高超,曾在欧美收藏界引起巨大轰动。

  辽·易县三彩罗汉像(青年)

  佛教造像还有来自响堂山石窟中洞北齐时期的彩绘石雕菩萨头像,以及云冈石窟的若干中小型的佛头和雕塑。这些以石灰石、砂岩等沉积岩为基材的石质文物,容易在风、雨、雪等自然力作用下受到侵蚀。这批石质艺术品最晚也是1960年代入藏,早的可回溯到1920年代,它们已在自然环境中矗立了十五个世纪。馆内虽无风雨,但在灯光之下,多年供人欣赏,表面已显现出细小的裂纹和酥脆掉渣的痕迹。

  菩萨头像

  展台上放置的古代佛陀木雕,因其木质较难保持,显得非常干燥,有的表面脱色严重。既然来源已成为历史,不可追溯,这些曾属于中国的文物资源有多么珍贵,不需赘言。恢复原状似不可能,维持现状就成为该馆文保部门着力加强的工作。对它们予以妥善保存和维护,是大都会要信守的承诺和面对的挑战。

  在文保界,更具挑战性的是中国古代书画的保护和展出。大都会刚筹办的古代文人画特展,吸引了一大批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的爱好者。宋代小幅水墨画、扇面、手卷,到大型条幅文人画,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中古时代“千里江山”的精神与气质。

  当宋画的不凡品味“齿颊留香”之时,移步到217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园林式庭院。庭院高度模仿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内置湖石、飞檐、亭宇,其间以腊梅、翠竹、芭蕉等点缀。庭院正对的“明轩”,装饰以“大都会”收藏的明清家具,地面由灰砖铺就,透过寿字纹门扇联接木质长廊与天井庭院,相得益彰。中国古典家具置于颇具禅意的园林中,重现了明代文人读书理事的日常生活,让人耳目一新。据传,这所轩室曾为现代画家张大千所居,屋内的开窗即是他的“杰作”。

  提出建造明代文人所居的园林与书房方案的是当时“大都会”的董事阿斯特(Astor),他与其夫人曾于20世纪初旅居中国四年,苏州网师园的“冷泉亭”因陡峭的飞檐而尽洒雨水的美好情景,令他们对远方国度(中国)充满怀念。

  明轩的正面景观。

  这座庭院由中国苏州园林局的工匠包揽,修建于1980年,历时五个月。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亭皆根据旧址的梁柱、结构及摆设,由苏州当地取材运至纽约。中央的一方“天井”是其主要采光来源,模拟古画中的“留白”,上方的透光玻璃,根据一天、四季和天气的变换,尽显不同的光线和感觉,在极小的文人园林中展现无尽的山水之情,成为“阿斯特庭院”的点睛之作。

  “阿斯特庭院”位于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和以印度为主的南亚文物展区之间,传统的中式写意之情,弥漫在天竺国众神形象之中,透露出亚洲文化与历史特有的意境。这中间,景观起到了融合作用,以其为媒,实现了观赏者与古代文物之间的“神交”。这方浑然天成、奇石堆叠、绿意盎然的庭院,是静思修行的好地方,吸引很多外国友人坐下慢慢欣赏。因此,“阿斯特庭院”与美国翼庭院(700展厅)、欧洲雕塑庭院(548展厅)及大洋洲艺术厅(354展厅),合誉为“大都会”四大特色景观。

  大洋洲展厅

  正如陈梦家先生于在20世纪前半叶参观美国博物馆时的评价:“城市无分大小,其博物院皆为艺术文化之中心。“见微知著”,对于馆内展出的其他文明地区卓越的艺术成就,我就如同其他参观者,只能且看且领悟。

  (作者系德国图宾根大学考古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教师,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访学。)

上一篇:冬瓜,丝瓜,秋天的时候,最好吃的就是这个,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
下一篇:头痛乏力失去味觉,奥密克戎后遗症真的很多很可怕吗?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