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这座古桥,静静地诉说着太平天国的腥风血雨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义乌古桥灞陵桥与太平天国的历史

  据乾隆《义乌县志》载:“霸亭桥,县西十三里入府城大路”。另《支氏宗谱》记载:古义乌县路西十里之浒,香溪之流上有座桥,名曰灞陵桥,桥名亦是村名,村内百姓均为支姓。此桥或支姓村落位于现义乌市稠江街道后申塘新村西侧。

  灞陵桥原名“壩亭桥”,“壩”“灞”“霸”不同时期均有使用,始建于1360年(元至正廿年),经明朝末年及清朝乾隆七年两度重修后,于清咸丰辛酉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支氏宗族于清同治四年三修此桥,至民国元年,支章郁带领族人在原有桥面基础上,加宽桥面两侧各约两尺,完成第四次重修,并嵌碑铭记。

  霸陵桥

  结合国史,县志,家谱记载内容,笔者发现,支氏家族在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人数急剧下降,据《支氏家谱》载,当时值壮年之支姓近五十人被掳,实则应该被杀或被抓壮丁十之有八,家谱序记载,咸丰辛酉年(1861年)遭粤匪之乱,所在焚掠,里无完居,谱牒毁失。经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一段支氏族人当时抗击太平天国运动的真实历史慢慢得以重现。

  咸丰十一年(1861),李世贤,太平天国将领,封为侍王的李世贤,率军由江西进入浙江金华(如今金华的侍王府依然还在),于五月底攻占义乌。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使浙江当时全省死亡人口约1630万,损失比例为52%,而义乌人口损失比例则更为严重,太平军所到之处,经济文化及人口结构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在当时的浙江地界,对于太平天国,民间普遍都是憎恨的,至今义乌的老人们在骂野蛮的人时总说:“一副长毛相,迟早要杀头!”。

  而在义乌,太平军占领后由原来八乡并为四乡:廿一都至廿八都为南乡;十四都至廿都为西乡;本县南乡、西乡都曾有村民自发组织的民团,常与太平军抗争,笔者经多方史料查证,当时面对太平天国运动,浙江各地官绅及老百姓加紧组建武装“团练”。灞陵桥村支氏族人以支日广,支日龙,支国贤为首,集结了支氏日字辈国字辈等年轻力壮约60余人加入民团,用以对抗太平军。

  占领义乌后第二年,1862年秋,义乌南乡民团趁太平军率主力赴严州之机,策划联合西乡民团,准备在位于金华至义乌的官道,灞陵桥西北侧实施截击。当时,久雨初晴,江水暴涨,加上大雾弥漫,两个民团失去联系,无奈,支日龙带领的民团近200人率先行动,不料被太平军合围在灞陵桥西北侧,激战一个多时辰,由于和另一民团失去联系,援军未到无法形成合击,终因寡不敌众,支日龙、支日广、支国贤、支国定等几乎是全族的支氏壮汉誓死不降,数次击退太平军,在灞陵桥两侧拉锯作战,最终被太平军全部歼灭,太平军恼羞成怒,一把火烧了灞陵桥以西的所有支氏住宅,拆毁香溪之上的霸陵桥并阻断金华和义乌的官路,捣毁支氏祠堂,最后把附近杨村边的“正觉禅寺”的佛像暴毁后才扬长而去。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姑且不论,但在义乌的累累暴行可见一斑,在那个时期,义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支姓集居地灞陵桥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几百人的村庄一夜之间就只剩寥寥数人,唏嘘不已!

  义乌人黄侗(1873-1939)编著的《义乌兵事纪略》, 称太平军为“灾难”。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对“粤匪”(太平天国)的记述。黄侗还讲述了义乌南乡和西乡民团抵抗太平军的情况,并认为太平军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破坏力量。笔者《支氏家谱》等书上均记载为“粤匪”,口叫“长毛”或“长矛鬼”,笔者奶奶叫他们“红眉毛绿眼睛”。另据民国《汤溪县志》载:“自发贼之乱,富室多中落,田易佃而主,自有而自耕之者什之七八。” #历史#

  义乌古桥举报/反馈

上一篇:《情满四合院》人物让你觉得特别真实,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
下一篇:吐血整理丨2020年动画观影终极片单!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