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的莫扎特》:明明想要老少皆宜,为何反而顾此失彼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陈思诚执导的奇幻合家欢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下文简称《莫扎特》),本是暑期档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上映后却引发不少争议。该片所遭遇的争议,或许也是当下我们反思儿童电影创作的一个契机。

  儿童电影是以儿童(中小学生)为主角,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满足儿童兴趣爱好,能够为儿童所接受的电影。优秀的儿童电影,可以让孩子们在声影中认识世界、开阔眼界、丰富情感。不过,并非以儿童为主人公的电影就是“儿童电影”。学者侯克明曾提出“儿童叙述”和“叙述儿童”两种说法,“儿童叙述”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叙述儿童眼中的世界,而“叙述儿童”则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叙述成人眼中的儿童世界,譬如《少女哪吒》《嘉年华》等“叙述儿童”的电影就不属于儿童电影。而“儿童叙事”的电影,正是当前中国电影所欠缺的。上一部有影响力的国产真人儿童电影要追溯到2008年周星驰执导的《长江七号》。《莫扎特》是儿童电影的又一次“冒险”。

  

  电影的主线并不复杂,初中生任小天(荣梓杉 饰)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一直渴望探索地外文明。但父亲任大望(黄渤 饰)一直希望任小天练好钢琴,将来出人头地。父子俩在未来的规划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直到任小天意外遇到了外星人“莫扎特”,这个单亲家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

  外星人“莫扎特”,有点类似于哆啦a梦,是无数儿童幻想得到的神奇伙伴,它有特异功能,能够帮儿童实现各种梦想。经由“莫扎特”的超能力,电影带着观众进入一个如梦如幻、神奇玄妙的世界:孩子们可以脚踏书本连成的天桥,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乐高积木船变成真正的飞船,俯瞰整座北京城,并在长城上空变幻出世界七大奇迹的星云图……电影以精彩的特效呈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符合儿童的认知与趣味,这是电影的优点。

  从《e.t.外星人》《哈利·波特》到《寻梦环游记》《哪吒之魔童降世》,影史上一系列成功的案例说明了:优秀的儿童电影可以老少皆宜,儿童电影也只有真正走出圈层才能获得商业上更大的成功。换句话说,儿童电影不能满足于“低幼化”,而要努力走向“全龄化”。

  可惜的是,《莫扎特》未能跨越儿童电影普遍存在的“低幼化”窠臼。虽然任小天已经是个初中生,但导演对于当下的中学生、以及中学生活似乎缺乏足够的了解;该片更像是70后导演对他的中学生活的怀旧,对教师形象、对校园生活、对同学交际的想象过于“老派”。不少看完电影的青少年留言说“幼稚”,遑论成年观众。

  实现“全龄化”的策略,很复杂却也很简单,关键在于“童心”,只要把那颗最纯粹的童心呈现出来,就具备打动成年人的魅力。当然,这对儿童电影的叙事逻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孩子们看得懂,也得让成年观众对故事产生认同与信服。

  这一点上,《莫扎特》依然有软肋。冲突的父子,在“莫扎特”纯粹艺术之心的感染下走向和解。只不过,对于为孩子教育而焦虑的中国父母而言,电影的“和解”太轻巧、太脱离现实、也太鸡汤了,这让电影因“天真”而“失真”。

  “全龄化”存在的另一个误区是,在儿童电影里不恰当加入“成人向”的内容,这很容易弄巧成拙:既不适合儿童观看,亦让电影风格显得不伦不类。比如电影中任小天的校园生活部分,出现了“男人穿女装”等性别梗,过于烂俗。影片中姚晨、许君聪等喜剧演员延伸出的另一条叙事支线(很显然是为了续集做准备),又显得浮夸跳脱。

  

  《莫扎特》陷入两难尴尬:儿童生活的部分过于低幼,成人化的部分过于生硬。明明想要老少皆宜,反而顾此失彼。

  但无论如何,《莫扎特》仍是一次有勇气的创作。陈思诚直言,“我希望能把那些久违影院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拉回来,让他们在影院里看一部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或许《莫扎特》未能实现这个愿景,但它也留下有价值的教训,促使中国儿童电影的探索向前迈出一步。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本文作者:从易

上一篇:妻子出轨后去世,男导演与女司机重修爱情!日本导演新作闪耀戛纳
下一篇:剧荒?这些秋季韩剧等你pick。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