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人节,怎么在微信和鲜花以外表达爱意?
朋友们,还有两天就是一年一度、充满爱意(或恶意)的“情人节”了。
有另一半的策划着怎么送礼物延续甜蜜,没有伴的自嘲、约朋友或者拒绝外出……总之,谁都很难在这一天躲过“爱”以及“怎样表达爱”的话题。
但,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表达的能力正在退化了,人也更孤独了。
假设,此刻让你写一封信寄给爱人或是家人,是不是觉得词不达意、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事实: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产生连接、维护交流——社交网络和通讯应用提供了跨越地理空间交流的可能,你可以和身处异地的伴侣、父母、久未谋面的朋友随时联络。也能借由兴趣小组发现陌生好友,用匿名身份相互认识和聚集。
也许你整天抱着手机刷社交信息,但在和亲人朋友交流感情时局促不安。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在网络上活跃外向,在真实生活中却孤僻冷淡。
这背后的原因的也不难理解,互联网让“表达”的方式发生变化。语音、图片、Emoji、表情包……碎片化之后的信息就像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符号,又可以随时随地被传递,什么时候你还需要用文字或语言表达一段逻辑完整、稍有深度的交流呢?
Emoji的发明人栗田穰崇说,当大家习惯把Emoji和文字混在一起使用,只会减少文字交流,增加沟通的惰性。这和他设计Emoji “帮助人沟通感情”的初衷相反,反而会让人与人越发疏离。
更本质一点,这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变了。
情人节前夕,单身的你或许正在刷Tinder、陌陌、探探……当然这些约会应用极大程度上扩大了认识另一半的可能性,但,手机上跳出一张张陌生人的照片,左滑右滑就可以选择另一半,这是不是就像一场无关紧要的游戏一样?
智能手机连接的人际关系会让人有“不那么重要”的错觉,它更加具有“可抛弃性”。当你和一个人展开在线对话,不管是和熟人和还是陌生人,你可以随时删除对方或停止对话“抽身撤离”。相比之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要复杂得多。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约会应用上没有真爱,它毫无疑问是个不错的开始,但绝不是寻找恋人的全部。我们希望你能认识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于人表达能力的影响,毕竟爱这件事是严肃的,它不应该被当做游戏一样对待。
所以我们准备了一份关于“表达爱”的指南,希望能给你提供看待“表达爱”这件事的另外一个角度,或是给你带来一些灵感,让你能更爱身边的人和环境。
毕竟,谁说爱就只是“爱情”和“情人”啊!对亲人、朋友、动物、植物、地球的爱也是需要表达的,不是吗?
祝爱得愉快!
题图来自Giphy
摸清表白对象的性格,可以从“依恋模式”开始理解
在表达爱意之前,弄明白表白对象的性格特征,或许可以帮助你选对合适的表达方式。
每一个人对于亲密关系的心理状态会截然不同,这也决定了待人接物的相处方式。高冷或者热情,性格的背后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个结论是心理学家得出的,对于亲密关系也有一个理论可以供你参考:英国精神分析学者约翰· 鲍尔比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按照这套逻辑的说法,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有固定的几个类型,比如有些婴儿会在看不到母亲的时候哭泣,有些则不会。这会在成长中经过延续和扩展,最终变成用于成人人际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不同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很多事,包括伴侣的选择、恋爱和婚姻的质量。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欢时刻粘着情侣,而有些会时刻追求“给我一些私人空间”。
依附理论把成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恐惧型、痴迷型、疏离型。后来的学者设计了一个包含17个问题的量表,来测量你是属于哪种类型。
你可以点击这里开始测试。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对另一半了如指掌,也可以不用做这个测试。同时,和所有的心理测试一样,依恋类型测试也只是一种探索自我的角度之一,给你提供理解你自己以及你另一半的新思路。
聊个天:据说能让人爱上任何人的36个问题,敢不敢试试?
完成了了解自己这一步,接下来你还需要找到个跟你气味相投的人。
今天就不推荐去哪里找对象了,只要不宅在家里,你就有机会接触到新朋友。在之前Hack Your Life中我们也介绍过一些方法可以参考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新认识一个陌生人之后怎么迅速判断是否要跟他发展一段长久关系。
心理学家亚瑟·阿伦曾专门设计了36个问题让两个陌生人能迅速相爱。这套问题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循序渐进地让你去了解对方是否跟你“三观”合拍。
当然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你不能死板去套这36个问题,但它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些不错的聊天思路,让你不至于沦落到没话找话聊的尴尬。
这个套路不限于找恋人,你还可以考虑套用它去认识新朋友。
首先知道对方的喜好跟自己有没有一致
在这套问题第一部分的12个问题中,主要是一些关于个人喜好的浅显问题。比如,“你想变得有名吗?想以什么形式出名?”“如果明早醒来你会获得某种超能力,你希望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看起来没有攻击性,而且会激起你讲故事的兴趣,给你们制造找到共同点的机会。
让对方了解你
当双方之间的距离感被拉进之后,你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了。让对方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来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但这36个问题倒是提供了些不错的建议。比如“有没有什么你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你跟你家人亲近吗?你觉得自己童年跟大多数人比还快乐吗?”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但都涉及一些比较个人的信息,比如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对未来的想法之类的。到这一步你应该就会基本感觉到会不会跟对面的人合拍了。
让对方感觉被信任,可以适当地自我暴露
通过前两关,如果你对对方有意思,最后一步就是让他感受到你的信任。
比如告诉对方“你曾经最尴尬的一次经历是什么”,或者告诉他,“如果你今晚就要死了,死前你已经没有机会再跟别人交流了。那你最后悔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是对谁说的,你都说了什么?”
能走到这一步,你们的关系已经不再陌生了,最后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要跟对面的这个人发展一段怎样程度的关系。
情人节快到了,如果你身边已经有想接触的人,不妨用这个套路试一试。
文字表达:回归传统的方式,试试手写一封信吧
如果有话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就给他写封信吧
在今天的生活中,电脑、智能手机和像微信这样的即时社交工具让我们更有效地把身边的人联系了起来。相比书信,这些工具的确缩短了人们交流的时间,也让沟通效率提高了不少。
但随时在线也让交流变得更碎片了。
比如,当你在双方相处中发现自己对某件事有不一样的想法,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你又很难通过只言片语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些想法,这个时候可以写下来告诉对方。
再比如,当你害羞于表达一些情感时,把它写在信里会是个更好的表达。
中国人不太善于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父母那代人不会经常把“我爱你”挂在嘴边,我们也不会经常口头上向父母表达爱意。写一封家书,或许是你跟父母建立更深联系的一种方式。
至于写信本身,它对于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比起面对面聊天,写作能给你更多思考的时间、再编辑语言的机会。对于读信的那个人来说,他可以更好地从你的文章而不是微信的只言片语中理解你要说的东西。
其次,一封信从写、寄再到收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这个过程能给你们的关系带来一种仪式感。而适当给亲密关系中加入些仪式感也挺重要的,它能让你觉得自己跟对方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
如果你有过长时间给别人写信的经历,你或许会记得长久等待后收到信封时的喜悦感。读信的过程会比收到一条短信、一个电话来得更开心。因为它是信那头的人彼时彼刻一整段感受,而且书信能传达的不止是他在说什么,还有一些书写的痕迹,比如他划掉了什么,工整程度怎么样等等。
把这些信收集起来,过段时间重新看,你能感受到你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书信是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历史草稿。
离情人节还有两天,如果你想尝试这种表达可以赶快动笔了。工具很简单,一张白纸,一支笔,字好看加分,不行的话请尽量保持工整。寄信的话,邮局来不及了,找快递吧。
当然如果你跟关心的人都住在同一座城市,太频繁的书信来往可能显得矫情了。
但如果有天你觉得双方沟通开始变得无聊而又模式化,可以考虑试试这种方法,定期给像恋人、家人这样关系亲近的人寄去一封书信。
一个小建议是,平邮很容易丢,但挂号信很方便。跟现在的快递一样你可以通过它的编码查到物流信息,而且比快递便宜很多,速度也不会太慢。
如果最近没有寄信的对象,可以用用这个手写书信应用。
如果你只是想重试起写信的快乐,但却没有对象,这里还有一个应用可以推荐给你一个手写书信应用lettrs (iOS丨Android)。
它和真实的书写体验类似,用户可以自由更换信纸的背景,还可以从本地上传图片。书写字体可以在复古打字机体和手写体之间切换。不过,对于中文用户来说,它只有一种默认字体比较遗憾。
这个应用的初衷是让人们花点时间来写些什么,所以无论是公开信件(Open Letter),私人信件(Private Letter),都需要至少花上1分钟的时间。写完信后,可以在手机的触摸屏上留下手写签名,然后寄出。
这些都只是方法,初衷只是希望你可以用书信的方式真诚地向对方表达自己。
真诚直接就是最好的技巧:戳破那些常见的借口和理由
说到爱这件事啊,每个人似乎都有话要说。
有一部红了好多年的糖水电影,叫做《其实他没有那么喜欢你》,这电影红了太久,久到我都记不得情节最后是什么样子。人们喜欢引用的也就是这个标题而已——大部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似乎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
随着看过的故事越来越多,我们见过的借口和理由越来越多,怎样花式发好人卡,或者怎样识别别人的借口成了一种值得学习的“技巧”:
不想接受约会邀请,就说“没时间/要加班/我爸妈来看我了/刚拔了牙不能吃东西……”,不愿意发展长期的关系,就说“我可能是爱无能/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每段感情都不长”,明明是因为觉得聊不来,却要怪罪对方送了一束从地铁口买的花。
“技巧之王” 10年后的反省
在亲密关系之中,有话直说才是对双方更好的选择。说出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两个人才有可能确定,是不是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曾经被认为是泡妹终极指南的书《把妹达人》,出版10年后,作者Neil Strauss谈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反思,因为在各种脱口秀、报纸专栏上总结“征服异性的沟通技巧”而走红的他,自己最终也为情所困,抛弃了技巧,紧张不安地向女友求婚成功。
你和认识了几十年的父母都不能互相理解彼此的需要,凭什么要求一个认识几个月的人能猜出你所有的“恐惧与渴望”?这种特异功能99.99%只存在于言情小说和电影剧本里,谢谢!
巴塞尔大学哲学家安洁莉卡·克雷布斯(Angelika Krebs)在《你我之间》(Zwischen Ich und Du)一书中指出,爱不是把对方占为己有,爱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点点滴滴。爱是对话式的。
挺有意思的事情是,把妹达人Neil Strauss在结婚生小孩之后还出了一本书,叫The Truth(真相),谈谈他对于怎样维持亲密关系的看法。他本人是怎么解释的:
在《把妹达人》里,我很多的技巧都来自于我很低的自尊心,让你们惊讶了,其实那都是自恋。所以在我儿子出生之前,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只要你知道,你的妈妈和我很爱彼此,所以我们决定生下你,你是我们想要的,你是爱的结晶……为什么技巧没那么管用了?因为你可能把自己也给骗了休斯敦大学的社会工作学教授Brene Brown在研究人类行为时发现人们有着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望和对关系瓦解的深层恐惧。她在著作《真正的勇气》(Daring Greatly )中写道,要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就必须允许别人看见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因为在他人“看起来很完美的自己”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防卫。
Brene Brown在书里解释过这种“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好”的方位来源:人类是群居动物,他们这么做都是因为担心如果自己不够完美,不能被爱,要脱离于这个群体,不能延续后代,甚至饿死。
但这种防卫手段,包括对待他人的“技巧”,很可能会人忘记了自己脱掉了面具是什么样子。而处理这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亲密的人展现你真实的、不完美的脆弱。
没时间看完整本书的话,也推荐收看布朗教授的TED演讲《脆弱的力量》。
最后,Brene Brown给了一些配合使用的展现自己脆弱真实一面的开篇话语,试试用这些来代替“我可能是爱无能/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每段感情都不长”,或者“好的老板,我马上去做”?
我不知道。
我需要帮助。
我想试一试。
这事情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我不太同意——我们可以聊聊吗?
我没成功,但还是学到了很多。
这件事是我做的。
我需要这些东西。
这是我的感受。
我想要一些反馈。
我下次怎么做更好呢?
你可以教教我怎么做这件事吗?
我参与了这件事。
我接受这份责任。
我一直在这里陪你。
我想帮助你
让这件事情过去吧。
对不起。
这事情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很多。
谢谢你。
关于相处:跟喜欢的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才是正经事
在两个人的良好互动中,科技产品的帮助其实没有那么大,说白了,用那么多应用,还不如放下手机,两个人见面说上两句话呢。
所以本章会提供一些辅助性质的工具,帮你记一记日子、更轻松地做一个纪念日的视频,管理一下两个人之间的一些照片,希望能够帮到那么一点点。
毕竟情人节要把另一半哄好不难,难的是持续的好好相处呀。
小小提醒一下你纪念日快到了
情人节是最不需要纪念的日子了,比起周年纪念、对方生日,还有那么些只有你们两个人知道的特别的日子……“倒数日”(iPhone | Android)这个工具能帮你减轻一点点负担。
这不是一个很新的的应用了,但值得推荐的点是使用方法超简单,就是输入你需要纪念的日期,然后把推送打开就好。例如这样:
还可以放在iPhone的通知栏,偶尔瞄一眼,心里就有数了。除了mark纪念日,用来倒数长假、年假也挺还不错,毕竟准备签证机票也是需要提前预支的。
最好的云备份相册
如果你能够正常使用Google 服务,那首选肯定是 Google 相册(iPhone|Android),图片备份界的良心产品。
打开 Wi-Fi,就能默默将图片备份到 Google Drive,无限量在线保存(当然不是原图,要经过压缩)。
人工智能是亮点,它的智能助理时不时会自动创造一些动画、拼贴或是全景照片。比如,站在一个地方拍了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它会自动为你生成一张全景照片。
我们最喜欢的功能,叫做“故事”,例如能把你们某一段旅行的照片自动调出来做个带音乐的短视频,两个人自己回顾一下过去的瞬间,也还是挺温馨的。
随手拼个图/视频,这里有一些好工具
一段旅行,或者特别日子,来一段简单的小视频回顾一下之前相处的时光,是个很不错的方式。如果你能用 Google Photos,那么它一个就够了。如果没用上,也可以用一些应用补足一下。
Flipagram (iPhone | Android)算是一个傻瓜式的“音乐幻灯片”制作应用,只要勾选了照片,调整次序,然后它就能推荐音乐,合成一个短视频。
如果需要更高级的效果,例如自己调整每一张照片展现的秒数、滤镜、文字效果,那么 iPhone 可以转用 iMovie 了。
如果只是拼接一些图片,做个一张图片纪念的话,那么 Layout (iPhone| Android)可能是个比美图秀秀更好用的选择。
这个 Instgram 出品的拼图应用功能很不错,自由度很大,你可以随意调整每一张图片的拼接的界限,不用被模板限制,例如上面这样 9 张照片拼接,根据每张图的特点调整一个自定义的模板。
了解一些关于爱的科学知识,让你对爱这件事有新角度的理解
关于爱情是什么,文学家们提出过形形色色的假说。莎士比亚说爱是灼心的火炭,在归有光眼里爱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滚石》编辑 Rob Sheffield 说爱是集锦磁带,而 Amy Winehouse 则认为爱情是一种非零和博弈。
这些假说角度各异,但都无法给爱情作出确切的定义。实际上,爱情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一种普遍存在的跨文化现象,想要简略地作出论断未免有些草率。不管是将它归结为繁衍的本能,还是将它看成单纯化学物质的作用,都容易得出浅薄的结论。
为了尽可能地探询爱情的本质,研究者们从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角度对爱情及其相关行为进行了研究,对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有了基本的认识。
来自:YouTube 频道 SoulPancake 的 The Science of Love 专题
关于爱情的理论
研究表明,爱情由某种精确、长时间的神经机制控制。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牵绊。爱情激活的脑区与奖励系统有一致性,且高度集中在与奖赏、欣快相关的调节物质——多巴胺的作用区域。爱情还会引起体内一系列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水平的变化。
除了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调节,爱情还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它太过复杂,只能间接讨论其多维的本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爱情的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这个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Robert J·Sternberg 于 1988 年提出,认为爱情由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三个因素组成。大概就是天雷地火、情意绵绵和相濡以沫共存的状态。
随着生理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基于神经内分泌基础提出了爱情的三阶段理论,认为爱情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性欲(lust),主要被雄激素和雌激素驱动;吸引(attraction),主要被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五羟色胺驱动;然后是依恋(attachment),主要由催产素和加压素两种垂体后叶激素驱动。
这三个阶段的分类并不是说爱情仅仅与这几种激素相关,而是说爱情的不同阶段分别基于不同的大脑系统,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复杂的方式调节着爱情行为。爱情的降临并不能仅仅归咎于几个小小的分子。
爱的生理生化基础
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分子,研究者对它们也并没有了如指掌,只有一些相当基础的认识,比如:
爱情带来的幸福感,很多来源于多巴胺带来的愉悦。但多巴胺是一把双刃剑,对多巴胺的贪恋常常导致成瘾。所以某种程度上,失恋的痛苦是一种戒断反应。
爱情刚刚开始的阶段,常常伴随着 5-羟色胺的显著下降,这会导致一些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疲劳和易怒。这或许是不安全感的来源。而这种下降有时会持续 12-18 个月之久。
催产素和加压素,除了名字透露的促进生产和调节血压的作用以外,在爱情中也有着贯通全局的作用,它们常常被认为是亲密关系的粘合剂。催产素可能与信任相关,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新鲜事物的恐惧。
男性与女性睾丸酮分泌的趋势有所不同:恋爱初期男性睾酮分泌显著上升,而女性显著下降,热恋过后分泌水平才归于一致。此外,亲密行为会导致女性睾酮分泌立即(15分钟后)升高,而男性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后(如第二天早上)才有所提高。
来源:YouTube 频道 Life Noggin THE SCIENCE OF LOVE
除了生化方面的认识,神经生理方面也有一些可能的假设:
恋爱中的人可能会觉得糖尝起来更甜。
爱可能导致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的激活水平下降。前额叶皮层和人的许多心理活动相关,包括决策、认知、注意、情绪和计划。杏仁核则是情绪系统的重要中枢,与人的焦虑和恐惧相关。
而看到心爱的人的照片时,男性更多的是激活视觉皮层,而女性海马区(与记忆相关)的激活程度会更高。
比起其它因素,眼神接触是情感维系的主要渠道。
你还可以读……
想要知道关于爱情的最新科研进展,可以在 Scientific American、Psychology Today 以及 Popular Science 上关注相关的话题,读到最新的研究报道。
如果想更深入地阅读,这里有几本爱情相关的科普书籍:
《我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关于爱情、两性和吸引力的科学》: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Larry Young 和科学记者 Brian Alexander 合著的书籍,书名中的“化学反应”既指体内的生理现象,也指它所引申出的爱欲纠葛。
《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和美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 David J. Linden 所著的脑科学科普著作,内容并不局限于爱情,是更硬核的理论读物。
《不靠谱的丘比特——爱与性的科学解读》:本书是《环球科学》杂志推出的“科学圆桌系列”中的一本,是杂志精华文章的合集,质量值得信赖。
《达尔文告诉你,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一本被译名喧宾夺主的书,原书名直译是“超市里的达尔文”,用进化论分析两性关系,语调十分诙谐,作者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行为生物学教授 Mark Nelissen。
《情种起源》:作者 Helen Fisher 是人类学家,曾在 TED 做过 Why we love, why we cheat 和 The brain in love 的演讲 ,还著有 Why Him? Why Her? 和 Anatomy of Love.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中得到的这些结论(常常还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得出的)并不能告诉我们爱情的本质,只能帮助我们理解它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神经科学的研究因为其复杂性,结果也常常不能一致。想要拿这些零散结论合理化自己在爱情中的行为,还是有些为时过早。
不过,这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纠缠,难道不是比科学依据更能击中人心的理由吗?
最后,这里有一份关于礼物的方法论
礼物可能是我们用来表达爱意的方法里,最具仪式感的一种。逢年过节、久别重逢乃至一拍两散,一件礼物会帮彼此加深记忆,也帮我们表达用语言未尽的心意。
放完春节假期到现在,情人节礼物应该送什么可能拯救了至少五千个缺选题的微信公众号编辑。但是,可能你到现在还是没有想好要送对方什么。
我们在讨论情人节礼物指南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吵了一个下午也没什么结果,有人提名绝对不能送的礼物,也会立刻有人反驳说“我就很喜欢啊”,还附带温暖并且虐狗的小故事;有人说送某某一定不会出错,收到的则是“早就烂大街”、“人家可能抽屉里已经放了三四个了”这种无力反驳的回应。
确实,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兴冲冲送出自己觉得超浪漫的礼物,也可能收获有点不解有点茫然的尴尬笑脸。关于为啥我们总是会收到“糟糕气人”的礼物,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曾经做过一次调查。他们发现,送礼物这件事情总是备受吐槽是因为送礼物的人和收礼物的人关注点不一样。送礼物的人更多的关注礼物送出那一瞬间,而收礼物的人则关注礼物的实用属性和长期价值。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们没法一一为你私人定制礼物推荐,不过还是可以告诉你一些会加分的正确姿势。
投其所好,而不是送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大多数人并不真的知道自己的另一半喜欢什么。那些社交网络上的吐槽往往也来自于此——女朋友明明没有耳洞却送她临时在专柜买的一对耳环,男朋友明明酒精过敏却送他一箱红酒,啊,悲剧。
平时仔细留心一下对方,其实礼物并不难挑。我最喜欢收到的礼物咨询一般是这样的格式:我的男朋友是产品经理,喜欢咖啡,音乐喜欢陈昇和李宗盛,已经送过机械键盘、PS4和手冲壶,请问这次送什么好?
重点是,你花了心思去了解对方,试着了解的他的爱好,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之一了。
男朋友如果刚刚踏入职场不久,可以选择能帮他加分的配饰,比如领带、皮带;女朋友喜欢化妆品的就请教一下身边的女生朋友,最近比较火的口红色号是什么,进阶版本可以考虑小众香水、限量版眼影,不过难度系数较高请谨慎尝试;热爱二次元的话就研究一下动漫周边,另一半追星的话不妨试着送送两张爱豆演唱会的门票,如果对方经常和你说起坐太久腰酸背痛,帮她挑一把人体工学椅子或是干脆帮他升级一下全套办公装备——总之就是关心,以及学着正确的姿势关心。
对了,有些东西可能你觉得很好,觉得对方也应该拥有——但是不一定非得赶在情人节送啊!比如智能体重秤、健身房年卡、亚马逊充值卡、超市购物卡、《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他们永远也不会买给自己的那些东西,就是礼物
非必需品、看似奢侈的东西、漂亮但没什么用的东西,甚至是令人自我放纵的东西。小说《麦琪的礼物》结局虽然令人叹息,但是两人送礼的思路并没有错——收到想要很久、又稍微超越了消费能力的东西,带来的幸福感往往是加倍的。
比如对方刚刚搬了新家,送上柔软的手工地毯、香薰蜡烛或是绿色植物,订上整年份的鲜花上门服务也花不了太多钱,但是对方收到的其实还有持续很久的关怀;另一半爱读书的话可以送他舍不得买的全集或者买不到的作者签名版;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一个空气净化器总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说贵的礼物就一定是好的,你们的关系是否已经熟悉到了可以互送贵重礼物的程度,否则加重了回礼的心理负担,反而背离你挑这件礼物的初衷。
让对方感到你的心意,并不一定需要很多钱
联系上许多年没见的朋友,对方说好多年前你夹在礼物里的一张纸条我还留着。
年少时我们也许都送出过长大以后再也不会选的礼物——手工折的一瓶千纸鹤、幸运星,满满一整本剪贴本,贴着对方喜欢的那个明星剪报,那个时候的礼物很难用金钱衡量,因为穷,也因为大方地付出了所有真心。
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太建议送 DIY 的东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手工帝,明明手残却非要送手工制作的摆件,第一次会觉得笨笨的很可爱,含笑收下还要找个地方放起来防止落灰,每次都这么来,对方可能会觉得你真的有问题。
在礼物里附上一张手写的卡片,告诉她/他为什么你要送这个,从远方带回来的一张地图背后有什么故事,把想说却又没说口的话都写进去——情人节的糖不要钱,情话反正就是要甜。
还有就是要不要送花。送花一直同时名列推荐榜和黑名单 Top 5,这是为什么?玫瑰代表的是情人节的仪式感,如果只送花确实有点老土,因为这样只有烘托氛围的仪式感,却没有实质。但是在送出你精心挑选的礼物时,送上一枝花,效果就还不错。
那,有没有临时抱佛脚的礼物清单可以借鉴?
《好奇心日报》早早准备了一份设计控的礼物清单,比如日本120 年历史的印染老铺与甜点师联合推出的合作款巧克力、定制版地图,但是,绝大部分都要海淘,离情人节只有三天的此刻,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礼物推荐都不太实用——来不及了。
我们为快要考试的你,划了一些重点,中心思想就是“来得及”,欢迎酌情取用:
电子产品:在能够当日或者次日送达的电商平台,电子产品的选择最多,但是带有“智能”二字的一切礼物都要小心。机械键盘、耳机男女都可以送,原则是在预算范围内选最贵的。
小家电:颜值很高的吹风机、吸尘器、电动牙刷、洁面仪、电动剃须刀,如果对方还没有,这类提升生活质量的小东西,当做礼物送总没错。
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审美特别有自信,千万、千万不要送摆件,又没有什么用又占地方。
为两个人计划一次旅行,订机票、订酒店、做好攻略,其实只要花最多半天的时间。
如果你能在你的城市里找到书店,去找找有没有内容丰富又精美的艺术画册。
如果你们共享一个电商账号,可以考虑清空购物车。
美好的食物会让人对世界心生爱意,非要到最后时刻才选礼物,去挑一大盒好吃的(对方而不是你爱吃的)零食,比临时抱佛脚的巧克力更好。
按照格式在评论区留言,我们说不定会帮你参谋。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人过节,就趁此机会送份礼物稿劳自己呗!自己喜欢又不需要解释,最合心意的礼物,不就是心想事成。
祝开心。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