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的威力:打开了日本经济疯狂与衰败的双级反转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多恐怖?

  当时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的10倍,相当于美国的60%~70%。那时,世界普遍认为,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日本GDP相当于世界第三、四、五经济大国(德、法、英)之和。以至于欧洲国家在政治上面临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挤压,经济上也面临着美、日的竞争,这也间接促成了欧洲国家抱团取暖,推动了欧盟的形成与发展。

  那个时代,日本超乎想象的繁荣,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度让他们奢靡成风。

  一位作家在巴黎旅行时,听到不远处的日本旅行团大妈们,对着巴黎的几处高楼指点着,嘴中谈论着考虑到底该买几栋,还是全部买下来;去夜店的见面礼,是一块手表,年轻女孩每天出入都有豪车接送,甚至BBA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只能算一般的家中车;被视为富豪才能玩儿得起的高尔夫,迅速平民化;1990年,梵高自杀前创作的《加歇医生的肖像》,被一个叫斋藤了英的日本人用8250万美元的天价拍走。

  当时西方艺术界的评价是:他出的价格是荒谬的、毫无根据的,严重扭曲了市场。

  日本从二战后的灰头土脸,转眼变成暴发户,恨不得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荷包有多鼓,经济有多猛。可中国也有一句俗语:穷不露贫,富不显财。更何况,日本当时的经济繁荣,本质上是浮华似梦,既然是梦,总会有醒来的那一刻。

  二战之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纺织、钢铁、化工等产业,迅速实现工业化。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其经济崛起之快,隐隐有越过美国的势头。

  当时,有美国报纸评论:世界上唯一侵略过美国本土的国家,就是日本。第一次是偷袭珍珠港,第二次就是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

  01造成这一局面的,恰恰是美国自己

  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已经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着手大力援助日本,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资金还有科技的支持,以达到自身在东亚势力扩张的战略目的。

  单就朝鲜战争时期,美军给日本的订单每年高达几十亿美元。这让日本的制造业产量增长了40%。1951年的越南战争,又为日本带来了一波新的工业大发展。这次,日本不仅提供了常规的战斗物资,还掌握了为美军修飞机,修军舰的技能。

  当时驻亚洲的美军,日常用品几乎都出自日本,甚至连死后的装尸袋,也是日本制造。两次战争,让日本大发横财。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企先后将产业转移,先进的生产线直接建在了日本,加上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到了70年代,日本就涌现了一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企业,比如松下,日立,东芝,三菱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

  即使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也没有冲击到日本,反而为日本的汽车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当时日本汽车技术,十分重视节能,其油耗远要比欧洲和美国制造的汽车要小得多。仅这一点,就让日本的汽车出口量剧增。

  自从日本经济复苏、崛起后。嘚瑟劲儿就没停过。

  日本国内有些人开始大谈民族主义,觉得日本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右翼议员石原慎太郎,和后来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一起写过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他们主张日本要在经济和外交等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不能总对美国卑躬屈膝,要对美国说“不”。

  美国资本看着日本崛起,已经很不爽。而日本国内主张政府对外政策要强硬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老大哥看着这个小弟,脸色愈发阴沉。

  02 广场协议的签订

  美国挖掘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名叫卡特彼勒,1980年,这家公司的海外销售额一度达到33亿美元,仅仅过去三年,销售额缩减到了17亿美元。卡特彼勒公司被日本的小松公司完虐。

  卡特彼勒公司的董事长李·摩根经过调查之后认为,自己家的推土机各方面性能都比小松公司的好,之所以竞争不过,是因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太高,美元太坚挺了,自己家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

  这是当时很多美国制造业公司普遍的想法。

  之所以被日本企业碾压,是因为美元的问题,不是他们产品的问题。随着总裁李·摩根放出一句狠话:“只要美元贬值20%,我的推土机就能推到日本帝国首都!”

  这句话,引起了美国国内的反日情绪。

  最先遭殃的就是汽车产业,当时美国大量进口日本汽车,使得本国汽车产业在80年代,就有6万工人失业。激进分子上演各种砸车,恨不得把日本的汽车从美国的领土清除出去。

  美国资本集体游说政府,要政府出台政策逼迫日元升值。只要日元升值了,他们的竞争力就会倍增。

  1985年春,美国参议院将日本列为“不公平贸易国”,紧接着,美国媒体开始对日本口诛笔伐,参议院不断提出对日本的各种经济制裁。

  这个迷之操作顿时让日本手忙脚乱。他们不明白昨日还和美国老大哥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今日大哥说翻脸就翻脸,一点儿面子都不给。日本当时的外相的安倍晋太郎去找美国人,问问美国老大哥到底是几个意思。

  美国的意思很明确:日元升值,美元贬值。

  除去美国资本的压力,日元确已具备升值的基础。日本在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对外贸易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不断提升。这些情况都在给日元升值施加内部压力。虽然日本央行频繁入市,强制阻碍和拖慢日元升值,显然收效甚微。

  而日本政府对《广场协议》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甚至满怀信心。当时日本财政部的大臣竹下登,在签署协议当天向美国人表示,日元再升值10%到20%都没问题。后来在接受采访时,竹下登还称日本是自愿签署协议的。

  广场协议的内容: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务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货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秩序有序下调。

  协议签订后,五国抛售美元,各国货币升值,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尚在可控范围,独独日元,一跃而起,无法掌控。古希腊那句名言:“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也许更准确地概括了日本那将近十年的发展。

  签订“广场协议”的五国财长

  03 “广场协议”,拉开了日元升值的魔幻序幕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以实现美元贬值,相继抛售合计180亿的美元。

  日元的升值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1985年9月底,《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开始升值,初值是240元;

  1986年2月,190元,就已经达到了当时财政大臣的预设目标;

  1986年9月,150元,超过目标完全停不下来;

  1988年1月,120元……

  由于美元贬值速度过猛,1987年上述五国与加拿大又签署了《卢浮宫协议》,意在结束广场协议,阻止美元的持续贬值。但日元的升值势头却无法遏制。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日元兑美元已经升值了一倍!在美元结算的世界里,这就相当于日本国民的平均财富值凭空增加了一倍!由于日本的生产资料严重依赖进口,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制造成本下降,缓解了出口成本上升的压力,所以当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超过1%。

  于是,一向以高储蓄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开启买买买,花花花的生活模式……

  日本企业更是在全球疯狂秀自己买买买的实力。1987年,日本三菱地产以14亿美元购买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美国媒体称日本人“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同年,索尼以34亿美元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1991年,亿万富翁横井英树又以4000万美元,将被视为纽约心脏的帝国大厦收入囊中。美国社会惊呼“美利坚被推上了拍卖台”!

  而这一系列疯狂背后,却已经隐隐透出危险的讯息。

  一次,一个日本造碗企业的老板和政府官员聊天时,就跟对方倒苦水:“日元升值,我们实在扛不住了啊。”

  政府官员:“升值你们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原材料,成本会低嘛。”

  老板苦笑说:“我的厂子是造碗的,从国内挖土就行,能用得着什么国外材料?”

  日元升值,对那些需要进口生产材料的制造业来说,的确起到了生产成本的降低,但是对于这些不需要进口生产材料的制造业来说,这就是飞来横祸,这个祸,还是本国政府主动扣在他们头上的。

  当时,日本一块低端的石英表,能足足卖到40美元,而中国卖到日本的同款,只需要1美元;一双拖鞋,日本的要卖5美元,中国生产的同规格拖鞋只需要0.5美元。

  “广场协议”后,日本食品、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一些传统出口行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彻底没有了。

  噩梦正在缓慢逼近日本人,在他们用金钱垒起的城堡中,腐朽逐渐显现出丑陋的模样。

  04 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广场协议”签订后,美国设想的贸易顺差并未到来。一方面,日本政府企图用日元升值,将日企的利润让给美国,但是日企却不这么想。能把在手上的利润,傻子才会拱手让给外人。

  在丰田的一家零件制造厂,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在工作时,把数控机床的防护罩全打开了,旁边师傅看见了,就痛骂这个小伙子:“你打开一半不就得了?这一次浪费几秒钟时间,一年下来要浪费多少钱你知道吗?”

  日企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成本,日货在面对美国商品还是具有优势,美国货该卖不出去还是卖不出去。到了1986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没有如美国所愿减小,反而增大了。显然,美国并没有从日元升值中占到便宜。

  美国方面,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再次施加力度。

  前脚两国刚刚签了一个《美日半导体保障协定》,要求日本增加进口美国半导体产品。后来美国找茬说日本违规,要加关税,部分产品甚至被加了100%的关税,举个例子,1987年,美国对日本电视和计算机征收100%的关税,1995年,对日本豪华轿车征收100%关税。第三步,美国再次扶植起韩国,与日本分庭抗礼。

  除此之外,美国对日企频繁使用“301调查”,对日企所谓的“不公平”、“不合理”贸易进行审判,然后由总统出台政策制裁相关公司。

  1987年,美国称东芝违反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禁运规定,卖了8台机床给苏联,让他们的潜艇技术得到了升级。美国朝野震怒,罚了东芝150亿美元,禁止东芝所有产口向美国出口,为期5年。这事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是瞎找的一个借口。与其说8台机床就能让苏联的核潜艇技术得到升级,还不如说日本的鸡卖到苏联后,能生鹅蛋的可信度大。当时国际上,违反了禁运的不止它一家。很显然,美国就是在针对日本。

  美国的手段,从上个世纪延续到这个世纪,万年不变。不论是对日企,还是这些年对欧洲竞争对手的强行收购,比如拆分收购法国核电公司阿尔斯通,以及对我国科技公司的打压。都是先发起舆论攻势,往你身上泼脏水,再发起调查,单方面宣布调查结果,以此为依据实施制裁。真是应了那句“我是你的法官,你的陪审团,也是你的刽子手。”

  这些贸易制裁加上日元升值,日本的出口大打折扣,1987年,日本出口总额下滑了20%。

  日元升值,也让日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进口材料降低,但是,国内的各项开支成本却不断增长,迫使很多日企选择人力物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东南亚、中国。

  日本在这场日元升值中,同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日本社会的繁荣景象,随着日元汇率跌破200,日本人自认为的市场不会失控,变成了笑话。

  05 不可控的金融

  金融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谁也不知道打开它后会发生什么。它不创造财富,只负责流动和分配财富,优化投资,仅仅是这个特性,就成为了投机分子的财富密码,资本家的薅羊毛利器,而且这帮人玩残了还得带着全世界所有人一起完蛋。

  “卢浮宫协议”签订后,日本独自降息。1986年1月30日,日本宣布将银行利率从5%降到4.5%,4月,日本再度降息,日本银行利率降到3.5%。7、8、10月,继续降降降,不到两年的时间,日本的银行利率已降至不到2%,广义货币(M2)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根据日本政府的构想,利率降低了,存钱的人会把钱拿出来投资到工厂等实体产业,帮日本制造业公司减轻点压力。

  不知道该评价日本政府单纯,还是说他们蠢。

  资本是逐利的,没有那么多投资人会对实业感兴趣,因为它投资大,利润低,回报见效慢。既然这么多的钱,放在银行没利息,投资实业又赚不到钱,那就只剩下炒股和炒房。1987年—1989年,日本的股票价格平均上涨94%,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03%。

  当时应运而生的各种金融信贷公司,成为了拿走银行的钱,再转手卖给炒房和炒股人的二道贩子,这种金融信贷滋生出泡沫,泡沫每扩大一点儿,金融信贷就会增长一点,二者循环往复。

  最让人诧异的,是日本政府直到1989年,对泡沫经济都没有重视起来,日本银行和经济企划厅等于住进了一群瞎子,有意或者无意地漠视了它,当时政府决策一门心思地关注实体经济、消费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对金融领域和资产价格出现的“异常”毫不在意。

  但是,当时房地产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柱,其实已经成为泡沫经济的提线木偶,巨大的经济收益等于一座没有根基的房子,说塌就塌。

  1989年底,迟钝的日本政府终于感觉到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再次使用了五年前政策,只不过这次,是调高利率。而一跳就是连级跳。当时强烈主张抑制泡沫的三重野出出任银行总裁。一出手,直接将利率调高到4.25%,到1990年5月,利率已经上涨到6&。

  可是,金融市场从来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地方。

  1989年,日本调高利率,1990年,股市在开盘首日就跌了202日元,投资人开始抛售股票,但是抛售的人越多,价格跌得也就越快。紧随而来的,是日本房价,一泻千里。

  泡沫被戳破后的代价,让日本直到今天,都没能缓过劲儿来。

  大量炒房炒股人破产,海湾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日本制造业成本急剧上升,大量资本被套牢在房产和其他投资品上,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频发。日本制造企业开始成批倒闭,社会失业率大增。而制造业的贷款也成为不良贷款,让银行疲于应付。整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率始终不足1.5%。

  90年代中期,日本又经历了货币迅速贬值,即“抛售日元”,日本经济雪上加霜,至今也没有走出衰退阴影。

  1996年,三菱地产因巨额贷款被迫破产,美国人又以14亿美元买回了洛克菲勒中心,只不过当时的汇率是1989年的一半,美国人实际上只花了当年一半的价格。

  06 “广场协议”是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举一个德国的例子。同样签订了“广场协议”,但是,德国在签署协议之后,对房地产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调控措施,在此后的20年里德国的房价才上涨不到一倍,蓄意提高销售价和租金的还会有可能服刑。一心一意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消除汇率升值带来的不利因素。

  “广场协议”仅仅只是一份协议,怎么玩儿,看得政府的宏观调控,日本政府硬把自己玩到抽筋拔骨。

  不可否认的是,“广场协议”对日本制造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一份“广场协议”,让全世界的资本冲向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去投机,投机抬高了股市、楼市,无形中增大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对日本人来说,宁可贷款炒房炒股,都不愿再去工厂拿那份死工资。当股市和房地产的价格炒高,外资撤离,股市和房地产价格迅速回降,再回头想要去挽救制造业,才发现,制造业早已经毁于一旦。

  接盘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就是中国。单就疫情期间,中国车间传来洪亮的机器轰鸣声。全国数千家企业新增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生产业务,紧急审批资质,快速改造生产线。

  “中国制造”的雄厚基业,为超大规模的防疫动员创造了条件,为白衣战士反攻病毒不间断地输送情报和弹药,为疫情后的秩序修复提供物质保障。

  而这份雄厚,又岂是一日之功。国之命脉,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国民安居的根本。

  同时,我们国家在面对经济迅速增长,与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国民消费水平的飙升,房地产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增长,都实施了管控措施。2018年出台《资管新规》,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央行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既要减少热钱的投机行为,又要防止实体经济硬着陆。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国家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本国经济的操盘手,稳稳地落在自己手中。最起码,不用看着谁的脸色行事。

  举报/反馈

上一篇:好玩的奥特曼手游有哪些 关于奥特曼的所有游戏大全
下一篇:《风声》的拍摄经历成了演员们挥之不去的噩梦,张涵予:生不如死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