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甘肃生态:守护青山绿水 绘就生态新画卷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本网记者?何星丑

  建设美丽甘肃,核心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甘肃省全省上下牢记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环保、促发展,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省深刻吸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动真碰硬抓整治,举一反三建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注重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有效促进了责任落实和观念转变。2016年以来,中央对我省开展了两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62项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交办的1984件信访问题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51项问题已完成整改48项,交办的2643件信访问题已办结2635件,阶段性办结7件,办结率达到99.9%。

  

  靖远哈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料图)

  在靖远县北部的哈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树木丛生、绿植遍野。“在长期有效管理和保护下,保护区的植被面积逐年增加,病虫害少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增长明显。”护林员王有营说,他在哈思山自然保护区当护林员已有多年,见证了保护区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林区环境逐年改善,林木质量显著提高,生态效益明显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近年来,靖远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思路,争项目、抓质量,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国土绿化、江河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强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了全县生态功能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在永靖,黄河呈独特的“S”形穿城而过,形成了集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太极山川,勾勒出了西北高原独有的山水画卷,使黄河三峡成为一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眼下,走进太极岛,“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的独特景观引人入胜,太极岛湿地修复工作成了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为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给沿线群众带来福祉,自2016年以来,该县在太极岛实施了沿黄河太极岛段湿地修复与综合治理项目和太极岛生态绿道一期、二期等项目,通过打造花海黄河风情景观带、种草种树、设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旅游设施等一系列措施修复和保护湿地。经过几年的治理与修复,太极岛湿地从萎缩到恢复,现已形成一道集生态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屏障,沿岸形成了“一廊”(沿黄河景观风貌长廊)、“五园”(百花长廊、芦荡飘雪、彩舟竞渡、荷港颐趣、长河映日五个主题园)旅游新格局,沿兰永公路打造出了一条“黄河绿道”,带动了全县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居住在太极岛附近的村民孔正玉动情地说:“以前这里水质不好,站在河边就能闻到臭味,现在水越来越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作为本地人,我感到很幸福。”

  过去10多年时间,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长三木知坚持为草原垃圾“做减法”,为草原绿化“做加法”。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自愿加入环保志愿队伍,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三木知说:“我们民间团体志愿者自愿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把自己家乡的环保工作做的更好。”

  千万陇原儿女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刻在了脑子里、落实在了行动上。今天的甘肃,从黄河之滨到祁连之麓,从雪域高原到黄土大塬,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李白笔下的祁连山尽显雄浑和壮美。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祁连山甘肃段绵延1000多公里,其中700多公里在张掖。山谷中流出的黑河水滋养着张掖大地的村庄和城市。山丹马场苍茫辽阔的草原上,骏马奔腾,羊群撒欢儿。这是如今生机盎然的祁连山的缩影。

  

  祁连山国家公园(资料图)

  甘肃省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撤人员、拆设施、封矿井、清现场,自2017年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以来,甘肃省经过5年的综合评估,祁连山生态环境“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黑河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等重大项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山脚不远处的平羌口资源管护站,站长李俊德在这工作近十年,十年间,他亲眼见证了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以前山坡上放牧的人多,牧草都被牛羊啃光了。近几年保护区封山禁牧,野生植物得到恢复,野生动物也多了,3月份我还看到白唇鹿跑到山下树林里觅食呢。”

  牛羊粪是天然的优质肥料,甘南州全面推广有机肥,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现在,甘南州有机肥生产企业达14家,年产量近50万吨。”甘南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村家家都用有机肥。”卓尼县阿子滩镇下阿子滩村村民巢永胜说,起初担心有机肥肥力低,政府承诺减产给补差价,一年下来产量没怎么变,“有机肥种出的青稞、蔬菜口感佳,卖得好,土壤板结的问题也解决了。”

  目前,甘南州乡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达100%,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甘南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8个;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21年甘南州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去年,甘南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481元、10142元,同比分别增长6.6%、11.1%。

  点开手机,空气质量优;出门上班,蓝天白云好。“环境好,幸福指数高!”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大气执法科科长马青说,最近她正忙着检查工业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马青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兰州市民深受大气污染困扰,为找回蓝天白云,兰州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执法全时段监督重点企业排放情况,发现企业违法违规排污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制止、查处。”马青说,通过不懈努力,2021年兰州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天;今年截至9月底,全市优良天数225天,同比又增加4天。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突破

  甘肃锚定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近年来,定西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十大生态产业扩能升级,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21年,全市实现生态产业增加值1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7个百分点;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税收收入7.23亿元,同比增长7.09%。

  

  敦煌光热电站(资料图)

  在坐落于通渭县华家岭上的华能华家岭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调度室内,数十台显示器清楚反映出风电场内每一台风电机组运行情况。“风力发电前期购置设备投入大,中后期设备运维成本高,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持续发展绿色电力注入了动力,为公司推进研发、提升产能提供了不小的助力。”据这家公司财务负责人任军民介绍,今年该企业共享受风力发电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实现退税614万元。

  据了解,定西市通渭县从2012年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华家岭吊装成功,到2021年12月30日尖岗山20万千瓦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通渭并网装机总容量达到110万千瓦,一跃成为甘肃省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随着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持续发力,定西市风电、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定西市绿色能源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减免及增值税留抵退税共6578万元,绿色能源产业在各类政策支持下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敦煌光热、风力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适宜风光电项目建设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理想之地,具备规划建设大型多能互补一体化外送基地的资源条件。2009年全国首个2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落户敦煌,敦煌在全国率先开启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近年来,敦煌市抢抓“双碳”机遇,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敦煌光电产业初具规模,园区建成区面积近60平方公里,共落户企业36家,其中发电企业32家,配套装备制造及服务企业4家。相继获批光电项目2259兆瓦,其中光伏1999兆瓦,光热260兆瓦。已建成光电项目1159兆瓦,其中光伏999兆瓦,光热160兆瓦,电力总送出容量今年预计将达到280万千瓦。

  未来,敦煌市将继续坚持“大项目带动、基地化开发”原则,做好本地消纳基础,立足外送消纳,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积极推进风电开发,做好储能等调峰电源建设,构建电源、电网、消纳、调峰、装备制造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敦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规划,到2025年新增风电、光伏、光热及电化学储能多能互补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到2030年建成敦煌多能互补基地,基地电源总装机规模为1700万千瓦。年输送电量387亿千瓦时,通道年利用小时数达4838小时。

  生态承载能力有效提升

  甘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厚植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切实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近年来,甘肃省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治,明确停止一切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针对督察反馈的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瘦身”问题,陇南市组织对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评估论证,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对保护区重新进行了划定。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9281.4公顷,是调整前的1.82倍,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尕海湖湿地(资料图)

  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5座,在武威市、张掖市实施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33个,累计投入资金5.915亿元,治理面积2193.4公顷。督察反馈指出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问题后,对全州12家金矿采选企业进行全面核查,委托国家科研院所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会诊把脉,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全面科学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加甘滩金矿完成覆土绿化面积3.88万平方米,铺设生态草毯3.49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渣场周边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环境隐患;格萨尔金矿完成矿区恢复治理面积91.3公顷,完成11个采坑的恢复治理,昔日破坏的草原复绿“重生”。

  如今,新成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5%。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保护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了生态环境持续扩容,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在如今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从雪山冰川到潺潺泉水,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逐年提高,超过1000只的岩羊种群、超过200只的白唇鹿种群频频被发现,巍峨连绵的祁连山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甘肃着眼常态长效,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构建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开展省以下生态环境垂管改革、综合执法改革、按流域设置监管执法机构等试点,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的“双林长”工作机制和全域覆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林长责任体系全面建立,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林长制改革新机制。

  各地以“长”为核心,明晰责任主体,划分责任权限,推进问责激励,党政领导林草保护发展责任进一步压实。截至目前,全省设立各级林长62288名,设立林长制公示牌17493块,省市县三级设立林长制办公室,专门负责林长制工作。

  全省以“制”为保障,结合各地实际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林长制推行提供制度保障。省林草局与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建立协调推进林长制深入落实的制度机制,逐步形成林长统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构建齐抓共管、资源整合、同向发力的林草治理新格局。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甘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如今,从“林长制”到“林长治”,陇原大地绿色底蕴更加厚重,绿色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甘肃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举措扎实推进。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极大提高。

上一篇:《二进制恋爱》我说都是因为“风”你信吗?
下一篇: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终其一生都在治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