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义民董伯起:东沙侦倭被俘,押解日本一年,坚贞不屈被放回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日本长崎岛的倭寇头领村山等安,派遣他的次子秋安率领13只船,离开长崎,远征台湾。

  “(万历)四十四年夏,倭将有事东番,漂渡闽越间。”(《东西洋考》)

  结果船队驶到琉球海面时,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散,秋安与村山失去联络。

  面对下落不明的儿子,秋安赶紧派船队出海寻找儿子,寻着寻着就寻到了大明沿海。

  “长崎岛倭酋等安,与鸡笼番构难,其子秋安未归,遣船寻觅。”(《崇相集》)

  咱们要说的义民董伯起便要登场了。

  

  1、临危受命去侦探

  董伯起,福建闽县人。其他资料不详。

  当时停靠在福建东涌的倭船有两艘,但是当地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奸民”,散布谣言称:

  “倭遣蔡钦所、陈思兰子,督船三百只来报仇。”(明·董应举·《崇相集》)

  结果整的当地军民人心惶惶,尤其是沿海居民,争先恐后的跑到省城福州避难。福州的城门也是日夜紧闭,生怕有倭寇来袭,毕竟倭寇又不是没来过。

  但是一直这么躲着也不是事啊,尤其是不知道倭袭是真是假,要紧的是赶紧派人出海查看。

  于是福建右副都御史兼海道黄承玄,以厚赏招募军民出海侦探倭情,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答应。

  只有董伯起挺身而出,接下了出海侦探的任务。

  但是关于董伯起的身份,却有不同的说法:

  《涌幢小品·东涌侦倭》载:“闽抚台黄与参(承玄),遣义民董伯起出海探倭。”

  是义民。

  但是海道副使韩仲雍给万历的报告说:“本道差出侦探把总董伯起。”

  这里又成把总了。

  

  《东西洋考》载:“闽遣材官董伯起侦之。”

  这里又成了材官,也就是主将亲兵的意思。

  但根据其宗族祖父董应举的《崇相集》记载:董伯起家一贫如洗,怎么看也不像是当把总的人;他被倭寇放回来后,更是过上靠借债度日:

  “今伯起满身皆债,日食难度。”

  所以应该不会是把总。更像是义民或者材官。但韩仲雍又口口声声说是把总,他也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忽悠万历。所以董伯起应该就是材官,然后挺身而出应募侦探,临时被黄承玄升为把总了。

  毕竟他宗族祖父董应举,跟黄承玄的关系不错。

  2、出师未捷被倭寇捕获

  万历四十四年五月十四日,董伯起与随从傅盛,水手李进、叶贵等人,出城前往沿海侦探。

  十五日,董伯起等人来到龙塘堡,但是找不到出海船只;幸好族亲董应举在戍守龙塘堡,给他们找到渔民施七的船,众人才得以顺利入海。

  十六日夜,众人出海。

  十八日一早,董伯起一行驾船到达东涌岛,然后登岸上山张望,结果没有发现倭船。

  其实在东涌不远处就有倭船两只,只不过卸下船帆后,潜藏在南风澳、布袋澳一带,所以躲过了董伯起等人的侦查。

  “伯起不见也,以为无倭矣。”(《崇相集》)

  结果呢?这伙义民因为不知道隐藏自己,反而被躲在暗处的倭船发现,于是倭寇驾船过来。等董伯起一行发现后,当然要第一时间撤退了,但是水手李进发话说:

  “今勿走,走则铳打立尽。”(《涌幢小品》)

  

  咱们现在要是跑路的话,倭船一定开枪把咱们打死,于是众人放弃撤退。最后被倭船堵个正着,于是抓住他们开始询问:

  “汝何船?”(《崇相集》)

  董伯起他们肯定不会暴露自己,只好编瞎话说,自己是“讨海船”,也就是普通渔船。

  但是倭寇头目明石道友不信,因为他仔细看了董伯起的手,应该是当过兵的。于是拔出倭刀恐吓说:“汝不是讨海人。老实说;不说,杀汝。”(《涌潼小品》)

  而且还对李进等人威胁,刀架在这些人的脖子上,吓得他们颤抖不已。董伯起知道是躲不过去了,为了不让同伴受连累,董伯起只好自爆身份:“我说亦死,不说亦死!我军门闻汝来侵,已造五百只船以待;令我出侦。今日杀我由汝、不杀由汝;我兵船即至矣!”(《崇相集》)

  反正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我也不瞒你们,我就是福建黄军门派出的侦探。要杀要剐随你们的便,但是我们明军水师也准备好了五百艘战船,你们要是敢杀我,就等着挨捶吧!

  没想到这些话还真镇住了明石道友,于是董伯起躲过一死,但是倭寇准备把他挟持到日本。

  据倭寇的通事(翻译)说:“彼国(日本)法重,去早、去迟皆杀;欲借汝「首军」一人去报国王免罪。八月即送汝归,无恐也。”(《崇相集》)

  我们出来转移后一圈没找到秋安,所以只好抓你们明朝的“首军”,也就是将领回去交差。但是你们也别害怕,我们不会杀你们,就是去走个过场,八月就把你们放回来了。

  于是倭寇问谁是首军,大家伙都指向董伯起,于是倭寇不由分说,就把董伯起挟持到倭船上了。至于同行的其他人,倭寇则全部释放了。董伯起在倭船上对同伴大喊:

  “我今拚命报国矣。”(《涌潼小品》)

  以此表明虽然被倭寇俘获,但绝对不会折节投降,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在被倭寇带走之前,董伯起向倭寇索要明朝衣冠:

  “即索网巾于倭,得之。又索衣,首军以番衣予之,不受。从叶贵等,借衫递与之。”(《涌潼小品》)

  他可以接受倭寇赠与的明朝网巾,但绝对不会接受倭寇服饰,最后还是同伴把衣服脱下来给他。董伯起不穿倭寇之衣,就是表明不会跟倭寇妥协,绝不会投降泄密。

  3、身居倭国志不屈

  五月十九日,倭船起航带着董伯起回国,临走之前董伯起写下“誓死”遗书,托沿海百姓送达董应举手里。表明自己不会被这个宗族丢人。

  此后董伯起被带到日本,基本断绝了印信,但偶尔会托人带回书信。谁信具体内容不可知,据看过的董应举说,极其的慷慨激昂:“观其来书无一毫儿女态,某亦心壮之。”(《崇相集》)

  董伯起被捉走的消息传开后,就有人组织搭救;但对于这位身在异域的宗孙,董应举坚决反对搭救。他生怕倭寇挟持董伯起“奇货可居”,借此胁迫明朝,到时候就难以收拾了。况且被俘不是好事,董伯起也甘心赴死,还不如让他以死明志:

  “男儿以王事死异域,何所不可;但恤其家、怜其母节,彼死瞑目矣。决不可遣人迎,亦不必阴购熟走倭人作计。”(《崇相集》)

  此后董伯起也就无人搭救,关于他在日本的记载也很少,但有一定可以确定,那就是不会投降。

  

  据后来送回董伯起的明石道友称,董伯起被带回到长崎后,等安又把他带给德川家康看:

  “遂为倭夷擒帶至日本国见倭王,解其利害。”(韩仲雍《题为飞报倭船事》)

  董伯起不卑不亢,保持着该有的忠义气节,而且深明大义,深深折服了德川家康:

  “今因等安送到伯起,見其词气耿介,货色无染,仰中华人物盛美。”(韩仲雍《题为飞报倭船事》)

  董伯起到达日本后,非但没有受到折磨,而且还受到各倭寇头目的馈赠。但是董伯起拒绝接受,结算接受,也是随手赏赐给其他倭寇,自己坚决不留一分一毫。

  董应举评价他说:“其不受倭馈,乃得生还。”(《崇相集》)

  正是因为表现出这样的坚贞,所以不但受到了倭寇的敬重,也让他得以归还故国。

  4、回国之后遭猜忌

  万历四十五年初春,倭寇送董伯起回国,直到四月十九日午时,才抵达广东台山。

  《明实录》载:“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奏称:本年四月十九日,有台山游兵船一只送回董伯起,随为官兵阻于黄岐。”

  海道副使韩仲雍赶紧起身过去查看,随行的还有参将沈有容,但是他们并没有拉横幅欢迎董伯起。而是对倭船送回董伯起的动机怀疑,随即将倭船六只拦截在黃岐,对船上的人员进行盘问:

  “反为译审送回董伯起果出何意?有无赍带彼国表文关牒?堪为信凭?”

  他们一面审问这批倭船,一边下令水师封锁倭船停泊一点海域,生怕发生变动。

  

  三天后,沈有容终于查明他们携带文件、人员等项,确定是送董伯起回国的。韩仲雍送上食物犒劳:“卑职见其远來跋涉,隨將白米二石、老酒二瓮、猪羊各二只过船赏賚。”

  最后才提审董伯起,倭船除了送回他,还有没有其他动机,比如要求通商、趁机作乱等等。董伯起明确回答:没有。

  “彼中别无船来,送回委无别意。”真就是送我回来的。

  至此董伯起才被从倭船接回去。

  但等韩仲雍的奏疏上到兵部之后,兵部的老爷们不相信这事这么简单,倭寇会这么好心送董伯起回来,对倭寇送人的动机很怀疑。于是下令抓捕董伯起,送到兵部接着审问:

  “仰道即速委官到船审验虚实,一面将董伯起绑解本院查审。”

  如何审问不得知,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释放了,董伯起又回到了福建。

  但是生活上就很不如意了,董应举多次在书信里提到,“伯起一贫如洗”“伯起满身皆债”等等。可知经济生活很糟糕,没有享受到该有的英雄待遇。

  关于董伯起的结局,《福建忠节传》载:“万历季,倭复入寇,伯起与弟贞起力战死之。”

  

  可见被关押放回后的董伯起,应该是又回去当兵了,尽管生活上很困难,但报国之心未改。并在随后倭寇入侵的过程中,与弟弟董贞起力战殉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位卑未敢忘忧国。

上一篇:你知道in a bind是什么意思吗?
下一篇:97亿金融暴雷背后,凤凰卫视走到“危险时刻”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