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揭露你所不知道的“藤校”内幕|除了追逐,还有其他选择吗?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ad

  

  撰文 | Beth 编辑 | Yuan 图片 | Unsplash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发榜季,学校和辅导机构无一不在高调晒着藤校offer,各大公众号也来捧场,爬藤经验、爬藤秘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潮起伏。

  不能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爬藤的时代,但哪个父母心底没有对藤校和名校的憧憬?也是父母对自己未完成心愿的一种寄托,似乎只要孩子努力、争气,能进藤校,就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家长可曾想过,孩子们进入藤校之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他们真的能接受到一流的大学教育吗?毕业后能否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是否学会了有深度地思考人生?

  如果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推荐读一读《优秀的绵羊》这本书。

  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盟校学习并工作了24年之后,2008年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耶鲁大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

  

  “当我们认为名校能够为你带来无限机会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对名校的一厢情愿,也伤害了我们自己呢?” 作者在一开篇就抛出这样的问题。

  1

  从藤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看精英教育缺失的到底是什么?

  2007到2010年间,将近一半的哈佛毕业生,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金融和咨询这两个行业,超过1/3的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11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中,仅仅从事金融行业的毕业生就高达36%。相比之下,耶鲁大学2010年的毕业生中,25%的学生选择了金融和咨询,这已经是很低的比例了。

  在自称多元的精英校园里,为何有如此高比例的人选择了做一模一样的事情?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作者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科学可靠的调研时,问及他们对毕业之后的计划和憧憬,没有一个人谈到咨询或者投行。

  

  耶鲁和同等级学校的毕业生总是觉得,如果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挣不到10万美金的年薪,那么自己的名校文凭就等于浪费了。很多常春藤盟校毕业的学生都有这种心态。

  他们认为哈佛、耶鲁以及同等学校的文凭,就应该获得认可,而咨询类工作完美地满足了这种心态。

  作者从身边加入咨询行业的同学和朋友中了解到,他们加入咨询公司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能做”。极少数人有了这样的机会,还有勇气做出其他的选择。

  虽然表面上这些工作的背后是丰厚的收入,也让我们错误地认为,名校生受金钱所驱使才选择了这些工作,但是学生选择这些职业的最根本动机并非个人欲望,而是一种行为惯性,是在大学之前以及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生活、做事和思考的惯性。

  他们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并没有了解自己内在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对这些年轻人来讲,最大的疑问是:除了这些工作之外,还有哪些工作是值得去做的。

  《出身》一书的作者在实地访查中发现,顶尖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已经成了“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名校生的进修学校”。

  学生之所以走向这些工作岗位,不仅是受到高薪、光鲜靓丽的生活吸引,更因为这样做可以暂时逃避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

  

  当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毕业生们判断它应该是有价值的。其背后的关键在于安全感、方向感的缺失,以及不想失去机会。这一切都源自恐惧,精英学生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是害怕失败的心。

  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

  许多精英家庭的孩子挣扎于“有价值”与“被认可”之间,在自负与自卑之间游走不停。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完全受控于他人。

  资质至上的心态,使人们以狭隘的目光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回报率或实用性来衡量,忽略了学习和探索内心真正的追求。

  前任哈佛学院院长哈里·R.路易斯(Harry R. Lewis)曾经写道:“学生们都不愿意去上一门自己没有把握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因此大家无法拓展并超越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

  但是因为学生们都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不甘落后于他人,只愿意接受能够帮助他们拿到A的挑战,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

  2

  学校不会“主动”去教育你

  当然,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自己,大学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精英大学的教授同时承担着授课和课题研究的双重责任,后者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本职,课题研究往往会获得来自政府源源不断的资金,因此大学的资源分配在教学和研究之间竞争时,后者轻松胜出。

  这就导致了教授普遍不重视教学的现状,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课题研究,他们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们没必要去考虑他们那方寸研究领域之外的事情。因此,他们无法成为能与学生深入沟通,并为学生解惑的导师。

  在顶级的大学里,重视教学的教授并不仅仅被轻视,而且会被直接怀疑其做学术研究的态度,因为花在教学上的每一分钟,意味着牺牲了学术研究的时间。

  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副会长厄恩斯特·博伊尔(Ernest Boyer)所言:“赢得‘最佳教学奖’对将来申请终身教授职位是具有严重打击性的。”

  

  在高等教育高度商业化的今天,高校追求的不再是教授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认为教学实乃资源浪费,为了减少成本,高校降低了全职教授的授课工作量,聘请了大量兼职以及临时的教学人员来替代教授工作。

  根据统计,2011年美国高校终身教授人数占整体师资的25%或更少。临时性员工降低了成本,但也降低了教学质量。

  兼职教师相对经验缺乏,工资偏低(平均3000美金一门课),流动性大,往往集中在终身制教授回避授课的入门级别课程,但这些初级课程对刚入校门的大学生有着及时并深远的影响。

  大学教育质量的优劣学生心知肚明。尽管耶鲁大学的师生比为1:6,在全美范围内首屈一指,但是作者的一位学生告诉他,在大学四年里,能够影响她的思想深度的教授屈指可数。

  另外有学生向作者倾诉,一对一的互动机会太稀缺了,与教授进行有深度的思想碰撞的机会更是可遇不可求。

  2005年的一份大一新生的调查问卷显示,不到1/6的新生对教学表示“非常满意”。另外一份大四学生的问卷显示,超过1/3的学生表示课堂很无聊。

  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既不能帮助学生们靠近理想,也不能引导他们如何追求理想。

  当然,也有人认为大学教育让他们受益匪浅,但是他们总会补充,“如果你想要去找,机会是存在的”。言外之意,你必须去寻找,而且真的很努力地去做。

  有人这样评价,“哈佛依然是世界上最棒的受教育学府之一,但是它不会主动教育你,也不会很有深度地引导或者影响你,甚至挑战你。”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马克·埃德蒙森(Mark Edmundson)建议:“要获得真正的教育,不论学校的知名度高低,你必须与学校博弈。” 事实上,越知名的学校,你越得努力去争取。

  3

  你所不了解的精英大学

  在哈佛大学,“几乎听不到任何反对学术要求过高的声音”。虽然学术标准因学校而异,但是教授和学生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一种“默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默契”就会催生学生以低质量的习作换取更高的分数。

  只有在常春藤盟校之类的地方,老师们才会把A-当成默认分数。只要你去上课,就不可能考试通不过。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A-是个分数,倒不如说是一种隐喻,一种特权的象征。事实上,校方是在告诉自己的学生,别担心,我们会罩着你。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从小便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

  学生们通常要学7或8门AP课程,参加9或10项课外活动(如果你的课外活动只有五六项,招生官从一开始就会注意到,这样的申请简直是出师不利),还要逼着自己成为全能冠军或者是足够“偏”的偏才——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等等。

  为了完成这些,为了能够“修成正果”,学生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对大学的憧憬。

  进入精英大学以后,学生依然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学生们备感压力,却必须展现给公众一个完美的形象),不仅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更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能够全身心地去倾注于某种挚爱。

  

  一位从海军退役、上过社区大学、后来又进入斯坦福的学生这样描述名校学生:

  我认为斯坦福(以及美国和世界上其他类似斯坦福的学校)的学生都是长在花园里的鲜花。他们会得到很多人的照顾,包括他们的父母、辅导员、考试辅导专家、老师、教授、朋友等等。只有在这些人的精心培育下,它们才能盛开。这些花朵虽然美丽,但却很脆弱。

  4

  除了追逐藤校

  还有什么选择?

  对待排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忽略它。

  排行榜往往把两类风马牛不相及的学校进行对比,或者在两所极其类似的高校之间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评分。排名体现的是学校的市场地位,而非教学质量,但是学生的选择依赖的是名气,而非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学校。

  如果你追求博雅教育(一种全人教育模式),最佳的选择是文理学院。

  文理学院的教授招聘及升迁原则,很大程度上依据教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包括为学生提供的个人咨询时间,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等。文理学院的教授具有更强的学校大家庭身份的认同感。

  在文理学院,课堂教学几乎都是以研讨形式进行的,教学者都是全职教授,极少数为兼职讲师,更没有大型学校由硕、博士生代替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整个教学和学习环境是亲切的,但也是激烈的。

  另外,由于少了学术研究的强调,人文学科至少与科学学科平起平坐。文理学院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开小差儿,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研讨中。

  作者认为,最佳的高校是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比如里德、凯尼恩、卫斯廉、西沃恩和曼荷莲等等。

  这些学校一心服务于教育真正的价值,没有兴趣与哈佛耶鲁竞争。虽然是第二梯队,但是它们的质量绝非二流。

  在比较学校的时候,作者建议多考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之外的其他榜单,如“改变人生的大学排行榜”,“隐藏的常春藤”或“华盛顿月报”。这些榜单是以大学为社会福利所做的贡献为依据的。你所需要的是,一所关心你的学校。

  

  作者强调,不论就读于哪所大学,一定要学会主宰自己的教育,而不是让教育来支配你。

  初到大学,要以敏锐的嗅觉迅速寻找良师,并要勇于在课堂之外同他们建立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再者,大学教育要先帮助我们成人,后帮助我们获取某领域的专业技能,因此选课的原则就是如此。

  大学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大学代表着人生一次机会,善待这次机会,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你就读的学校,而是你自己本身。

  

上一篇:原创风犬少年的天空女主现状:大力娇变身遗体化妆师,张婧仪形象固化
下一篇:《悬崖之上》说说只有东北人才能看懂的五个细节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