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长安段的世界文化遗产:彬州大佛寺石窟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前 言

  Foreword

  彬州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主干线上,作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其始建的主要创意之源除了千万生灵的超度需要外,还来自丝绸之路所馈赠的佛教信仰。其造像设计理念与由此形成的印度、中亚、内地彼此过渡以及相互融合的艺术风格又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突出象征。千百年来,彬州大佛寺石窟见证了绵长历史的沧桑循序,慰藉着丝路旅人的向善之心,护佑着彬州大地万千生灵的福祉安康。

  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州市大佛寺村,南依清凉山,北傍泾河水。始凿于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大规模开凿于唐初。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有大小石窟130所,造像1980尊,历代题刻178幅。

  山体截面自东向西依次为僧房窟、千佛洞、大佛窟、罗汉洞、丈八佛窟。其中僧房窟的平面呈方形,个别呈圆形或椭圆形;千佛洞为大型中心柱窟,平面近似于正方形;大佛窟为大像窟,平面近似马蹄形;罗汉洞为佛坛窟,主室平面为马蹄形,佛坛为圆弧形坛床;丈八佛窟亦为大像窟。

  

  ▲ 彬州大佛寺石窟地理位置 戴瑞绘制

  

  ▲ 石窟整体外景 高子期摄

  彬州大佛寺石窟从创建至今,历经变迁,沿革代递。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在其指挥的邠州浅水原大战中阵亡的将士,于贞观二年(628)在此建应福寺。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为庆寿寺。大约从明代开始,民间俗称为大佛寺。

  

  ▲ 彬州大佛寺 高子期摄

  唐、宋、元、明、清历朝对石窟均有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对大佛寺石窟进行维修保护。1956年8月6日,由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彬州大佛寺经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方共同努力申遗,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明镜台

  明镜台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为砖木结构楼阁,是在唐代木结构护楼被毁的基础上重建的。共五层,楼高35.44米,东西宽82.78米。佛教有偈语,说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到了大佛寺,明镜台就成了一个古建筑的名称。

  

  ▲ 明镜台 图源:行者驾到俱乐部

  

  ▲ 明镜台 图源:行者驾到俱乐部

  其中明镜台的“明”选用的是目月明,不是日月明,是中国汉字变体的一种写法。在这里把它解释为,如果登上明镜台用眼睛看待世界万物的话,就会心思澄明,眼睛明亮。

  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为佛教术语,意思是通往觉悟的道路。第二层砌筑三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三个字,三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三层以上为木构建筑,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登临阁上,寺外全景,一览无余。

  僧房窟

  

  ▲ 僧房窟 图源:网络

  僧房窟位于千佛洞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为僧人们起居生活的场所。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洞窟呈方形,个别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2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洞窟间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石台阶或栈道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中国是极其少见的。

  

  ▲ 僧房窟 图源:网络

  千佛洞

  

  ▲ 千佛洞外部 图源:行者驾到俱乐部

  千佛洞为一处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长11.48米,宽9.45米,高3.21米。有造像696尊,千是言其多的意思。佛龛的造像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

  

  ▲ 千佛洞中心柱 高子期摄

  由于石窟开凿于紫红色砂岩上,年久风化,处在角落处的造像,细节表现的非常好。这些造像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

  

  ▲ 紫红色砂岩 高子期摄

  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袒胸露腹,呈现优美的大“S”造型,清晰显现出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身形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从中充分能领略到大唐时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体现了大唐帝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 千佛洞造像 图源:网络

  大佛窟

  

  ▲ 大佛造像 图源:彬州融媒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最为精美的一所洞窟。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东西宽32.19米,南北进深7.44米,高23.5米。有大小造像1001尊。窟内主尊大佛为阿弥陀佛。

  佛窟中,大佛结跏趺座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6米,手指高2米。大佛左手着膝,右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神情庄重。

  

  ▲ 大佛造像 伯希和摄于1908年

  

  ▲ 大佛造像 图源:网络

  

  ▲ 大佛造像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供图

  上世纪二十年代伯希和拍摄的彬县大佛照片中大佛唇部有髭须,现在的大佛已经没有了髭须。

  

  ▲ 大佛造像 图源:网络

  大佛窟还保存了大佛华丽的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景象,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大佛。

  

  ▲ 大佛造像背光上部细节 高子期摄

  

  ▲ 大佛造像背光左部细节(左图) 右部细节(右图)

  图源:行者驾到俱乐部

  在大佛身后的背光表面,雕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以及众多飞天、伎乐和坐佛,展现了佛国世界的和谐气氛。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这尊大佛开凿于公元628年。

  

  ▲ 观世音菩萨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供图

  

  ▲ 大势至菩萨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供图

  大佛东西两侧分别有呈站立状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身高均为17.6米。头上戴着宝冠,身穿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

  从彬县大佛及二菩萨的风格上来说,既受到关中长安地区的影响,也似乎更接受了来自丝绸之路东段沿线的须弥山石窟、北石窟寺及麦积山石窟的较大影响。

  罗汉洞

  罗汉洞在大佛窟的西侧,初唐时期开凿的一所形制比较特殊的洞窟,分为主室和东室两部分。主室平面呈马蹄形,进深6.5米,平均宽4.19米。共有大小佛龛39所,造像69尊,题记16幅。东室呈南北纵向的长方形,进深8.28米,宽1.59米,平均高3.4米。

  罗汉洞洞窟的龛窟形制特殊,石窟中少见。其原本的洞窟应该是与对称的千佛洞洞窟一样为中心柱窟,只是中心柱洞窟形制的没落,导致了新的变化,明确的反映出政治对宗教的影响,亦是造像信仰的变化。

  

  ▲ 罗汉洞主室 高子期摄

  主室内的佛坛为圆弧形坛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像,高1.7米,结跏跌坐,施禅定印。身下坐八角形束腰仰莲叠涩座。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均高1.75米左右。二力士肩宽体阔,上披铠甲下穿短裙,脚踩饿鬼。两侧还各有一头狮子,左侧的已毁。

  东室为狭长型空间,类似于千佛洞东侧甬道形成的空间。就空间形式来说,二者是比较相似的,虽然千佛洞东侧甬道的南端向中心柱南端转向的地方有通道,但是当年此处设有卡遭、置放门板,因此也算是一相对独立的空间。

  

  ▲ 罗汉洞东室东壁

  图源:《彬县大佛寺石窟再研究》

  罗汉洞东室的开凿应该与主室的开凿大略同时,明显晚于千佛洞,而又借鉴了千佛洞的窟龛形制。东室南壁的主尊造像、东壁与西壁各有三龛造像内容和形式基本相似,反映出当初的规划与造像顺序:从里向外依次开凿大的造像龛,后补凿小龛。

  

  ▲ 罗汉洞东室西壁

  图源:《彬县大佛寺石窟再研究》

  丈八佛窟

  丈八佛窟为北周时期开凿的大像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造像肃穆庄重,俊美优雅。

  

  ▲ 丈八佛 图源:美食美景皆不负

  样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今天的丈八佛看起来腿部更加细瘦、轮廓线更为清晰,实际上这并非原来的面貌,而是后世妆像后仍残存有的妆泥层,原初状态或无妆泥。

  

  ▲ 胁侍菩萨 图源:美食美景皆不负

  主窟内的胁侍菩萨早也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正中六七米高的丈八佛还算面目丰圆清晰,彰显着北周时期佛像特有的神韵,与丈八佛相比显得身躯单薄,近似薄片贴在石壁上,与典型唐代风格有所差异。

  

  ▲ 胁侍菩萨 高子期摄

  小结

  彬州大佛寺石窟在玄奘西行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建成后,成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地标,丝路商旅见到大佛,就知道长安近了,彷佛长安就在眼前。同其他著名石窟的开窟造像一样,都跨越多个朝代,经历了造像的初期和兴盛阶段。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虽然受到了人为的、自然的多种破坏,但赋予了其佛教造像之外的其他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仍不失为中国唐代佛教艺术的典范之作。

  来源:巧手良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反贪风暴5》片段曝光 古天乐七年回忆经典再现
下一篇:同是儿童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究竟比《长江七号》差在哪里?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