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借壳上市,这家安徽企业错失良机,另一个安徽人成为关键先生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7
手机版

  上文我们说到,一个造汽车,一个做家电,李书福为何要吉利学“海尔”?2003年和2004年是吉利汽车的第一个调整期,吉利进行了家族化“转身”和流程再造,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除此之外,2003年,为谋求新的发展,吉利还将总部迁到了杭州。

  虽说总部搬迁后融资便利了,但李书福一直想登陆资本市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吉利“借壳上市”的那些事。

  2002年吉利汽车销量达5万辆,销售收入30.58亿元,虽然增长强劲但利润偏低,赢利仅有6000多万元。

  由于确定了以经济适用型轿车为发展重点的经营方向,吉利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达成了4000多万美元的外观设计合作,还花费3000多万美元从韩国购买技术和各种设备,计划联合打造“中韩1号”。

  而且,吉利的中长期规划———“骏马”、“猎豹”、“雄狮”三大工程也开始实施,仅正在建设中的浙江台州吉利汽车工业城总投资就高达49.1亿元。

  可见,当时吉利的资金压力相当大,上市融资成为吉利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2003年3月24日,主营吉利集团汽车产业发展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时将非汽车产业与汽车产业进行了剥离,在2004年单独成立了铭泰集团。

  图为安徽全柴动力起初,吉利曾想借道安徽的全柴动力,实现A股间接上市。

  此时的全柴动力主营单缸、多缸柴油发动机业务,也希望引入一家有发展潜力的汽车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

  2003年6月10日,全柴动力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正与吉利就受让公司股份事宜进行接触。

  如果能整合成功,全柴可以获得为之配套的整车厂,吉利则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动机基地,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然而,这场股权收购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希望由本省的汽车公司来重组全柴动力。

  图为贺学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另一个安徽人出现了,成为吉利上市的“关键先生”。

  这个人叫贺学初,安徽财贸学院毕业后曾供职于香港华润。1997年离开华润后,在资本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

  在和李书福结识之前,他手中正好有一个壳资源——国润控股,大概出价四五个亿。

  不过,李书福能和贺学初搭上关系,还得感谢他们共同的朋友桂生悦。

  李书福给曾在华润就职的桂生悦谈起吉利汽车的发展状况,说到吉利刚起步不久,资金短缺,暂时也不具备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的条件。

  桂生悦建议:“既然IPO上市有很大的难度,是不是想办法到香港借壳上市?”

  李书福虽对此不抱太大的希望,但也没打算放过这个机会,就委托桂生悦张罗这个事情,刚好碰上了贺学初。桂生悦将贺学初介绍给了李书福。

  本来就缺钱的李书福,不大可能掏上这么大一笔钱来纯粹买一个壳。李书福想了想,这机会是好的,不过需要换个方式试一试。

  经过双方接触和交流,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通过合资,逐渐将吉利汽车装进这个上市公司,李书福成为大股东。

  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风险,要是没有顺利实现合资,却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还不如单纯地买个壳资源。但关键在于双方都是有长远眼光的人,选择了相互信任,因此能合作成功。

  2004年3月,国润控股发布公告,把公司名称从国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更名为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

  一年后,吉利控股全面收购了国润控股母公司PG(ProperGlory))公司,完成对吉利汽车(0175.HK)的控股,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出谋划策的桂生悦成了这家上市公司的总裁。

  李书福谦虚地说,自己不太懂资本运作,幸运的是“有那么一帮人在帮自己运作”。

  登陆资本市场的作用远不只是给吉利“输血”。

  作为上市公司分管信息化的董事,尹大庆看重的是通过上市公司本身的顶层设计和管理,来促进整个集团的现代化改造。

  李书福第一次到香港开上市公司董事会,首先拿到的就是一份董事的行为规范,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不许干什么,要是干了什么就追究什么。而且还不许你一目十行地看,需要当面读出来,这可有点儿像是在宣誓。

  李书福还带回了一张香港的报纸,上面有自己的形象,旁边有一行大标题,意思是说李书福再也不敢口吐狂言了。

  写在最后:

  通过家族“转身”、流程再造以及登陆资本市场等管理与资本层面的动作,一举改变了吉利勇猛有余、内在单薄的气质,同时也推动了吉利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从懵懂无知到驾轻就熟,吉利的资本运作成长飞速,这也成为吉利“看不见”的实力之一,开启“买买买”模式,实现“裂变”。

  举报/反馈

上一篇:总台“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日本专场圆桌会在东京举行
下一篇:《侏罗纪世界3》6月10日正式上映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