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阿飞正传》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8
手机版

  一直以来,思索讲坛的星丛栏目的形式都是推荐一篇来自大家名家的文章配以一段导读。星丛一词在本雅明这里,是用以指代我们认知事物的方式。星丛是一个由各个独立而又相似的星体组成的总体,它的内部包括着无数种面向。当这个栏目逐渐变得固定之时,我们不妨回溯下栏目名称诞生之初的精神。于是星丛这个栏目势必将会改变,而改变就将从这篇推送开始。只要星丛依然追求知识与真理,那我们便欢迎一切能使之变得更为多元的改变。sayings根据影评人John Powers的说法,

  王家卫在他第一部长片《旺角卡门》的第一个镜头就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在这个镜头里,商店的橱窗将画面切割为两部分,左边的画面是街上的行人与汽车匆匆经过,右边的画面是商店里堆积如山用以展示的电视机,我们从电视机上能看到它本身播出的缥缈的云和对于左侧街景的反射。John Powers将此解读为王家卫借此表达自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导演,自己的作品是致力于从影像上处理现代城市生活关于媒体关于记忆的投射的主题。王家卫本人对于这个镜头则称,这只是一个偶然机会下出于灵感的产物,他当时觉得这样一个与电影故事无关的镜头会使电影的结构更完整,就像《阿飞正传》中那个著名的雨林镜头一样。

  也正是到了王家卫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阿飞正传》,他才开始被评论界认可。如今我们再回看《阿飞正传》(尤其是借着最近公映机会在大银幕的视听条件下再次感受这部电影的魅力),我们会发现阿飞在王家卫的作品序列中处于一个相当独特的位置。虽然在《旺角卡门》中,王家卫已经宣告了自己是一个具有强烈作者风格的艺术电影导演,但直到《阿飞正传》,我们才得以窥见王家卫之后几乎所有作品的创作母题。《阿飞正传》中最明显的,我们如今称为王家卫式的主题便是多个男女在感情上的爱恨纠葛。

  当时上映海报上宣传的六大明星除了最后才出现两分钟的梁朝伟,剩下五人都因为相互之间的感情而纠缠在了一起。这也是王家卫一直以来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主题:男女之间极其浪漫的爱情关系,却从未在最终走向世俗所认为的圆满结局。阿飞中另一个重要的王家卫式母题就是香港的身份问题。阿飞在生母养母间辗转徘徊,如同影片中著名的那段无脚鸟独白一样,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根在哪里。最终在自己的家乡菲律宾,这只无脚鸟落了地,落到了那片神秘、看不到尽头的雨林之中。抛开无脚鸟最后的结局,

  这便是王家卫对于香港身份问题的一个隐喻。其实阿飞原本设定的背景是在香港的六七暴动前夕,不过由于第二部因为资金原因未能拍成,真正的六七暴动的发生被移到了《2046》中(所以笔者一直觉得《2046》某种意义上就是阿飞的续集)。将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六七暴动—与影片实际拍摄的年代—九七将近—那时香港人的焦虑与影片文本隐喻层面的内容相结合,《阿飞正传》可以说是王家卫除了《春光乍泄》以外,对于香港的身份问题最为精彩的艺术化表达。虽然阿飞囊括着王家卫至今为止创作的电影几乎所有的母题,但它和现如今我们熟悉的王家卫作品例如花样年华一代宗师这些具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的。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阿飞的剪辑,来自香港电影新浪潮重要一员的谭家明。其实王家卫在拍完所有素材以后,他并不知道怎么处理,就一股脑都给了谭家明。所以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结构或是情感都可以说是谭家明搭建起来的。正是因此,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的逻辑与王家卫之后的电影都是不同的。王家卫深受安东尼奥尼的影响,所以空间是他电影中极其重要的一条线索,甚至他有很多电影就是顺着空间这条线索所构建的。王家卫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如本雅明与波德莱尔笔下的游荡者一样,

  游荡在香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但《阿飞正传》则是一部由人物驱动的电影,我们依然可以在旭仔住所里的每一场戏中通过那些利用建筑线条切割空间的构图以及利用空间营造出恋人间无限接近又无限疏离的感觉之中找到安东尼奥尼的影响,抑或是在刘德华与张曼玉夜晚街头散步中感受到一种在城市中游荡的感觉,但这些都不再成为贯穿电影的逻辑,空间与情节都让位于人物,我们是通过角色的视点去窥探这一段往事。谭家明也在访谈中提到,他觉得阿飞是他最喜欢的王家卫电影,

  因为它的影调对于六十年代香港氛围营造很强烈又很清新,而且始终贯穿着一种牢固强烈的情感,不像他后来获得评论界盛赞的花样年华一样,华丽的外表之下其实相当空洞。这样一种情感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阿飞正传》中绿色、破败的影调。这样的一种布景是—王家卫长期也是最重要的老搭档—美术张叔平的想法。他的想法是要还原他(也是王家卫)童年时期六十年代香港的氛围。王家卫此时的创作深深植根于一个真实的香港,这也是笔者所喜欢的他的几部作品的共通点。在九七大限之后,他的作品开始失去那实实在在的创作根基,于是就开始逐渐滑入影像上的华丽与一个个空洞的符号间的自我能指中。

  人们总是说王家卫在拍摄时从来没有剧本,是纯粹的灵感式创作,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王家卫只是不愿将电影其非常程式化地文本化而已。他会事先把影像构建在自己脑海里,同时留有一些空间,留待拍摄现场被那个空间与演员所激发出来(更何况,他会在拍摄前一页把对白的剧本写好,第二天开拍前拿给演员)。例如《阿飞正传》中,王家卫会把每个场景每个动作拍下七八个机位的素材,

  把整合与取舍的过程留到剪辑台上。事实上,《阿飞正传》中唯一的纯粹灵感冲动的创作只有那片雨林,而这个镜头甚至不是来自王家卫,而是来自杜可风。这多少有点点让我想起了罗兰巴特的刺点理论,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这个刺点来自于那些无心插柳拍下的那些无关故事的镜头,也来自于他留给演员的表演空间,从而演员自身的魅力得以迸发出来。《阿飞正传》也就因此,同时对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末的香港投下了那惊鸿一瞥。

  举报/反馈

上一篇:叮咚~请查收电影《七号房的礼物》
下一篇:《世界卫生组织促进血液安全文件精选》出版,欢迎索取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