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的摇滚女歌手妮可(Nico),一生有着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8
手机版

  大家好!我是小涛,近日,一部叙述1960年代摇滚女歌手妮可(Nico)的电影《Nico,地下丝绒之后》(Nico, 1988)即将由片商引进在台上映,意大利女导演苏珊娜.尼基亚雷(Susanna Nicchiarelli) 将重点放在妮可挥别金迷纸醉,众声喧哗的60年代之后,1980年代移居英国曼彻斯特、与新经纪人合作,展开一连串欧洲巡演过程,同时还要对抗摆脱昔日光环的种种心魔,同时修补自己与儿子之间缺席多年的母子亲情。

  妮可(Nico)的确,对于这位来自德国、有着标准日耳曼外貌、美丽中带有严峻和冷漠的高大金发美女,细数她在那风起云涌的1960年代,所经历过的种种鹄起声名、灯红酒绿和璀璨华丽的镁光灯,加上除了成为媒体宠儿,在艺术上的风格与成就之显着,更是在近代媒体史上几乎是无人能出其右;除了Velvet Underground、Andy Wharhol这些使她声名大噪的名字之外,着名爵士乐手Ornette Coleman教会了她演奏簧风琴(harmonium)、The Doors的主唱Jim Morrison启发她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和歌词、滚石合唱团的吉他手Brian Jones、民谣摇滚天王Bob Dylan等,都是她在乐坛一路走来曾有所连结的名字;她以独特的低沈冷凝嗓音,唱出了充满虚无、终结、断裂的毁灭美学,更撼动了无数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旁徨、不知从何寻找生命意义的惨绿少年。

  妮可(Nico)历经父亲战死的波折童年,16岁时妮可便踏入时尚圈,开始从事模特儿的工作,天生的优势和冷艳气质,可说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17岁时便获得Coco Chanel一纸合约,但她却飞去纽约放弃了那份模特儿工作,并在欧美各地旅游,1959年在罗马时,获得意大利名导演费里尼(Frederico Fellini )青睐,在名片《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中为她安插一个角色,之后更是各种邀约不断,爵士乐手Bill Evans 1962年的专辑《Moon Beams》,封面正是妮可。往来巴黎与纽约之间的她,1962年还生了一个儿子Christian Aaron "Ari" Pffgen,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法国当红男星亚兰德伦(Alain Delon),虽然他本人否认,但这个孩子大多是由德伦的母亲和她的丈夫抚养长大,并最终由他们收养。

  妮可(Nico)除了演戏和当模特儿,妮可心中始终藏着对音乐的火花,在Jacques Poitrenaud执导的《Strip-Tease》(1963)中,她除了担纲主角,也演唱了由风流才子Serge Gainsbourg撰写的主题曲,并开始在纽约的俱乐部演唱一些如"My Funny Valentine"之类的爵士标准曲;后来,她认识了滚石合唱团的吉他手Brian Jones,为她录制了单曲"I'm Not Sayin'",又被介绍给Bob Dylan,并在1967 录制了他的"I'll Keep It with Mine" 一曲。

  妮可(Nico)被介绍给Brian Jones的同时,她也开始在纽约和Andy Warhol、Paul Morrissey等一干前卫艺术导演合作,拍摄多部实验影片,而大为赏识她的Andy Wharhol更在组成摇滚乐团Velvet Underground之际,邀她来唱了三首歌曲("Femme Fatale", "All Tomorrow's Parties", "I'll Be Your Mirror") ,更以《Velvet Underground & Nico》(1967)作为专辑名称。

  妮可(Nico)《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这张专辑对后世的影响不遑多论,这也是当年摇滚乐正在转型,除了作为一种讨好青少年、通俗的流行商品、更直接倾注现代艺术概念在内、讴歌非主流价值观、探讨生命哲学、更为凌厉地乘载更多批判价值与文化意义的重要作品之一;而妮可的嗓音,本身就带有这样的魅力:孤绝、冷凝、遗世独立的傲气中带着深沈无比的阒暗伤悲。然而由于妮可坚持担任主唱的高姿态,加上Andy Warhol对音乐市场的不熟悉,使得他们的合作仅限于这张专辑便告终止;不过,妮可对音乐的野心不仅于此,也就此将音乐作为她一生的创作使命。

  妮可(Nico)1967 年末,妮可的首张个人专辑《Chelsea Girl》问世,民谣小品的基调,纯净清澈的乐器,搭配妮可低沈冷凝的嗓音,静谧中别有一番独特的孤寂风味;但这种堪称甜美优雅的风格,却在1969 年的第二张专辑转变为极度黑暗、凌厉、压抑、阴郁、彻底失温的《The Marble Index》(Frazier Mohawk 制作、John Cale 处理录音事宜)。这张由她自己全权担纲词曲写作专辑,以大量不和谐音展现强烈的实验风格,比起之前小心翼翼的歌唱方式,她彷佛是在宣告着生命的力量,清唱曲"Nibelungen"尤为憾人;整体孤寂无比的气氛,更让人感觉到她是以如何深刻的思考,面对着心灵这个无尽宇宙深处,最令人无法直视的黑暗。

  妮可(Nico)这种风格也延续到1970 于发行的《Desertshore》(1970) 和《The End…… 》(1974);这两张专辑均由John Cale 制作,同样由妮可自己写作词曲,并大量运用余韵氤氲的簧风琴创造出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气氛;一种冰封千古、与世隔绝的亘古孤寂,彷佛唯有终结,才是生命唯一的解答。正如妮可自己所言:

  “I'm a nihilist, so I like destruction. Nihilism seeme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religion since I started to think.”

  “我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所以我喜欢毁灭。自我开始思考以来,虚无主义似乎便是最适合我的宗教。”

  妮可(Nico)之后,妮可在乐坛沉寂数年,期间只和她当时的伴侣法国导演Philip Garrell 拍摄了七部电影,直到1980年搬到英国曼彻斯特后,才开始在新经纪人的协助下重返乐坛,开始巡回演唱,并在1981 年几个来自中亚、东欧等国籍不同的摇滚乐手,灌录发行了《Drama of Exile》,其中除了翻唱 Lou Reed 的"I'm Waiting For My Man" 和David Bowie 的"Heroes" 之外,其它也都是Nico 的作品。但略显紊乱单调的摇滚乐器运用方式,却难以融入妮可低抑的嗓音与气氛,以往的冷凝孤绝也不复见,不成功的乐风转变,使她再次沉寂。

  为Aura 唱片公司旗下的作品。封面采用了崛起于十九世纪末,有“情色画家”之称的Klimt 绚丽诡魅的画作,由雷鬼乐吉他手Philippe Quilichin 制作,她说她自己的生命,正如一幕放逐之戏剧,因而沿用为专辑名称。然而,此时的Nico,也不知是否由于长久以来初次与摇滚乐团为伴、不太习惯的关系,在音乐表现上似乎已不复初始的实验性和彻底降温的野心,整体表现显得相当凌乱,刻意加入的摇滚乐器运用实在很难使人与Nico 既往的形象有所连结,后叛客的音乐调性,虽仍充满压力,但却无法发挥出Nico 引以为着的特质,只令人觉得紊乱混杂,不知所云。

  妮可(Nico)举例来说,其中翻唱的"I'm Waiting For My Man",这首歌原本随散活跃的调性,以及Lou Reed 半念半唱的唱法,在Nico 压抑内敛的嗓音和狂嚣的配乐中,听起来怎么说都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这张专辑的出版和显然不成功的乐风转变,饱受各方责难,其出师不利,使得Nico 又暂时沉寂;1985年,她终于回到录音间,录制了《Camera Obscura》这张专辑。在这张专辑里,她与John Cale 的乐团The Factions 合作,大量电子音乐展现强烈的实验风格,但概念性却不如早期专辑强大,在乐评之间评价亦是普普。1988 年七月十八日,传言她因酗酒和嗑药过量,导致脑充血,在骑单车时摔下,就此丧生。

  妮可(Nico)妮可的一生,或许已是引人艳羡的绚烂华丽,但在光鲜表象之下,她却坚持以音乐展现自己深刻的孤独感、黑暗、对终结的渴望;其实比起许多撼动人心、令人热血沸腾的摇滚乐手,妮可最强大的,就是她那冰冷的温度──一种冻澈心肺的绝透,让你透过层层冰霜,看见自己生命中最寂寞的角落;命运、情感的起伏波折,对她来说彷佛都只是过眼云烟,媒体的注目、人群的爱戴,对她来说,都只不过是身后的一个影子,太阳一下山,就落入黑暗之中,再也看不见了。

  但她终究是个人。是个女人。有着母亲的包袱。有着对音乐、生命的梦想与追求。为此,我们或许都应该看看《Nico 1988》,一探那个想拾回母亲身分、想重新以音乐形塑自己支离破碎生命的女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醒来》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下一篇:强制员工买卡?平安好医生的“绑架销售”,暴露互联网医疗的狼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