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68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6.3万人
我省68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6.3万人
专家建议:根据兴趣选专业,根据实力报志愿,根据特长去考试
华声在线3月17日讯
在许多考生家长眼中,高职单招是一条“捷径”:不参加高考便可提前被大学录取。记者今日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今年将有68所高职院校进行单独招生,人数将达63330人。考生参加单招时如何挑选专业和填报志愿?听听招考专家怎么说。
【专业选择】
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确定
根据要求,已报名参加我省2017年高考(含对口招生考试)的考生均可参加。今年,省教育厅还要求单招专业扩大到招生高校全日制三年制大专所有专业,各高校根据实际在本校专业中拟定今年单招专业。这意味着,考生将有更多机会来选择专业。
面对68所院校、数百个专业,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肖勇建议考生,首先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理想确定报考专业。因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大家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另外,建议大家把职业规划和专业选择相结合,多关注专业所属的行业发展前景,人才紧缺、需求量大的行业往往更好就业。
不过,开设同一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多,到底选择哪所学校呢?肖勇认为,和综合性大学不同,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大家要对拟报考的学校及专业进行了解,按照行业背景、专业优势等来选择院校。
【志愿填报】
不要盲目跟风热门校
在我省,单独招生设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考生可选考试时间不冲突的1-2所院校报考。记者发现,今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单招时间都集中在4月8日-9日或者4月15日-16日两个周末。不过,特别提醒考生的是,和高考不同,单招的录取是按照报名系统上考生选择的院校顺序处理。也就是说,单招填报的志愿不是平行志愿,如果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学校没有录上,第二志愿报考的学校招生计划又已经录满,那么考生将落选。
肖勇建议考生在填报第一志愿时要特别慎重,全面评估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要盲目跟风选择那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孟正文也表示,在该校,有些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远超招生计划,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根据兴趣和专业优先的原则,选择一所不那么热门的院校来“保底”。
【职技测试】
考察动手能力、职业潜能
单招考试还明确要求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组织,其中职业技能测试主要考查考生通用技术基础、职业倾向和职业潜能等内容,可采用“闭卷笔试”、“面试”、“实践操作考试”等形式组织考试。
孟正文认为,较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单招更能选拔出有某方面特长、综合素质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在湖南工业职院的某些专业,会在职业技能测试时要求学生通过画图、实操等来体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湖南现代物流职院,往往会在面试中考察学生的职业潜能、综合素质是否与所选专业相匹配。■记者
黄京
新政
高收费专业不得进行单招
湖南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自2007年启动,到今年已经是第11年,规模都一直在扩大。今年,各院校单招计划再创新高,超过6.3万人。
省教育厅今年特别强调,学校的普通专业才能进行单招,学生通过单招考试录取到普通专业。为了对招生过程进行规范,校企合作、订单班、培训班等一些高收费专业,不得进行单招。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
- 全国211大学排名榜单公布,划分2个行政级别!
-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十五——说明文阅读的简单方法
- 线上学校为“数字化教师”赋能
- 广钢3所“大公办”幼儿园集中开园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巢湖实验中学今秋正式招新生
- 反驳俞敏洪,中小学教师绝对有资格,也绝对能胜任教学岗位
- 高考275人上清华北大,衡水中学却被质疑,看到这张图大家沉默了
- 大学生入党和不入党有什么差别?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学生考了60分,全班第3名,妈妈听后却哭了
- “鬼才”历史老师:重大“标志性”事件绘成表,初中3年不再愁
- 如果学霸当中小学老师,会不会提升档次?网友:学霸不适合当老师
-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 三年级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汇总,很全面(可打印),期中考试要考
- 江苏最憋屈的大学,曾是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却连211都没混上!
- 高中数学:函数和导数题型你会做吗?
-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开学时间终于敲定了,家长态度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待?
- 重要提醒:国务院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影响你?
- 重磅!四川公办民办高中取消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依据!
- 西湖大学28位创始捐赠人中9位河南老乡 施一公:我很感谢他们
-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揭秘全美顶尖公立高中新泽西High Tech High
- 幼儿园小女生每天闯关1小时,妈妈解脱了,她却驶上“快车道”!
- 初中生“早恋”时,多半会偷偷做“3件事”,尤其第1件太真实!
- 网传贵阳一幼儿园20名幼儿食物中毒 教育部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