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军校:南京政治学院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0
手机版

▲摄影:周晓锋

非典型军校:南京政治学院

文 | 被风追的少年

中山北路,南京城里一条充满民国风情的街道,路边是成片的法国梧桐,勾心斗角的东方楼阁和圆润华丽的西式建筑,零星散落在道路两旁。

在这路上的305号,有一个叫做南京政治学院的学校,她是一个军校,但她与别的军校,又是那么不同……

“打扫卫生时慢些,别把门窗弄坏了,这可都是文物”,这是南政学子们代代相传的一句话,这句话,建构了我们对母校的第一印象。

清华北大之类名校大多会传颂自己的历史,百年建校,传承至今,每一栋楼里都有学子和大师这样那样的故事。

南政校园里同样充满着历史,不过作为一个1977年创立的高校,它的脚下的历史却如同这栋大楼一样,继承自国民政府——她曾经的敌人,那些故事是属于蒋先生和美玲夫人的。而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在这片旧建筑里创造了一段新历史。

1977年,一群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政院的前身——南京政治学校。

伴随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各类思潮思想一度十分活跃,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引领显得格外重要,一时间地方和军队都在创立政治学校。

每当南京市召开政治学校会议时,总会蹦出很多家撞名的高校。于是,1984年学校便请求更名为南京政治学院,或者南京高级政治学校,而最终方案定格在了前者。

1992年,政院吸收了长沙政治军官进修学院,1999年又接收了空军政治学院。政院校史馆保存着一张手稿,1963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第二期空政毕业典礼上讲,稿子是将军手写,薄薄的一张方格纸只有三句话:第一、国际一般形势。第二、国内一般形势。第三、空军情况。

言简意赅,简短有力,大将风采跃然纸上。莫说空话、大话、套话、虚话,南政毕业的学子正如他的前辈一样,对次铭记于心。

还有那首《当你秀发拂过我的钢枪》,便是空政学子在黄浦江畔,看见一位女子路过哨台时,长发被风吹起从钢枪上滑过,一时有感所做,传唱至今不衰。

依旧是上海,我们毕业那年,曾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故事,毕业季复旦大学的校园内有条横幅:趁年轻,去世界各地经历不一样的精彩。而一墙之隔的军校,横幅上写的却是:毕业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那所军校就是政院上海校区。

属于南政人共同记忆的,还有一段从2009年开始。那年政院进入迎接教学评价的备战期,而且一战就是好几年。

那几年间的学员大多被称为“迎评一代”或者“复评一代”,被抽中理论考试的就是每天图书馆、自习室整日整夜的背记知识点,被抽中军事体技能考试的,则没日没夜的在训练场上冲刺。

最终评价和复评都以“优”结束,有人说是我们的努力成就了南政的迎评,但回想通过迎评塑造出的过硬素质,何尝不是南政成就了我们。

学院四年听过太多场报告和讲座,但记忆最清楚的便是每年学雷锋月,学院的蒋院长都会在二教楼给所有学员授课,他的那句,“选择了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段人生,融入了一个团队,就是融入了一段历史”是我听过描述“两个转变”最经典的话,至今牢记。

2010年,我们一同经历了严教授的离开,一个教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当为本职,难说伟大。

但一个退休返聘的教授仍然能保持学员般的谦卑严谨,一个德高望重老者仍能保持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斗志激情,生动诠释了一个词,这个词在六年后成为年度热词,它叫“不忘初心”。

还记得那份他改过的研究生论文,修改的笔记远远超过了文章本身。严教授操劳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去世时刚刚点评完一篇博士论文,因为劳累闭上眼睛休息了一会,没想到这一闭眼就没能醒来。

身处于这一所学校,受惠于这些师长的熏陶,我想,每一个政院人,都会为之感到骄傲。

招生学生少是总政院校的一向特点,政院也在其中,记得我入学全校只招了一百多个学生,往后更少,只有八十,比起一年上千甚至几千的其他军校来略显单薄。

所以在南政你不必是什么校园名人,我同样会认识你,因为毕竟战友同学就那么几个人。

不过即便如此,“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百来人中依旧各有各的能耐,有各省各市的状元郎,有上学期间出诗集立说者,有各类全国比赛金奖,有重走长征路、骑行川藏线的行者,有过各种各样互不服气的年少轻狂。

说起政院的知名校友,有当年公交车上勇斗歹徒,身中十几刀,将肠子塞回腹腔又继续追歹徒的当代英雄。

不过据说英雄从政院毕业时因为某项考试成绩不合格,最终没能拿到学位证;与其类似经历的还有当年曾被主席接见过的某位消防英雄,在政院培训期间因为考试作弊被退回原单位。

对于这样的故事,可能有人觉得有损英雄形象,往往口耳相传,不见文字,但有血有肉的英雄才是最真实的,因为英雄原本就是常人。

而这不发毕业证和退回原单位的坚持,又何尝不是南政精神。就好似当年西南联大,后人拿起当年梅贻琦等人的合影,几个读书人身着破烂,面露菜色,却能傲然站立于天地之间,这是读书人的不屈。

当然除此之外,母校还其他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年民国建筑,现今的一教楼预留了舞厅,原先每逢周末的晚上还会不定期组织舞会,干部和女学员可参加,一时间成为时髦风尚;

还据说学院围墙前的空地上曾经种满玫瑰花,每到情人节都有学员偷偷折上两朵,待到外出时送给心爱的姑娘;

还有不得不提的三号院,枪库的岗哨上到底有没有穿着白衣服的女人我不知道,不过那个哨位晚上确实从来没干部去查过哨;

那个在毕业典礼上告诉大家即便撞得头破血流依旧会回来的战友,你还好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回想母校教给了我们什么?

是强健的体魄,顽强的作风还是渊博的学识?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体魄终有一天会老去,知识总有一天会遗忘,而影响我们一生,伴随着我们走出校门,走向军旅,甚至脱下军装走向社会的,是印刻在我们身上的那些品质: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梦想的执着,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些看似无法量化的东西却在真真切切影响着我们。

上周我又回到了母校,走进一楼食堂,还是那份熟悉的拉面,师傅胖胖的脸庞上堆满了笑容,端详我几秒,突然来了一句:你是学院以前的学生吧。

看我点了点头,胖师傅的笑容更加灿烂:这一段时间像你这样回来的毕业生还真不少,说着递过面碗,随即又露出了当年的微笑:给你多加了个煎蛋。

走出学院大门,305号还在那里,突然发现南京政治学院这几个字的门头小的可怜,根本不似大学那么气派。是啊,政院的门头很小,而里面关于我们的故事却很多。

突然想起,几年前曾有校友拍过一段微电影,电影的名字鼓舞了一批批南政的学子勇敢走出校门,而今天同样将这两句话送给母校:

这一站南政,下一站未来。

The End

关注一号哨位,读懂中国军人

上一篇:战争学院的荣耀活动最新官方消息 LOL成就奖励成就奖励皮肤要怎么拿?
下一篇:广东省通用职业培训学院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