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报:美国大学教育鼓励“对牛弹琴”
按:此文原发于2017年2月25日《羊城晚报》上,3月2日《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转载。《文摘报》已经多次转我的文章,得向他们讨稿费。
一个人说话不看对象,跟不可理喻的人讲道理,汉语里专门有个成语“对牛弹琴”,就是为这种人准备的。然而,美国教育却鼓励“对牛弹琴”,美国大学教育处处可见有意识的“对牛弹琴”现象,结果是很多人最后变成了“牛人”。
“对牛弹琴”是一种能耐
美国教育鼓励“对牛弹琴”这种理念是有其科学性的,这对“弹琴”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让学者从极不相同的视野来呈现自己的专深知识;而对“听琴”者则是一种巨大冲击,这两者的碰撞往往会导致思想突破,最后造就出创新型人才。
2010年,我借学术休假的机会返回母校斯坦福大学访学一年。一天中午,我到大学商业中心的一家餐厅吃饭,这里是大学最热闹的地方,一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看到餐厅门口的院子里有一片贴着五颜六色的大画板,每个画板前都站有一个学生,不时有人会驻足观看一下,那些学生就比划着给围观者讲解。我走到跟前才搞清楚,原来是工程学院的一个班级的高年级大学生在做活动,他们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制成大幅的彩色图纸,并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给路过者耐心地讲解他们的实验内容、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也读了一二十年的书,而且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大学,曾到访过世界许许多多的大学,然而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这种学生活动我还是头一次碰到。当时我非常好奇,就买好一份饭,好奇地走到他们的展区边吃边看。
这些学生一见有人走过来,就热情地给我讲解。我只是条件反射地不住地连连点头,其实我啥也没听懂,就是凑个热闹。当时心想,围观者中间有不少是像我这样文科出身的人,绝大多数是没有工程科学背景的,这些大学生在吃饭的时候做讲解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尔后我逐渐悟出个中奥妙,这种活动的背后蕴藏着另一种教育理念,挑战这些学生的能力,学会如何把高深而抽象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说清楚,让各种各样的门外汉们也能理解。如果一个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不仅是一种能耐,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
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有个在我们看来很特别的规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一位非专业的教授担任,而且此人必须提至少一个问题,让博士生回答。这就好比答辩现场突然闯进来一头牛,非常考验一个博士生的应变能力,看你能不能找到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一个外行听懂你博士论文的内容。
“对牛弹琴”弹出大科学家
提倡对牛弹琴教学法,不仅要有合适的文化氛围,而且还要有配套的政策措施。美国大学的考试制度极具有弹性,对于同一门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那些选择五分制等级者需要参加考试或者写研究报告,而那些选择“通过/不过”者只用听课就行了。这样就允许各种各样学科背景的学生,都可以来选修这门课,不用担心会不及格而在自己的成绩单上留下污点。
这样的考试制度,就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学生中,有的是这门学科的高才生,有的则是一窍不通的“傻牛”,这帮人争论起来,那真是险象环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乱弹琴”肯定是避免不了的。不过这种课堂氛围,老师也乐见,学生也习惯,而且能够造就杰出的科学家。就我所知,起码两个数学菲尔兹奖的得主都是得益于这种教育体制。
诺贝尔奖不授予数学家,数学界的国际最高奖是菲尔兹奖,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华裔学者获得过这项殊荣,其中一个就是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我在斯坦福访学的这一年,丘教授应邀来讲学,我听了他一次面向大众的讲座。
当时邱教授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他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他的专业是数学系,他选修了一门物理系的课。丘成桐回忆道,刚上这门课时感到很痛苦,整个教室的那么多学生可能就他一个最懵懂,开始啥都听不懂,一学期下来才勉强弄懂一个概念。他没想到,后来在数学研究上的突破就是受这个物理学概念的启发而做到的,由此他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富于弹性的考试制度的话,丘成桐大概也不敢冒着不及格的风险来修这门自己专业之外的课,那么很可能就没有一个姓“丘”的菲尔兹奖得主。
“琴师”和“傻牛”
在我访学的这一年里,斯坦福大学还请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爱德华·文顿教授,他也是菲尔兹奖得主,而文顿的研究领域则是理论物理,被誉为是“活着的爱因斯坦”。就是说,文顿教授是物理学界芬芳,数学界开花。他还被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评为“七个在世的影响世界的思想家”之一。
文顿的求学经历则更加传奇,他的本科是在美国一所非常普通的大学念的,而且学的是语言学和历史学,属于文科生。可以想象,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不知有多少场合会遭遇“对牛弹琴”的尴尬,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一次次突破自己。正是因为他这样“被牛”多了,所以最后才成就为一个世界级的“超牛”。显然,没有美国这种教育机制,就不可能造就文顿这样的杰出科学家。
在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管理中,处处体现出“对牛弹琴”的理念。斯坦福要求,每个被邀请来的“大牛”都要“给牛弹一次琴”,即面向全校乃至附近社区的民众做一次大众演讲。这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学术交流方式,既能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又能激发人们的灵感。
2010年我重返斯坦福访学期间,参加了一个“复杂系统研究组”,旨在探讨各种各样复杂系统之间的共同规律。环顾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由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组成的,诸如食品、交通、医疗、物理、化学、生物、气象、政治、文化等都是一个复杂系统,那么很自然这个课题组吸引了各个学科背景的人。这样不同学科的人走到一起,每个人都兼有“琴师”和“傻牛”这双重身份,谈自己学科知识时是琴师,听别的学科人讲话时则成了“傻牛”。然而一个新学科很有可能在这种“对牛弹琴”的氛围中酝酿而诞生。
“对牛弹琴”成为一种文化
要做到对牛弹琴,首先要克服文化心理障碍。弹琴者应该改变态度,不怕嘲讽挖苦,能给牛弹琴,既是一种能耐,也是一种智慧。更重要的是,人们都要有一种敢于当“牛”的勇气,接受并不是自己专长学科的东西,最终成为牛人。
“琴师”和“牛”的角色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一个人在一种场合中是琴师,在另一种场合则可能就是头傻牛,这两种角色是可以互换的。能经常变换这两种角色者一定不是一般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中的伯牙,以为听懂其琴声的只有钟子期,实际上,天下能听懂他琴声的,肯定不止这么一个砍柴者。敞开心灵,善于沟通,人们会发现世界上的知音比原来想象得要多很多,而纠结于“觅知音情结”,只会导致思想自闭。
思想交流,是积德,是造化,也是快乐。一个人能把自己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国家民族要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必须让“对牛弹琴”成为一种文化。
(《羊城晚报》2.25 石毓智)
上一篇:景德镇陶瓷大学宁钢教授受聘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并作学术讲座
下一篇:95后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创业难 “Hi 大学生”帮你找出答案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
- 全国211大学排名榜单公布,划分2个行政级别!
-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十五——说明文阅读的简单方法
- 线上学校为“数字化教师”赋能
- 广钢3所“大公办”幼儿园集中开园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巢湖实验中学今秋正式招新生
- 反驳俞敏洪,中小学教师绝对有资格,也绝对能胜任教学岗位
- 高考275人上清华北大,衡水中学却被质疑,看到这张图大家沉默了
- 大学生入党和不入党有什么差别?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学生考了60分,全班第3名,妈妈听后却哭了
- “鬼才”历史老师:重大“标志性”事件绘成表,初中3年不再愁
- 如果学霸当中小学老师,会不会提升档次?网友:学霸不适合当老师
-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 三年级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汇总,很全面(可打印),期中考试要考
- 江苏最憋屈的大学,曾是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却连211都没混上!
- 高中数学:函数和导数题型你会做吗?
-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开学时间终于敲定了,家长态度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待?
- 重要提醒:国务院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影响你?
- 重磅!四川公办民办高中取消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依据!
- 西湖大学28位创始捐赠人中9位河南老乡 施一公:我很感谢他们
-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揭秘全美顶尖公立高中新泽西High Tech High
- 幼儿园小女生每天闯关1小时,妈妈解脱了,她却驶上“快车道”!
- 初中生“早恋”时,多半会偷偷做“3件事”,尤其第1件太真实!
- 网传贵阳一幼儿园20名幼儿食物中毒 教育部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