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招百人冒充大学生 骗取价值76.6万元电子产
东南网3月1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集法宣)瞄准购物分期付款的空子,他招募上百名社会青年,冒充大学生分期消费,骗走4家公司价值76.6万元的手机、电脑等产品。
近日,集美区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一审判决,4名被告人因合同诈骗罪获刑。
法官提醒,每到新生开学季,不少手机销售商都会推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分期付款购物活动。由于审核流程简单,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骗取财物。
招募“90后”伪造学生证
据被告人陈某强交代,最初他是在厦门某大学校园中,利用伪造的学生证,与厦门某电讯公司签订了专门针对大学新生的手机分期消费合同,骗得价值4899元的手机一部。
得手后,陈某强不但没有按合同约定还款,还邀请黄某伟、黄某而、陈某明一起进行分期付款诈骗。其中,黄某伟系深圳市某网络科技公司的校园代理,利用职务之便,向该单位下单。4人约定将骗来的电子产品转卖,利润平分。
2014年10月到12月间,陈某强等人通过发布招聘兼职信息等方式,招募到100余名“90后”社会青年,随后利用被招募人员的身份信息,伪造厦门某大学学生证,再指使被招募人员以假冒的学生身份,与电讯公司签订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电子产品分期消费合同。
骗取4家公司76万元产品
每次得手之后,陈某强等人把通过办理该合同所得的电子产品拿走,并向被招募人员支付佣金。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陈某强等人向厦门某电讯公司等4家公司骗取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共计200余次,造成4家公司经济损失76.6万余元。
直至2015年年初,这4家受害公司发现大批“学生”在还款日到来之时没有还款并纷纷失联,这场骗局才浮出了水面。
4被告获刑并退赔76.6万
近日,集美区法院一审,分别判处4名被告2-11年不等有期徒刑,各处罚金5000-10000元不等,并责令4名被告退赔受害单位的经济损失共计76.6万余元。
法官认为,陈某强、黄某伟、黄某而、陈某明或单独或结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以虚假身份信息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其中黄某伟参与骗取金额61.3万余元,数额特别巨大;陈某强参与骗取金额25.9万余元,黄某而参与骗取金额近13.3万余元,均数额巨大;陈某明参与骗取金额近9.9万元,数额较大。因此,4名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官说法
虚构身份签约构成合同诈骗
4名被告人指使他人,以虚构假身份证明的手段骗取被害单位的财物,是构成诈骗罪,还是合同诈骗罪?
法官分析,诈骗罪侵犯的仅仅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而合同诈骗罪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还侵犯了市场交易秩序和国家对合同行为的管理制度。而本案中,4名被告人利用虚假的分期消费贷款合同,不仅诈骗了被害单位的财物,还侵犯了市场交易秩序以及诚实守信的合同制度,属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复杂客体。
另外,4名被告人利用招募来的社会青年,持伪造学生证,与被害单位签订合同,使被害单位陷入错误认识,骗取其以订立的合同为基础交付财物的行为,正是合同诈骗罪的典型表现形式,故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
上一篇:中共池州学院党委关于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的通报
下一篇:葛洲坝南大天地商铺 多层商圈叠加 人流密集 休闲娱乐一体化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
- 全国211大学排名榜单公布,划分2个行政级别!
-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十五——说明文阅读的简单方法
- 线上学校为“数字化教师”赋能
- 广钢3所“大公办”幼儿园集中开园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巢湖实验中学今秋正式招新生
- 反驳俞敏洪,中小学教师绝对有资格,也绝对能胜任教学岗位
- 高考275人上清华北大,衡水中学却被质疑,看到这张图大家沉默了
- 大学生入党和不入党有什么差别?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学生考了60分,全班第3名,妈妈听后却哭了
- “鬼才”历史老师:重大“标志性”事件绘成表,初中3年不再愁
- 如果学霸当中小学老师,会不会提升档次?网友:学霸不适合当老师
-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 三年级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汇总,很全面(可打印),期中考试要考
- 江苏最憋屈的大学,曾是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却连211都没混上!
- 高中数学:函数和导数题型你会做吗?
-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开学时间终于敲定了,家长态度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待?
- 重要提醒:国务院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影响你?
- 重磅!四川公办民办高中取消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依据!
- 西湖大学28位创始捐赠人中9位河南老乡 施一公:我很感谢他们
-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揭秘全美顶尖公立高中新泽西High Tech High
- 幼儿园小女生每天闯关1小时,妈妈解脱了,她却驶上“快车道”!
- 初中生“早恋”时,多半会偷偷做“3件事”,尤其第1件太真实!
- 网传贵阳一幼儿园20名幼儿食物中毒 教育部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