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女大学生返乡种植草莓 结合网络打开销售新途径
一排排塑料大棚内,绿油油的田垄上点缀着红色、白色的草莓,不少游客穿梭其间,开心地采摘。不一会儿,大棚外就堆放了一篮篮色泽光鲜、个头较大的草莓。采摘园老板滑惠娟一刻不闲地解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张罗着为草莓称重。这是记者日前在颍泉区闻集镇草莓种植基地看到的一幕。推荐阅读>>>马鞍山90后女大学生 返乡创业种植“莓”丽人生(组图)
“从阜阳首届草莓文化节在闻集草莓主题公园拉开帷幕以来,我们平均每天都要接待好几十组游客,预计今年草莓带来的收益会比较可观。”滑惠娟说。
今年27岁的滑惠娟是闻集镇火营村人,家里一直从事草莓种植。“我在闻集镇长大,看着长辈们种植草莓逐渐致富。但那时候对农业并不感兴趣,所以大学时选择了酒店管理专业。”滑惠娟说,大学毕业后,她原本想去大城市闯出一番天地,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大相径庭,“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项工作,没有激情,也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
反观家乡,近几年,闻集镇的草莓种植效益一直不错。突然有一天,滑惠娟动了返乡种草莓的念头。“我本来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二代,既然在外工作不尽如人意,不如回家做做土地文章,说不定会有一些收获。”滑惠娟告诉记者,在外打拼了几年,去年4月,她毅然回到家乡。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投资50万元,流转30亩土地,并注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阜阳农二代果蔬有限公司,走上了种植草莓的路子。
得益于家人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再加上良好的品种作保障,滑惠娟的草莓产量高、口感好,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认可。“从去年4月份左右开始育苗,11月底就陆续结果。我们的采摘时期主要集中在3-5月,草莓长势好的话可以持续到6月。”滑惠娟表示,她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因此一开始种植草莓就坚持不用农药,“从我这里采摘的草莓都是经注册认定的绿色农产品,外形好、味道甜,很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这次草莓文化节的举办,不仅进一步推广了闻集草莓,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农二代果蔬公司。”
在线下销售的同时,滑惠娟还开辟了农产品网上销售途径。“上了这么多年学,对互联网还是比较了解的,总要应用在经营上。”滑惠娟笑着说,目前,公司已经在淘宝网上注册了网店,下一步就是打通微信销售途径。希望在通过网络扩大销售渠道的同时,向更多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种植过程,真正把绿色农产品的理念推广出去,逐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我们仅草莓一项的盈利就达到了30余万元,预计今年全年的销售额将突破百万元。”滑惠娟告诉记者,除了草莓,她也在尝试种植其他蔬果。去年下半年以来,她又流转了一批土地,其中50多亩种植梨树,20多亩种植葡萄,还有一些计划种植桃树、西瓜等。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种植品种的增多,她制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借助家乡的优势,扎扎实实做好土地文章,把“农二代”打造成为知名农产品品牌,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绿色果蔬。(杨静文)推荐阅读>>>阜阳22名老人参与种植罂粟制毒贩毒被判刑 年龄最大的82岁
上一篇:东方证券成立财富管理学院 打造券商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下一篇:青岛轻轨项目海洋大学停车场入场线上跨主线现浇梁支架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
- 全国211大学排名榜单公布,划分2个行政级别!
- 小学语文阅读专项十五——说明文阅读的简单方法
- 线上学校为“数字化教师”赋能
- 广钢3所“大公办”幼儿园集中开园
-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巢湖实验中学今秋正式招新生
- 反驳俞敏洪,中小学教师绝对有资格,也绝对能胜任教学岗位
- 高考275人上清华北大,衡水中学却被质疑,看到这张图大家沉默了
- 大学生入党和不入党有什么差别?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 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学生考了60分,全班第3名,妈妈听后却哭了
- “鬼才”历史老师:重大“标志性”事件绘成表,初中3年不再愁
- 如果学霸当中小学老师,会不会提升档次?网友:学霸不适合当老师
-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 三年级语文修改病句练习题汇总,很全面(可打印),期中考试要考
- 江苏最憋屈的大学,曾是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却连211都没混上!
- 高中数学:函数和导数题型你会做吗?
-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幼儿园开学时间终于敲定了,家长态度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待?
- 重要提醒:国务院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否影响你?
- 重磅!四川公办民办高中取消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以中考成绩为依据!
- 西湖大学28位创始捐赠人中9位河南老乡 施一公:我很感谢他们
-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揭秘全美顶尖公立高中新泽西High Tech High
- 幼儿园小女生每天闯关1小时,妈妈解脱了,她却驶上“快车道”!
- 初中生“早恋”时,多半会偷偷做“3件事”,尤其第1件太真实!
- 网传贵阳一幼儿园20名幼儿食物中毒 教育部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