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医学院退休教师与母校定了一个“百年之约”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0
手机版

浙江在线杭州3月20日讯(通讯员 陈鑫 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无语良师”、“大体老师”。这是医学界对志愿捐献遗体者的最高称谓。

3月18日上午,在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该校医学院350多名师生代表身着白大褂,肃穆地站在校内“无言师碑”纪念碑前,向他们的“大体老师”默哀致敬并献上鲜花。这是他们借着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来表达心中的敬意。纪念碑矗立在学校人体解剖实验室旁边的绿茵地里,碑名叫做“无言师碑”。碑上刻着35个名字。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为医学事业奉献大爱精神的逝者。他们中最年长者93岁,最小者只有出生一个礼拜。

“人体解剖实验课是每个学医的大学生的必修课,每年,医学院的师生都要在纪念碑前向‘无语良师’致敬。”该校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楼佳庆告诉记者,“无偿捐献的遗体,主要供医学院学生进行人体解剖及医学科研使用。”

遗体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要先进行防腐、固定处理。“这个时期需要一年,接下来才是教学科研使用。”楼佳庆说,学生实验时,要尊重“无语良师”,上课时一定要装束郑重,不能言行嬉戏。

两年后,遗体使用完毕,由实验室负责送去殡仪馆火化。根据相关规定,遗体捐献用做医学教学研究后,遵照捐献者遗愿或家属愿望进行火化,并按照家属要求,将骨灰返还其直系亲属。

杭师大医学院作为杭州市红十字会的授权单位,是杭州市第一家授碑,具有接收遗体资质的单位。截止目前,在杭师大医学院递交遗体捐献登记表的志愿者共有231名,实现捐献35名。当天,在现场有3名老人现场签订了登记表。

“从籍贯来看,捐献者中杭州人比较多,从职业背景看,各个层次的人都有,比如抗日将军、离退休干部、高校教师,也有来自农村的捐献者。”楼佳庆说。比如今天来签订捐献登记表的就有该校原临床医学部副主任李子平和她的丈夫潘先生,药理系主任沈贵仁老师等。

“我和老伴儿都商量好了,家里人都支持!”今年83岁的李子平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开了50周年同学会后,她就萌发了捐赠遗体的想法。最初与丈夫潘跃中商量,他不仅支持,还表示愿意一起提议。“大年三十,一家团聚,我们向两个儿子、儿媳说了想法,他们也都赞同。大儿子说,以后他也会捐献遗体的。”

为何同学会后动了这个念头,李子平说,她想起了自己当初进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时,看到了学校第一任校长的心脏标本,“当时,我很震撼,学医的人为医学奉献的精神真伟大!”

“我最初学的是护士,后来赶上好时机参加了高考去学了临床医学,与医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带头为医学事业做贡献,谁带头做呢?”说这番话的时候,李子平的语调有些惆怅。她说:“解剖遗体是每个临床医学生所必须经历的。我当初学医的时候,上解剖课时6个同学一具遗体。现在,一具遗体要12个学生共用。医学越来越发达,很多病都是靠着医学生的研究而攻破的,然而用于医学生培养课程的遗体越来越少,这会阻碍医学的发展。”

签完字后,李子平找到杭师大医学院现任的书记章志量,紧紧握住手:“到了那一天,随便你们怎么用于医学教育,解剖也好做成标本也好都可以。”

随后,李子平还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眼角膜捐献的登记。“从70岁开始,我开始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经拍坏了3台相机。等我走了,我要把光明留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生活的精彩。”

据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杭州市自2005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志愿捐献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但按照10-12人使用一具人体解剖的要求,捐献数量远远不够教学需要。”楼佳庆告诉记者。

当天,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与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还开展了志愿者联谊活动,这在学校和省、市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常态,既以此表达对逝者的祭奠和哀思,也对遗体捐赠相关工作进行交流。

上一篇: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2017年单独招生简章
下一篇:央视《朗读者》栏目走进西安交通大学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