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我们现在还有大学精神吗?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2
手机版

马国川桂子先导

断掉了的传统

经济观察报:从简历看,您是金陵大学的肄业生?

章开沅:1946年我进入金陵大学读书。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那时有一句话“北有燕京,南有金陵”。我没有毕业就参加了革命,1949年随着南下的大军来到武汉,在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即将我就受到了批判。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

章开沅:当时办学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像办党校一样办高校,真正的学科建设谈不上。在一次大会上我把这些意见说出来了,结果被批评为“否认党的教育路线”。那是1950年,后来我一直戴着一顶摘不掉的“世界观没改造好”的帽子。

经济观察报:您怎么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

章开沅:现在看来,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搞苏联模式,过分专业化,连课程都单一化;再一个问题就是把一些好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完全收编为国有,而且将原有的公立大学也打乱了,北大、清华这样的都变成了专业性大学。旧传统完全断掉了。八十年代刘道玉教授在武汉大学搞得那么有声有色,我是非常敬佩他的;但是诚实说,他的做法不稀奇,学分制啊、转系啊等等,哪个是刘道玉自己发明的呢?都是老大学固有的东西,我上大学就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我做了大学校长才领会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学了不起,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们真了不起。他们当年的办学条件比我们差,困难比我们大,可以利用的资源比我们少,却能把学校办得各有特点,并且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所名校往往与一位或几位校长的名字牢牢联结在一起,如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清华大学与梅贻琦、南开大学与张伯苓、浙江大学与竺可祯、金陵大学与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吴贻芳等。

不能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学校

经济观察报:您一直在华中师大工作,是在1984年被任命为华中师大校长的吗?

章开沅:我是被选举出来的。当时进行教育改革,教育部派人来主持选举,不记名投票,实际上是民心测验。

经济观察报:海选?

章开沅:就是海选。选举完就把票收走了,后来就宣布我得票最多。学校认为奇怪,我更觉得奇异,当校长是历史的误会,我连络主任都没有做过,最大的“官”是教研室主任。我和教育部谈,当校长可以,每周我要有两天的学术研究时间,不然我不干。教育部也准许我了,当然,后来一忙也顾不上了。那时候的经费没有现在这么多,办学前提很艰苦的,但是办学的大环境、办学的自主性比现在好得多。当校长六年,我没有加入过教育部一次大学校长会。我说我太忙了,有的时候是书记去,书记不去我派副校长去。那时候教育部也没有哪一个说我对教育部不尊敬,像我这样的人还包容得下来。那时大家对教育部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没有太多的禁忌。上面让我干什么,我觉得可以就做,感到不可以就让底下的人去应付。

经济观察报:所以,您是以一个学者的姿态而不是官僚姿态来治校?

章开沅:说不上,我有自知之明。当时我在学校内部讲,华师是“党委领导下副校长负责制”。为什么副校长负责制?副校长比我能干,他们哪一个都做过很多行政工作,当然由他们负责。校长干什么?我协调他们,集中他们的智慧。

我做校长,与其说我是听上面的,不如说我是听下面的。学生会主席都能够指导我。

经济察看报:大学校长到底应该对谁负责?

章开沅:我以为大学校长更应该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而不是只对上负责。我一直主张“以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教导的基本。教育分开了学生还讲什么呢?我素来都认为老师要把本人的位置放正,把学生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一句话,就是相互依存。首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人,不是当作一个物。现在讲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用管物的办法来管人,用管物质生产的方法来管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化,而非想尽种种措施制定繁琐的制度和指标。我提出过这样的意见,上面有些人就讲,没有这套指标,我们如何去管理啊?指标是应该有的,但重要的是,指标要合乎人道,而不仅仅是合乎物性。用治理企业的办法,甚至是生产流水线的方法,来进行学校的管理,这没有不失败的。

我们现在还有大学精神吗?

经济观察报:1990年您卸去校长职务,到国外讲学,直到1994年才回国。那时大学有什么变化吗?

章开沅:我1990年到美国讲学,1994年回国。刚回来还没有到现在这个地步,这十几年发展太快了,变化太大了。1980年代的高教基本上是正常发展的,尽管体制、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步履艰苦。1990年代以后,“教育产业化”作为决议开端推行;1999年就从上而下仓猝地敞开“扩招”的大门,加上此前也是从上而下促成的高校大合并,一味追求扩大办学规模的狂热浪潮开始形成了。

经济观察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岂非不需要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需要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吗?

章开沅:当然需要。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能以牺牲整体质量为代价,否则教育即令转化成宏大的产业,也只能沦为高本钱、低效益的泡沫。可怜的是,高等教育开始进入新一轮“大跃进”,大学成为重灾区。紧接着又是在“跨越”号令下涌现洋溢全国的“升级”狂热。中专升为大专,大专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其实好多学校根本不具备升级条件。许多正规大学也不安于现有定位,甚至连“教学型与研究型”这样的双重身份都不知足,一定要往“研究型综合大学”蹿升,而已经拥有“研究型综合大学”特殊身份的所谓“985”大学,又纷纷向“世界一流”疾走。

大学内部的各系也不安于现有定位,纷纷争先掌握这个百年不遇的“进级”良机,于是好多系、所回升为学院,个别系还分身为几个学院。有些研究所也不甘落伍,自行晋升为牌号甚大的研究院。某些“特大”大学由于下属学院太多,校领导管不外来,又在校、院之间设立“学部”,俨然泱泱大国派头。

经济观察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是否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你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什么为导向呢?章开沅:我不是相对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只是反对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最高的追求和目标。因为教育不完全是个产业,也不应该完全成为产业。教育在很大水平上仍是一种国家事业,是人民的一种权力。我不赞成以“教育产业化”为导向。教育有许多东西是不经过市场的,比方德育。市场的需要是时常变化的,今年有这样的变化,明年有那样的变化,学校有自己相对的稳定性。一些是社会的根本需要,像基本专业,不论市场需不需要,都是必须要办的。特别是像文史哲这样一些学科,关联着国民素质、民族素质,甚至于民族精神健康的延续。

教育要作为先导,不仅是世风的先导,还要作为社会改良的先导。现在就是过火强调了学校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但没有斟酌这个社会是不是健全的。学校除了要参加改革社会,还要掌握社会最需要的导向。我总认为,大学不要自己把自己贬低了,变成了市场的雇佣、社会的跟班。

经济视察报:大学现在很忙,因为学校越办越大,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累赘也越来越重。特殊是年青老师,为了从助教升为讲师,讲师升为副教学,每年还要到达发表若干论著的所谓“刚性指标”。

章开沅:校、院、所各级领导更忙,因为“扩招”也好“升级”也好,并无足够的财政拨款,还得“自筹”财源填补经费不足,于是便想方想法“创收”,乃至变相推销形形色色的 “学历”,以及争招生数额、争项目经费、争科研课题、争学位授予点等等。而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又设计了繁琐的申报、评审、验收手续,大学领导又有多少余闲精神用于改善管理以期实真实在地进步教学、科研程度呢?高校素质的整体下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更为严重的是急功近利、弄虚作捏造成的诚信流失。我们现在还有大学精神吗?今后大学精神的重建恐怕不是一两代人的真诚尽力所能完成。

问题的来源在哪里

经济观察报:您所列举的这些问题,其本源在哪里?

章开沅:首先教育行政主管机关需要反思。那一套指标体系,所谓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把底下逼死了。过去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讲,要少得多。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严重,而且累积不改呢?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方式,一是要回归大学本位;一是要回归教育本位。

其次,大学自己也要反省。也不能说什么问题都是上面的,都是社会的不好影响了我们。大学自身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气力,大学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到社会上坏的影响呢?只管现在的主政者已把大学的定位从精英教育改为大众教育,但大学 (特别是著名大学)就整体而言依然是造就人才的最高学府。因此,大学校园风气的败坏,乃是最恐怖的败坏,因为这必将影响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

这并非骇人听闻。社会良心主要在大学,人类文明危机的问题,一些社会沉沦问题,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匡谬扶正,形成壮大的、正义的社会声音。大学要是非分明,保持正确的,反对过错的,以本身的良好行为体现道德规范。大学要以正确的舆论影响社会。

教育应该首先治疗自己,然后才干治疗社会、治疗全人类。我最寒心的、最苦楚的是,许多大学校长都认为某些教育评估是不好的,但是都不敢讲。明明是办了很大的错事,公然的作假,大面积的作假,败坏诚信,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事。这损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能消除的。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看那些学术抄袭丑闻?

章开沅:真正的学者要具备超出世俗的纯挚与忠诚。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贡献更重于营生,其终极目标则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惟有如斯,才能不趋附、不媚俗、不出违心之言。我常常引用的一句诗是“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要保持独立的学者人格,学术不是求名求利的私器。现在一些学者在学术上的堕落,抄袭还不是主要的,学术品德的堕落,才是更大的问题。学风是世风的反应,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我不达观,不扫兴,寄希望于青年。历史学家看过的东西太多了,阅历的事情太多了,一个最重要的醒悟,就是各种事物特别是社会的发展都是经过各种弯曲、各种崎岖,甚至大起大落,但最后老是往前走的。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学者跟利益结合了,用自己的学术工作来追逐私利,似乎也可以显赫于一时,但他们不能连续于长久。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天性

经济观察报:对于大学的一些问题,学生不满足,家长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但大学为什么并没有什么转变?

章开沅:学生骂大学骂得这么厉害,我没有想到。许多人都麻痹了,有的自我感到挺好。现在最大的损失,是礼义廉耻里的这个“耻”字没有了。大学原来应该是道德精力比较高的处所。从前认为当然的事情,现在成为不正常;过去不正常的事件,现在却成为天经地义。过去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学位评议真是很严谨,而且大家有个怪性格,越来巴结、走动最勤快的越上不去。有一位名校的党史专家就是通不过。

现在形成一个弘扬正气的形势不轻易,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太多,而且跟利益联合在一起。好比高校评估,评不上优怎么办?成了一个好处网,不是一个人分利益,大家都分享,都拉进去。包含现在的项目经费、课题经费,整个设计都是这样。所以教育部也很忙,大学也很忙,实在忙来忙去,根本是没有意义的一些东西,物理学叫“虚功”。

积60年高教工作的亲自休会,我总觉得教育应该是慢工细活,教师更像精心培养花木的园丁,必须按照植物的成长规律与季节的环境变化,循序渐进地从事本职工作,而最忌急于求成和揠苗助长。与其主观武断地通过行政命令推行一个紧接一个的所谓“创新”或“逾越”,倒不如让大学坚持相对安定的校园,也许顺乎天然的“萧规曹随”比什么“开拓新纪元”之类豪言壮举更有利于高教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无论古今中外,胜利的教育改革往往表示为渐进式的积聚及作为其成果的“顺理成章”。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不容易改,也不能乱改,应该有步骤。但首先要进行体系改革,让大学独立自主地依照教育自身规律来办好教育。我坚信,大学应该把握自己的运气,大学必需自我完善,大学也可以自我完善,大学的希望在于大学自身!

本文转自2009年9月4日《经济观察报》,原题为《章开沅:大学的希望在于大学自身》。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有点思维深度的高校微信大众号。微信搜寻桂子先导即可关注!

要做好父母,就看新父母新父母在线公众号为阅读量8000万+的搜狐自媒体人孤烟直开办,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原创教育公众号!新父母在线首席专家、儿子考上清华大学的胡显华教授解答父母遇到的亲子教育困难!投稿、协作请发qq邮箱449215551。微信搜索“新父母在线”免费订阅后可免费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

(完)

责任编辑:黔龙网

上一篇:电信学院志愿者赴陕西师范附小开展科技进校园活动
下一篇:阜阳师范学院2017年会计硕士(MPAcc)复试通知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