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东部高校挖人时,很难“手下留情”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09
手机版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一个通知,明确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近日,教育部长又出面求情,“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密集表态背后,是教育部观察到了近半年来,高校人才的异动。

教育部2013年年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但是,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这类问题再次突出。推动力不仅在高校,也在地方政府,很多省市列出了重点扶持一批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单,配套大量扶持资金,高校为了确保能当“一流”,到处“挖”人。

针对高校这种急功近利、竞争无序行为,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1月25日专门发出《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在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操太圣看来,这一通知的出台,恰恰反映出很多高校已经实质性地到别的学校挖教师了,或者说自己学校的教师被外校挖走了,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教师管理乱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希望自己出台的政策导致国内教师生态的扭曲。

人才靠强留是留不住的,不管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

虽然中西部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与东部高校相比,中西部高校的差距和不足仍然存在。

腾讯评论员张德笔认为,“双一流”大学创建,之所以对部分高校有巨大吸引力,在于它是对旧有中国大学认定体系的一次大洗牌,是原“211”“985”的升级版。一些新贵可能会崛起,一些老牌可能会落寞,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劲。以南方某大学为例,为长江学者和国家“青年千人”入选者,分别开出200万和100万“购房补贴和安家费”,东部地区某师范大学,为“青年千人”入选者,提供一次性免税的住房补贴180万元。

“双一流”的启动,更加剧了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而在这一轮竞争中,中西部高校是完败者。但是,中国高校教师的流动性不是太强,而是太弱,应该减少制度性因素对高校教师流动的限制。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高校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弱。被争抢的,大多数是处在金字塔尖的那批人,而绝大多数优秀但不杰出,或杰出但未被体制认可的教师,渴望流动而流动不得。

流动性差的原因是什么?当前高校教师流动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调岗,少数是跳槽。而跳槽,绝大多数都是从不发达地区高校跳到发达地区高校,缺少地区间、公办与民办高校间、同类型大学间的流动。

举个例子,由于民办高校缺乏事业编制,再加上职称评定阻力重重,虽然不少民办高校都在争抢“有资源、职称以及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但揽才过程相当不顺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不能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很多智力资源。

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某部委表示,将重点研究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问题。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

一些大学的教务处负责人则表示,编制的取消,将打开束缚人才引进的樊篱。但有一点要说明,大学取消编制,对能力强的老师是好事,对想上进的年轻教师是好事,对“混吃等死”的大学老师是坏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1999年由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而成,但在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为其前身的几家科教单位就出现了大批人才流失。“在那段时间,短短几年内,我们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就走了五六百人。”回想起那段岁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庄世宏不禁叹息,想走的、能走的全都走了,剩下的都是走不了的,或者是想留下专心做学问的。

这种现象直到上世纪末才得到一定遏制。尤其是于2004年开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后,在至今为止的十几年时间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共引进人才800多人。不过,其中大部分人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总量”。

两会代表说“双一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靠“挖墙脚”砌成的

“走不走”“去或留”在高校是个敏感话题,其背后是象牙塔间旷日持久的“挖人”大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连两次“请东部学校手下留情”的呼吁,让这个人才流动的“疑难杂症”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

正是因为对“挖墙脚”不良后果怀有忧虑,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早就对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展开了深入调研。

“人才匮乏是制约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大难题,一位杰出人才的出走可能会引发一个强势学科的没落,也会破坏学校长期营造的学术生态,让人才无法潜心治学。”马敏委员一再强调,“既然各种头衔、名号这么‘有用’,难免导致一些潜力型人才整天将精力放在如何争取各种奖项和人才计划上,无暇或无力进行教学和科研,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于同样职位的本校人才和海外及国内名校引进人才的待遇相差过大,极易诱发两个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在工作上相互推诿,待遇上相互攀比。

马敏委员坦言,这不仅会挫伤本校人才的积极性,使本校人才发展受限,而且还会让本校人才因满意度降低或者得不到重用而选择辞职或跳槽。

“目前来看,高价‘引进’人才的学校通常是沿海发达省份的一般地方高校,他们虽可以大量引进人才,但往往缺少相应的学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土壤。长此以往,并不一定利于人才的可持续成长和学术成果的创新创造。”

为此,马敏委员建议,由教育部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人才协调机制,对高校优秀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在人才流动中严格规范人事制度,禁止高校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行为招揽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马敏委员强调:“人才不是用来‘挖’的,而是拿来‘用’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是靠‘挖墙脚’砌成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功’建成的。”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高校高薪挖人应该设立上限

事实上,“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后,高校争抢人才可能是一个连锁反应。对此,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一直存在。人往高处走,这是必然的,你没办法禁止。这些人才考虑的除了经济条件,还有自身发展,在西部一些高校,受政策和社会环境方面限制,他们施展不了才干。”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葛剑雄认为,这说明我们以前的教育发展太不平衡。但在全世界,教育平衡都做不到。“双一流”包括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西部可以多发展一流学科,比如内蒙古就可以发展畜牧、农业等方面的学科,吸引人才。其实有些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并不差,比如兰州的冰川冻土研究所,新疆有些条件也很好,这些都要把人才留住。我主张,国家在一些西部落后地区,要办高水平的学校特别是研究机构,但现实是,高水平学校不是想办就办,而要根据条件,目前从条件来看,办高水平的专业其实更合适。

另外,就是要改变无序竞争。我之前就跟教育部领导反映过,有些人在不同学校之间跳槽,跳来跳去,名利双收,最后又回到原来学校,成了待遇最好的教授。我们的经费都是国家财政给的,纳税人的钱,有些高校为挖人才,给出非常高的年薪,提供超标准住房,这些都应该设立上限和明确禁止。

总而言之,就是要靠制度和总体环境的改革。还要对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不能完全靠利诱。他们也会理性选择。

结语

一两个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固然会对学校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但更令人担心的是人才流动带来的“破窗”效应。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中,高校更应做的,绝不是竞相开高价码“挖抢”人才,而是以开放的胸襟和浩然之正气引领发展之路。有胸怀,方能汇大师,聚英才;有正气,乃学术本真,方能久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来源: 麦可思研究

语言不过关被拒?美国EditSprings-专业英语润色修改服务专家帮您!

上一篇:北民大普通话测试站5月底复开
下一篇:黑龙江大学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建实习基地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