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准备,4个月打磨,才有了在新生大学的1次分享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2
手机版

【慧聪教育装备网】最近,我在新生大学做了一次关于写作的分享,内容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这次的分享“有干货”、“很实用”,还是比较成功的。然而,我想说的是,分享的这些方法,并不是新东西,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

去年,李笑来老师开始在新生大学讲写作课,到现在已经开了好几期了,相信新生大学的同学们基本上都上过。而我分享的内容,只不过是对写作课内容践行后的收获罢了。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去年5月份,李笑来老师开了第一期写作课,但是有个附加条件:写3篇文章才能参加。现在想来,真的得感谢这个条件,让我再次提起了笔。

为了满足条件,我凑了3篇文章去听课,并且顺手向新生大学公众号投了稿,结果也正如我所料——一篇也没中。

如果现在我告诉那时的自己,10个月后你向新生大学投稿的4篇文章全部被录用,并且在新生大学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还建立了【素材群】帮助更多同学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估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的吧?

言归正传,这期写作课真的刷新了我对写作的认识——相信你也是这样,比如说写作是沟通不是表达、文章要尽可能获得反馈、揣摩读者转发文章时的心态、写作要积累素材等这些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

当然,光记住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践行。

◆写作是沟通◆

当我知道了“写作是沟通不是表达”时,我总结了“写前三问”,在写作之前,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篇文章要说的是什么?这是为了避免写作的时候跑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并且保证自己一次只说一个问题;

2.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什么用?这是为了避免写成自嗨型文章,只顾自己表达,不顾读者的感受和收获;

3.怎样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这是为了让文章顺畅耐读。

◆写作要反馈◆

当我知道了“写作要获得反馈”后,便开始设计自己的评论模板,给别人“有效评论”(真正起到反馈作用,相对于那些“好棒”、“加油”、“学习了”之类的无效评论而言)。现在,我已经给出了159篇有效评论。

“有效评论”模板

后来,我和匡陈洁,江炯山,段扬扬和刘磊几个朋友一起在新生大学建立了“写作精进小组”,为大家创造了一个能够互相评论文章的环境。

现在,写作精进小组已经超过1000人。虽然我多次在群里发文章强调,评论文章有什么样的好处,但是想影响1000人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我决定先影响一小部分人,再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后来有了【写作时间】。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写作精进小组90%的“有效评论”,都来自【写作时间】。

告诉你一个识别他们“真面目”的小技巧,如果评论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这是xx评论的第yy篇文章”、“xx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写作时间】的成员了。

如果你没有收到过“有效评论”,这也很正常,我们是互相评论。没有付出自然没有回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有给别人有效评论,别人才会这样对你。

◆写作要揣摩读者心态◆

当我知道了“揣摩读者转发文章时的心态”后,我运用元认知能力,揣摩自己转发文章时的心态——毕竟揣摩自己更容易一些不是吗?

比如,当我在学习(是“学习”专栏,而不是“看”专栏)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面的《周末小议|量子纠缠》这篇文章时,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万维钢戴墨镜了!江浩戴墨镜了没有?……戴了是吧,那咱俩这次不能按以前的规则着色了,得按4%的规则着色!

当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名字之后,我心中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立马就想把文章分享出去。这时我开启了元认知,对自己的这种分享欲进行了分析:

人果然都是自恋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强化自己的形象。

联系正在学习的【李叫兽精选集】,我记录了下面的笔记,并分享在了朋友圈:文章通过塑造或者强化读者的形象,来达到引发读者转发的目的。比如【精英日课】今天的专栏,利用技术手段,把我的名字植入进去(其实得到经常用这一招,比如专栏的“请朋友读”功能),让我立马产生了一股转发的冲动。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读者分享,那么你也应该在文章中,帮读者强化自己的形象。比如:我喜欢吃咸粽子,我是某某学校的毕业生,我是单身狗......

◆写作要积累素材◆

当我知道了“写作要积累素材”后,我便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怎么建立呢?先是看了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后来又陆续听了不少微课,有了基本的思路。

思路有了,该用什么工具呢?不怕大家笑话,最初,我用的是word,后来开始尝试云笔记——有道笔记,最后,选定了现在用的印象笔记。

我从去年5月开始建立素材库,11月也就是6个月后,素材库基本建成,包括素材的类别,来源,挑选原则和整理方法。从11月开始,我尝试分享自己建立素材库的方法。

第一次分享,听众一共只有5个人(竟然还包括我自己),时间也只有8分钟。那时,我觉得能够“坚持”8分钟已经是我的极限了。

从那之后,我持续地在微信群里进行分享,听众也在不断增加,10人,30人,100人,终于在去年年底,我受邀在荔枝微课上做了第一次公众平台上的分享。

同时,我也在不断完善分享的内容,不仅优化了方法,扩充了例子,推荐了相应的软件,甚至还利用我自己的发音问题创作了段子。分享稿从最初的3000字扩充到了现在的8000字,分享时间也从原来的8分钟增加到了现在的40分钟。

关于推荐的软件,其实还有个小插曲。记得在荔枝微课上做分享的前一天,我突然发现,原先一直在使用的涂书笔记,竟然停止提供服务了,涂书笔记挂了!第二天就要分享了,绝对不能在分享的时候,推荐一款无法使用的软件啊。

2下一页

上一篇: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扶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下一篇:中山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