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吐槽性教育读本“尺度太大” 外媒:打破禁忌不容易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09
手机版

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中国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吐槽学校发放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并晒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引发热议,外媒称,中国教科书终于开展正确的性教育了,但一些家长却无法接受。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3月7日报道,当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听她儿子讲出性健康教育读本里面的话时,她感到很尴尬。她的儿子——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在读一本性教育读本。她在微博上贴出了这本读本的照片。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她儿子所在的杭州一所学校收回了这批读本。

报道指出,在中国,性教育不是必修课,这导致对安全性行为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

报道称,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认为羞于谈性,但一些学校正在打破禁忌,正确教授孩子们性知识。被吐槽的读本是针对小学生的系列丛书之一。这些读本引发了争议。

报道称,引发争议的读本旨在消除中国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在关于“人的诞生”一章中,该教材用图片展示了阴茎、子宫和性交过程。书中写道:“我们要保护好生殖器官。”

但并非所有人都觉得这些教材不恰当。一名微博用户评论道:“父母感到尴尬只是因为他们年轻时没有受到直截了当的性教育。”另一名用户说:“大多数肮脏的想法都来自那些几乎没有受过性教育的人……如果你的孩子对此一无所知,那就会有麻烦。”

编写方表示,这种读本是必须的,因为父母不会在家里跟孩子讨论性问题。他们发表声明称:“儿童性发展的需求、性教育的需求被大大忽视。”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7日报道,读本的编写方通过其官微进行了4000字的长文回应。

回应称,了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性知识需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儿童。而“一些网友和媒体在讨论中使用的截图是不完整的”。

回应还称,不断暴露的校园、社会与性有关的问题也是编写该教材的动力之一,“当一个身体器官的科学名称都不能从大家嘴里说出来,这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能得到正确的描述吗?能够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吗?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

编写方表示,事实上,孩子在性健康教育课上能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而且年龄越小越自然。国际国内的性教育经验表明,让儿童说出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了解到自己诞生的过程,有利于儿童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

【延伸阅读】校方回应小学性教育课本争议:将择机推相关课程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吕春荣)日前,有媒体报道,杭州萧山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在其微博上吐槽学校发放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称教材尺度太大,并晒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引发网友热议。

涉事学校萧山高桥小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6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回应称,虽然当前校方已决定将该书收回,但性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开展很有必要,因此,将来会在合适的时机继续推进相关课程。

面对争议,上述负责人解释称,因事先未与家长沟通,才造成误会,毕竟家长们的年龄及接受程度不同,存在意见分歧也难免。

他表示,在当地,该校是最早使用该书的学校,其教学对象涵盖各个年级学生,此前学生及家长们反馈都比较好。因此,学校不会因舆论的争议就废除该书,但会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去推,同时也会照顾一些家长的想法。

“实践证明,此书是好东西,但将来如何用好,需要各方再进行探讨。”上述负责人表示。

未来具体什么时候再推进,怎么推进?该负责人说,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上进行。

他进一步表示,该书是北师大专家的心血之作,编辑出来的东西比一些一线老师的经验之谈权威。此前,一些有相关教学经验的老师也曾用它给整个年级上过大课,学生的反馈也非常好。

对于争议,编写该书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日前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引发讨论的回应》,对编写该教材的初衷与背景、编写设计过程、网友热议的“敏感内容”、进一步的完善改进等一一作出了解答。

“一些网友和媒体在讨论中使用的截图是不完整的。”为便于外界完整地了解这部分插图及所表达的内容,该课题组把《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有关“人的诞生”“身体的隐私部位”和“预防儿童性侵害”主题中出现的部分插图,放在上述回应文章中。

针对有网友质疑“教材的图片尺度大”,课题组指出:“我们希望性知识能和其它科学知识一样,被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儿童,让儿童感觉到认识阴茎、阴囊、阴道、子宫等生殖器官,跟认识身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懂得这些器官很重要,一定要保护好。”

该课题组进一步指出,“事实上,孩子在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课上能自然、大方地说出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而且年龄越小越自然。这种对生殖器官的正确命名,其实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这篇回应文章称,国际国内的性教育经验表明,让儿童说出生殖器官的正确名称,了解到自己诞生的过程,有利于儿童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

据悉,在形式上,这套读本基于校本课程教学材料设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分上、下册,每个学期六课时。在内容上,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内容要求和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六个关键概念,设计了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和性与生殖健康六个单元,涉及儿童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完)

(2017-03-07 00:21:16)

【延伸阅读】小学性教育课本被家长吐槽尺度太大 出版社回应

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吕春荣)3日,有媒体报道,杭州萧山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在其微博上吐槽学校发放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称教材尺度太大,并晒出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引发网友热议。

3日下午,孩子的爸爸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所发的这本书稍微有些赤裸。他介绍,该本书是学校发的“漂流读物”,让孩子在家读几天后再归还。不过,家长并未知晓此事,自己是在孩子把作业交给自己签字时才发现的,当时有些不知所措。

他表示,这个教材如果能够再委婉些,像一些欧美国家使用卡通图片那样就更好了。此外,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多引导孩子去阅读,同时,也提前告知家长在家辅导孩子阅读,这样的课程还是挺好的,自己也并不排斥。

那么,教材尺度确实“太大”么?该读本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回应,这个争议之前也存在,此前,教材出版后也曾引起争议。不过,它并不像一般的少儿读物,作为教材,它肯定有严格的审查流程,也符合教材编写的初衷,把握教材教学的规律。

对此,有专家分析,很多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感到好奇,若不能从正当途径解答,他们很可能会向黄色书籍、网站寻找答案,这会对孩子产生误导。

该专家也表示,文配图的目的是解答孩子的疑问,更形象。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不能用成人的观点看孩子的世界。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教材怎样使用确实有学问,尤其对于家长事前要有告知和沟通。不论是在校内用还是拿回家自学,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有知情权和指导孩子的义务。(完)

(2017-03-04 00:14:20)

【延伸阅读】英媒:严格的中国教育已成西方父母心中的神话

参考消息网3月5日报道 英媒称,近年来,中国教育越来越被盛赞为“优于”西方教育方式。在2012年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上海地区在科学、阅读和数学三个科目中均夺得第一。中国在面向全球15岁学生的PISA测试中的成功,更加深了世界天平正在向东方倾斜的印象。焦虑的西方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因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将不可避免地为其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主导地位铺平道路。换句话说,正如英国政府前大臣迈克尔·戈夫在担任教育大臣时所直言,英国要么可以“开始像中国人一样努力,要么我们很快就要为中国人打工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4日报道,在许多人看来,解决方案很简单:无论他们做什么,我们照做就是。去年7月,有报道称英国8000所小学将获拨款,用以实行中国所使用的数学教学法——“熟练掌握法”。“熟练掌握法”教学总是整个班一起教,不按学习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好学生会帮助差学生跟上进度。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做了一个实验,将部分学生交给一群中国教师,看看他们能否提高成绩,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跟拍了这一过程。今年秋天,伦敦将开设第一所英汉双语的私立预备学校。

在许多西方中产阶层父母心中,严格的中国教育已经成了神话。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虎妈战歌》一书造成的巨大影响,突出了西方父母的担忧,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自由的西方教育耽误了,面临无力与勤奋的中国同龄人竞争的风险。

凭借我去年在八一学校那五个星期所见(作者曾短期在北京八一学校任教——本报注),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学生在校时间肯定比西方孩子长得多。小学高年级学生早上7:30到校,一直到下午6点,通常还要再上晚自习。大多数学校周六也要上课。如果学校周六不上课,中产阶层父母们就会给孩子安排课外辅导。亚洲是全球课外辅导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上海的学生每周要花近14个小时写家庭作业,是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近三倍。

班级本身也很不一样,学生们坐在一排排单人书桌后,座位通常根据班级排名安排。有一天我听了一堂典型的语文课,学生们先起立背诵他们正在学习的文章片段,然后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记录老师的上课笔记。

考试频繁且严格,每年每科至少考四次,目的是为高考做准备。这项考试很残酷,考试分数决定了考生可以上的大学档次。家长为提高孩子的高考成绩所作出的投资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感觉,让英国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像中国有好处,肯辛顿韦德学校创始人之一戴雨果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学校是欧洲第一所全面使用中英双语教学的学校,并准备借鉴中国学校的一些特点,包括上海的“熟练掌握法”。

对中国的教育家来说,西方对中国教育体制钟情的时机引人注目。过去十年来,富裕的中国父母因迫切希望避免子女接受中国的应试教育,纷纷在子女十几岁时将他们送往美国念书:2015年进入美国高中学习的中国学生达到4.6万人,而2005年仅有637人。在英国,私立学校理事会的统计显示,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也是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现在,这些父母还要求在国内有更加西式的教育选项。较富裕的父母们纷纷将孩子送入英国老牌公学新开的中国分校就读,如威雅公学和哈罗公学。英国公立学校也开始参与进来。前述BBC纪录片中的博亨特学校将于明年在浙江省温州市开设一所私立学校。

十多年前,中国教育部发表声明谴责中国的“应试教育”。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教育部出台政策,呼吁在学校里正式鼓励“创造力”和“创新”。

在创造力方面,中国和西方可能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但潜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出于经济考虑。西方政府认为,它们是在通过改革教育维护本国利益,这种改革的目的是让西方公民不会像戈夫所说的那样,到头来“为中国人打工”。与此同时,中国正寻求学习如何更具创新性,主要是作为促进经济的一种手段。北京教育研究者和作家江学勤告诉我,中国教育中推动创新的行动主要转化为鼓励商业和科技领域的创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中国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西方教育界的推崇。(新华社)

(2017-03-05 10:39:31)

【延伸阅读】教育部:去年发布81项新教育政策 绝大部分得益于两会建议提案

中新网2月7日电 国新办今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介绍了2016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相关情况。2016年,教育部承办建议提案1828件,其中人大建议1023件,政协提案805件。无论是教育部牵头办理的还是参与的提案建议,办结率均达到百分之百。

此外,沈晓明也举例说,2016年教育部一共发布新的教育政策81项。这81项当中,绝大部分在政策形成过程中都得益于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介绍了2016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相关情况。

沈晓明表示,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四个方面:一是健全机制。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由部长亲自负总责,副部长对分管领域的建议提案办理负审核把关。二是加强沟通。教育部通过邀请带委员出席交办会、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登门拜访等方式加强沟通工作。三是主动公开。2016年公开建议提案答复意见或者摘要超过1000件。四是注重实效果,努力把做好办理工作与推动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有记者问:“2016年教育部有哪些政策出台是和建议提案的提出办理工作相关的。”

沈晓明介绍,2016年教育部一共发布新的教育政策81项。这81项当中,绝大部分在政策形成过程中都得益于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换句话说,这81项政策当中都有代表委员的贡献。

沈晓明表示,我们在一些大的政策、框架性文件当中,比如说教育“十三五”规划、教育现代化2030、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这些大的框架性文件当中,都吸收了历年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

沈晓明还介绍,有的教育政策直接是由于代表和委员的建议提案推动的。比如近些年西部地区的一些代表委员多次提出,东部地区的一些高校凭借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频频将西部地区高校的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到东部条件较好的高校。大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孔雀东南飞”。教育部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对西部高校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还把人才价格不合理地越炒越高,把办学成本不合理地越炒越高,使一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军心涣散,长期下去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为此,2017年初,教育部出台了规范高校教师流动的文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我们知道这种不鼓励是权宜之计,但是我们认为当下对稳定教师队伍是有帮助的。这个政策就是因为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直接促成的。这是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过程中一个很好的案例。

(2017-02-07 14:15:15)

上一篇:【教务处】我校教师参与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研讨
下一篇:2017考研复试时我们应该带哪些文件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