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突变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3-24
手机版

【中国制药网 科技动态】3月22日,香港大学宣布,该校研究团队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突变,引致病毒容易感染人类,导致禽流感疫情持续。这项发现有利于监察禽流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药物研发。

(香港大学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突变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这项研究由港大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进行,揭示了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有效传播以及可跨种感染人类的原因。

研究团队分析了2013年以来的H7N9病毒基因,发现所有H7N9病毒都在NS基因组带有一个名为NS-G540A的独特突变。研究人员证明这一突变能增强H7N9病毒在哺乳类细胞的感染和繁殖能力,以及在能感染人类的H10N8和H5N6禽流感病毒中出现。

进一步分析发现,此突变从2000年开始在H9N2病毒出现,此后这类变异病毒在禽类逐年增加,到了2012年演变成为在禽类流行的主要病毒群体。

港大指出,一般来说,能有效感染人类的病毒在禽类的繁殖和传播会受到限制,但H7N9病毒带有的这个独特突变,能增强病毒在哺乳类(包括人类)的细胞繁殖能力,同时保持病毒在禽类有效传播的特性,使H7N9病毒获得其它禽流感病毒没有的跨种感染人类的关键能力。

因为这种适应性繁殖预置突变可以让病毒在接触人类细胞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繁殖,并同时继续在繁殖过程中获得其它重要的跨种感染适应性突变,结果使H7N9病毒能够比别的禽流感病毒更有效地跨种感染人类,引发疾病。

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陈鸿霖表示,此新发现解释了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流行同时又较容易感染人类的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于3月2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中发表。

【中国制药网 市场分析】随着公众“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国家中医药“大健康”规划的实施,来源于中药材的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的开发方兴未艾,加之优质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提取物的大量出口,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药材资源的紧缺。

(加强中药材监管 助力资源可持续利用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据调查,我国有中药材品种12000种以上,中药材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中药材需求量的加大,野生中药材资源趋于枯竭,人工种植的诸多难题尚未解决,中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出台综合措施,多方发力,着力引导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资源紧缺问题凸显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中成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加大了中药资源的消耗。过量的采收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蕴藏量不断下降,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趋于枯竭,人参、杜仲等野生个体甚至濒临灭绝。许多野生中药材资源尚未成熟就遭到采挖,此类行为一方面造成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非最佳时机采集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甚至出现造假、掺假的情形。

随着公众“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国家中医药“大健康”规划的实施,来源于中药材的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的开发方兴未艾,加之优质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提取物的大量出口,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药材资源的紧缺。

人工种植难题挡道

当前,我国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只有200余种实现了人工种植养殖。尽管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已实施十几年,但是药材种植养殖整体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基本上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比较低,并且存在滥用化肥、生长激素、农药等问题,给药材质量埋下隐患。此外,中药材人工种植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如优质种子种苗的选育、栽培变异、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比较突出。中药材中重金属残留和有害元素污染情况也不容忽视。中检院一项报告显示,2015年中药材及饮片地方监督抽验中有65%为“合格的质次品”。

此外,中药材具有道地性,其药效、质量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疏于对中药材种植环境的监督管理,导致一部分中药材种植在非适宜的地区,影响了中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甚至导致中药材种源的退化。近年来,许多地方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脱贫的手段,大规模推广种植,但对当地地理环境是否适宜生长并未做科学论证。

监管助力可持续利用

针对日益凸显的中药材资源短缺问题,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12个部门出台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将中药材上升到国家战略性资源的高度。规划明确了包括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以及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在内的七项主要任务。

为提高中药材质量,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于2003年开始实施中药材GAP认证,截至2016年取消中药材GAP认证为止,全国共有187个基地通过了GAP认证。

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过不断完善中药注册管理相关法规,将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内容纳入中药产品研发注册过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要求,中药的注册申请应当明确处方药材基原、药材产地与资源状况;新药的研制应当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应关注对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规定凸显监管政策对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政策研究课题中立项,委托黄璐琦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开展中药注册管理中的资源评估和对策的研究。该课题目前已经结题,正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注册管理相关的政策措施,尝试建立中药注册管理过程中的资源评估机制。这种新的评估机制旨在保护日益紧缺的中药材资源,同时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刘云涛)

【中国制药网 专家观点】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规范中成药药品名称问题表示,对于已上市的中成药中根据有关规定确需修改名称的产品,国家食药总局将给予其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采取加括号的方式允许老名称使用,让患者和医生逐步适应。

(保护老品牌与规范中成药命名并不矛盾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自今年1月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来,有关“中成药改名”的话题一时间引发公众热议。“风油精”“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强力枇杷露”,这些家喻户晓的中成药有可能面临改名的命运。对此,“中成药改名不宜一刀切”几乎成为舆论一边倒的声音,公众对该征求意见稿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老药更名上。

此番国家食药总局“将给予其一定的过渡期”的表态回应了公众关切,也充分体现了药品管理部门在对待“中成药改名”这一问题上善纳民意的审慎态度。征求意见稿中规范药名的初衷是好的,中成药名称的确有些混乱,夸大式命名可谓乱象频出,尤其是一些药企存在利用药名夸大药效、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既容易产生误导,又带来重名和虚假宣传等问题。药名虽不直接属于广告词,但它的影响比广告词还大,如此命名,显然与《广告法》中相关规定相违背。由此可见,中成药的名称确实需要用一个规则来治乱。

中成药命名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是规则体系与监管滞后的缩影。夸大式命名带有普遍性,且都是经过审批进入市场的,无疑与中成药命名缺少明确的规范和必要的审查有必然的关联。诚然,改名与市场培育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更有利于规范中成药市场的竞争,倒逼厂家更注重药品品质,通过市场口碑积聚品牌价值,而非靠“噱头”上位。

保护老品牌与规范中成药命名并不矛盾,其落脚点都是规范促进中药行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就此而言,规范中成药命名应将传统与现代的界线,融入到新规的设计之中,分类制定不同的标准与差别化的规定。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药,不能轻易要求它们改名,不仅不能改,还要加以保护。但对于新近创制及今后创制出来的中成药,必须严格遵守即将出台的中成药命名规则,尤其是对于各种吹得天花乱坠的药名,就得严格按照规定更改,促进中成药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廖海金)

据了解,谷氨酰胺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必需氨基酸之一,在手术创伤、烧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血浆与骨骼肌肉谷氨酰胺含量明显下降,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肠黏膜萎缩、免疫机能受损,增加感染与死亡风险。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由费森尤斯?卡比公司原研,1995年在德国首上市,是全球首个上市的补充谷氨酰胺的药物。多项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均表明外源性补充谷氨酰胺,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状态,防止肠黏膜萎缩,减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从而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国制药网 技术文章】发酵罐是工业上用来进行微生物发酵的装置。其主体一般为不锈钢板制成的主式圆筒,在设计和加工中应注意结构严密性和合理性。发酵罐能耐受蒸汽灭菌、有一定操作弹性、内部附件少(避免死角)、物料与能量传递性能强。发酵罐可进行一定的调节以便于清洗、减少污染,适合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以及减少能量消耗。

(江苏弗卢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发酵罐)

发酵罐日益大型化 创新工艺有待挖掘

发酵罐主要有三大类,即机械搅拌罐、气升式发酵罐和自吸式发酵罐。机械搅拌罐是许多发酵过程的首选设备,具有高传质和传热能力,有着理想的气液混合效果,较长的液体停留时间和较宽的操作气速。机械搅拌发酵罐是利用了机械搅拌器的作用,使得空气和发酵液充分混合,促使了氧在发酵液中溶解,从而保证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发酵所需的氧气。所以又称为通用式发酵罐。

气升式发酵罐在生产SCP、丝状真菌、废水处理中已获得广泛应用。这种发酵罐的最适高径比是4~6,限制高度为22~24m。虽然它对无菌空气消耗量比较大,但总能量消耗还是比机械搅拌式发酵罐低。在同样的能耗下,其氧传递能力比机械搅拌发酵罐要高得多,因此,在大规模生产单细胞蛋白时备受重视。

自吸式发酵罐结构大致上与通用式发酵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搅拌器的形状和结构的不同。自吸式发酵罐的搅拌转速较通用式高,所以它消耗的功率比通用式大。不过,由于节约了空气压缩机所消耗的大量动力,对于大风量的发酵,总的动力消耗相对而言还是较少的。

目前,基因工程手段的改造正影响着传统的发酵工业,如果行业人士不努力进行攻关,分子生物工程技术优势很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失去。而随着分子生物工程的发展,其已为优良菌种的选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从行业分析来看,随着发酵罐的日益大型化,它与手工曲制备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麸曲制备的工业化,或是代之以孢子粉,是多年未能突破的难题。最为理想的是制成孢子粉或采用固定化技术,不过技术难度很高。当下更为现实的是以固体发酵来改变落后的曲制备工艺。

而固体发酵罐早已问世,已应用于生物制药、酶制剂、制曲等工业。以一种立式多层固体发酵罐为例,投料之前先进行空罐灭菌,物料从顶部加料孔进入,然后进行蒸煮、灭菌,物料降温通过内蛇管、外夹套冷却,罐底再进入无菌空气,然后从罐顶排出,从而达到通气、恒温要求。因此,行业人士应对矛盾问题给予重视,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创新的发酵设备赋予落后的工艺新的生命。

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发酵罐基本要求及灭菌标准需重视

由于发酵罐功能的强大,其主要应用于三个领域:食物工业、医药工业、环境科学。在食物工业上,发酵罐常用于三大类商品,一是出产传统的发酵商品,如啤酒、果酒、食醋等;二是出产食物添加剂;三是协助解决粮食疑问。

在医药工业上,根据发酵工程技能,开发了品种繁复的药品,如人类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某些品种的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抗血友病因子等。在环境科学上,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强化。微生物发酵的兴起带动发酵罐需求的增加,在科技的前进中发酵罐的效果在不断改变,不仅提高了安全性,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保证安全性,发酵罐有着严格的要求。其结构需严密,要经得起蒸汽的反复灭菌。此外,内壁还需光滑,耐腐蚀性能也应具备,这样才能有利于彻底灭菌,减小金属离子对生物反应的影响。优质的发酵罐要有良好的气、液、固接触和混合性能,有与高效的热量、质量、动量传递性能;在保持生物反应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发酵罐能耗;有良好的热量交换性能,以维持生物反应的最适温度;还要有可行的管路比例和仪表控制,以适用于灭菌操作和自动化控制。

提到灭菌,在日常使用中,想要对发酵罐进行一个彻底全方位的消毒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发酵罐该如何达到灭菌标准呢?专注于发酵罐制造与技术研发的江苏弗卢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给行业人士分享了以下经验。

想要彻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首先就需要将与发酵罐相结合的空气过滤器用蒸汽进行灭菌,然后再用空气吹干。在罐内进行灭菌处理后,再将发酵罐输料管里面长期累积的污水放掉并洗净。尤其是进行灭菌工作的时候,罐内的各个排气部件需要畅通。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排气孔的排气量不能过大,一切应以节约用气量为主。最后等到发酵罐内部的压力低于空气压力的时候,向发酵罐内直接输入无菌空气,如此一来就能够达到彻底消毒灭菌的要求。

上一篇:贵州大学27岁女教授 邵娇婧:通过绿色通道拿下教授职称
下一篇:沈阳社区大学3月20日-26日课程安排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